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
2015-12-01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
(2014年12月18日)
同志们:
早上好!全国业余训练会从在群体司时到现在,十几年没有召开了。在岁末年初,大家忙于总结、规划的时间节点,把大家召集来开会,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山东省体育局为筹备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地感谢!
“业余训练”一词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开始使用,一直延用至今。业余训练一词是在当年相对于“专业队”体制下提出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能十分准确地概括青少年体育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当前的青少年训练形式也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因此,今后将我们工作范畴的“业余训练”一词改为“青少年训练”。青少司业余训练处名称已经总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并于上周人事司正式下文改为“青少年训练处”。因年初报的会议计划名称为“业余训练工作会议”,所以本次会议名称就没有变动,往后我们将统一改为“青少年训练”。本次会议是青少司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以青少年训练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近年来青少年训练工作,研讨、交流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势与经验,明确任务与方向,动员各省市、总局各项目中心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青少年训练体制改革,开创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下面,我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全国青少年训练工作回顾
(一)我国青少年训练发展历程
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青少年训练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历史和青少年训练发展特征,我们可以将青少年训练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训练初步建立(1955年 ~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青少年训练的专门机构。1955年,原国家体委参照前苏联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了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1956年要求各省市区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业余训练开始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1964年,颁发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业余体校进行规范。1965年底全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一般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省中心业余体校和专业队三级青少年训练网。
第二阶段,青少年训练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 ~1971年)。青少年训练工作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陷入瘫痪状态。经过十年建立起来已初具规模的的青少年训练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阶段,青少年训练恢复阶段(1972年 ~1978年)。1972年的全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座谈会上,提出“将原有的业余体校尽快恢复起来,并新建一批”的指导思想,全国业余体校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首先在大中城市建立基层运动队(中小学)—普通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优秀运动队层层衔接的训练网”,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青少年训练工作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三级训练网巩固和发展(1979年 ~200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体育事业在调整和恢复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1981年国家体委提出“大力加强业余训练,整顿现有业余体校,办好体育中小学和体育运动学校。兴建专项运动学校,提高训练质量”的要求。之后,在全国陆续建立起中专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师资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1992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业余训练基本原则。这一阶段,全国各级各类体校蓬勃发展,“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省优秀运动队”的三级训练网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第五阶段,多元化发展(2000年前后至今)。到2000年前后,各地基本停止了中专生分配制度,作为各地青少年训练的中坚力量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少年儿童体校,部分“三集中”办学的体校难以为继,全国青少年训练开始出现萎缩、下滑。面对严峻的形势考验,各级体育部门、各级各类体校积极探索发展之路,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体教结合、走训、集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班、单项学校逐步兴起,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开始形成。
(二)近年来全国青少年训练工作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青少司成立以来,全国青少年训练工作贯彻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逐步规范。
1.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行政法规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客观要求。青少司成立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抓什么、怎么抓,也就是如何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的问题。通过大量、广泛调研,制定了《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确定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根据规划,从201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发展规划方面,我们组织各项目中心制定了《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已作为本次会议材料发给大家;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本次会议要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规范管理方面,与教育部联合修订下发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高水平基地建设方面,制定了新周期(里约奥运周期)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和《认定细则》;在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制定了《全国青少年体育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管理办法》;青少年训练教学方面,组织了37个奥运项目修订《全国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通过整体规划设计,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脉络逐步清晰,各项规范制度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管理工作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狠抓23号文件落实,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自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务院、体育总局领导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刘延东同志多次作出批示,于2012年7月组织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刘鹏同志亲自部署落实各项工作。青少司一直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任务来抓,结合各项工作全力推进23号文件的落实。一是召开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对加强运动会文化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二是积极协调教育部,将运动文化教育列入教育督导,并开展联合督导检查;三是结合全民健身督导检查,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四是结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和中期检查,对没有落实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行重点督导;五是结合体校各类培训,大力宣讲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六是实施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运动员文化课测试。2011年从6个项目开始试点,2014年增加至22个项目。2014年初,冯建中副局长以个人名义就全国各省贯彻落实23号文件的情况,分别给分管体育的领导写信,请各市领导关心重视此项工作,多数领导回了信,还有的专门组织会议抓好落实。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各级体校、基层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在不断改进。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从原来的420所,减少至目前的204所。
3.以基地建设为抓手,规范各级体校办学。2012年,开展了新周期的基地认定工作,调整了基地认定办法,优化了专家队伍,加大统评检查力度,授予335所体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14年10月份,我们又组织对40所基地进行了中期检查,并在总结上一周期基地认定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周期的基地认定办法进行了修订,使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各级体育部门能够正确认识基地创建的重要意义,积极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各级各类体校也不断规范办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校园文化。基地创建已经成为各省区市加强各级体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全国青少年训练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4.为推动总局项目中心重视和制定《后备人才培养中考期规划》。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针对长期以来大部分项目中心缺乏对本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长期规划的问题,组织各奥运项目中心制定了《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总局成立了以冯建中副局长为组长,以青少司、竞体司、经济司、科教司为成员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这些工作前后近两年时间,经过艰苦努力完成了编制工作。《规划》的制定,将对促进项目的发展,整合资源,形成国家和地方的合力,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科学地指导青少年训练,从2011年起,组织专家先期开展了12个奥运项目的《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今年又启动了25个奥运项目,力争明年完成所有奥运项目的大纲修订工作。
5.创建品牌活动,开展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是我们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探索,采取对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青少年集训的形式,是一个集训练、比赛、交流、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平台。从2011年开展,每年资助项目中心,至今年已经涵盖了冬、夏季奥运项目37个。训练营对引导青少年科学训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加强基层教练员交流、开拓视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6.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青少年训练队伍素质。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注重技能、突出实效”的原则,采取综合、单项、专题培训、境外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8200余人;组织教练员、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赴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研修班,培训人员1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广大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增加了交流,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要特征
(一)各级各类体校是青少年训练的主体
高、中、初三级训练网是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要形式。据最新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各级各类体校2187所,其中高级训练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226所,在训学生78362人,作为青少年训练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中级训练层次(体育中学、少年儿童体校、单项运动学校)1961所,在训学生307535人,主要任务是选育优秀苗子,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传授专项技术,打好基础;初级训练层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班、体校走训班等)在训学生达600万人,主要任务是普及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增强体质,发现体育苗子。多年来,由各级各类体校形成的三级训练网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体,在为国家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全国各级青少年训练单位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4000人,占运动队新增人数92%,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今年的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所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各类体校。
(二)体校办学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三集中”独立办学的体校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县区,与普通学校结合发展的路子已经成为体校发展的新趋势。有的体校利用本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采取项目进校园、教练进校园、互派教师教练等多种合作形式,与普通中小学合作。有的地方则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优势,与综合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相结合,来保障体校训练的开展,体校办学越来越多样化。
(三)各类综合性运动会是青少年训练的主要支撑
综合性运动会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的工作紧紧围绕最高层次的奥运战略来开展工作;各省的训练紧紧围绕全运战略来开展工作;各市紧紧围绕省运战略开展工作。从青少年训练层面上来讲,省运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省运会项目设置、金牌数量等政策往往决定着各项目青少年训练开展和投入的多少。而举办省运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全运会、奥运会选材。因此,围绕省运、全运、奥运形成了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国家的“一条龙”的选拔、训练、输送体制。综合性运动会这一竞赛制度的存在,拉动着各级体校和基层训练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体制内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四)训练管理欠缺,训练效能不高
在总局机构改革以后,项目划归:各项目中心管理,有的中心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重视,也有的中心只忙于眼前的奥运战略,对基层训练管理和指导不够。有些省份对青少年训练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当前,基层教练员主动学习新的训练理论不够,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方面的理念。选材中缺乏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选材不精、不准。对训练计划的科学研究少,制定不系统、执行不认真。训练方法、手段落后,针对性不足,不能认真按照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成才规律进行全面的基本技术训练。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欠缺,运动员注册参赛受两个系统(体育、教育两套参赛系统)限制,造成人才浪费。对教练员的考核比较单一,唯成绩论,客观上造成了年龄造假、拔苗助长、过早成人化、专业化训练,淘汰率高,成材率低等问题。
(五)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成为青少年训练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多数体校把“以训练为中心”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一直游离在教育体系之外。由于对文化教育的轻视,长期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部分自办文化教育的体校教学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落后,与普通中小学存在巨大差距。体校教师师资水平差,对外流动和业务交流少,学术知识、教育理念落后。部分体育部门、体校在对待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大包大揽、固步自封的现象,不愿服从教育部门管理或与教育部门合作。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造成体校招生难、出路难的老大难问题,已发展成为体校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
(六)青少年训练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大量涌现,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青少年训练组织发展势头强劲,多元化发展青少年训练格局开始形成。例如:北京冰上项目的发展,完全靠市场化行为,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竞赛和训练体系,俱乐部不断涌现,青少年群体不断增加,已有11块室内冰场,有800多名5 ~ 16岁的少年在练习冰球,而且逐年增加。2013—2014赛季已经达到70支队伍打比赛,政府没有任何投入,完全市场化。目前,花样滑冰俱乐部已经开始向国家青年队输送人才,北京少年冰球队已经连续3年参加全国比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