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害了“最年轻院士”?

2015-12-01夏宁

中华魂 2015年1期
关键词:李宁科研经费科研人员

文/夏宁

谁害了“最年轻院士”?

文/夏宁

一般来说,警察遇到命案,破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判定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他杀,是谁害了他?

前不久,中国农大教授李宁因涉虚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被捕。52岁的李宁被称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曾承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课题。2012年4月,审计署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套取国家科技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李宁位列其中。(《新京报》2014年10月10日) 最后的审判会是什么结果,不得而知,但可以基本断定,他即便罪不致死,牢狱刑罚是跑不了的。本来他是一个非常有希望冲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样一来,其政治生命、科研前途怕是要画上句号了。为其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妨也问一句,究竟是谁害了李宁?

无节制贪欲害了“最年轻院士”李宁。旧时人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悲的是,李宁尽管身为“最年轻院士”,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没能逃出这一规律。其实,他根本不缺钱,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每年的奖金、补贴都多达百万元,可他却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一次次伸手,巧立名目,变相捞钱,把国家的科研经费变成了自家的取款机。于是,这一叠叠厚厚的钞票,铺就了他走向毁灭之路。

骄傲张狂害了“最年轻院士”李宁。李宁是国内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曾培养出中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后来获得荣誉无数,头衔无数,到哪里都是

掌声喝彩,听到的都是赞扬肯定,面对的都是笑脸可掬。于是,他陶醉了,自得了,听不进不同意见了,对领导和同事的提醒置若罔闻,自以为有著名科学家的金字招牌,谁也奈何不得他。可是,没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科学家触犯法律照样难逃法网。本来,一个科学家理应耐住寂寞,埋头苦干,低调做人,谦虚谨慎,他却自认为劳苦功高,贡献突出,因而视党纪国法如同儿戏,组织规劝当成耳旁风,滥用职权,胡作非为,毫无顾忌,盛气凌人。西谚说:上帝要让他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已经骄傲张狂到忘乎所以的“最年轻院士”,就这样一步步踏入了雷区。

制度漏洞害了“最年轻院士”李宁。李宁的贪欲与狂妄固然是他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如果现行的科研资金在申报、发放、监管、审核等环节无漏洞可钻,那些心怀贪欲者又怎能屡屡作案成功?平心而论,作为科研人员,在大把的科研经费面前,理当严于自律。但若仅靠自律,而不从制度层面进行设防,扎紧篱笆,那些高智商的科研人员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便可直接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这诱惑呢?因而,我们固然要严惩李宁之流科研败类,更应完善严密现有科研资金发放管理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科研经费能用到实处,更是为了防范和挽救李宁这样的科研人员。

还可以说行政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害了他,监督不到位害了他……但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害了自己。有那么多科研人员都喜欢多挣钱,也都在现有尚不健全的法规制度下生活,可为什么人家就能洁身自好,常在河边走而不湿鞋?道理很简单,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李宁的所作所为的结果,完全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就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猜你喜欢

李宁科研经费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nnular nozzle o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etonation sound wave generated by pulse detonation engine
回望祖山图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刍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如何加强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跌宕起伏“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