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点内容的高校体育教改探究

2015-12-01杨国华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体育锻炼素质

杨国华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以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为重点内容的高校体育教改探究

杨国华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分支。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双重培养与塑形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高校教改的进行,如何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已然成为“人本教育”所必需。本文从高校体育教改必要性入手,辩析高校体育与学生锻炼意识的内在关联,并从学生锻炼意识培养的现实桎梏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高校体育教改的优化之法,从而为高校学生适应体育锻炼要求,提升自我素养提供思路。

2014年,国家体育教育司在全国体育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现代高校体育教改的要求是,以身体素质培养为途径选择,借助科学化的体育理论教育、适度化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完成体育教育的历史使命,即培养与塑定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目前,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属于公共必修课。而适应《教改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建立足以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质、心理要求的课程体系,引导并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理念。

1 高校体育教改的必然性

高校体育教育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和谐化、协调化发展,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融合化发展,生活观念、体育技能的整体化发展汇于一处,是综合性教育科学,更是国家培养其他领域人才的素质基础。可以说,高校体育教改,牵系着学生健康、教育价值,乃至时代使命的三重意义,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素质教育所趋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是其总目标、总要求。我国当前乃至以后的现代化建设都要首先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将高校体育教改置于素质教育的规范之下,是国民所需,更是国家所需。高校体育教改,必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须提升体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不断拓展体育教育在文化教育、学业竞争方面的价值空间,从而为其以后生活与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

1.2 健康教育所需

高校体育教育目标首先为培养学生健康之体魄。要给予学生优良的体育锻炼氛围,不断提升学生体能发展层次,塑造其科学锻炼意识、能力,拥有健壮的身体。而世卫组织也曾对健康教育作出界定,体育教育就是提升身体御病能力,使之在心理、社会及生理等层次都达到理想状态。这就对高校教改提出了侧面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通讯时代,其主要的兴趣点与活动点都在电脑、手机等电子工具上。体育课上的锻炼积极性由此降温,其体质问题、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让学生能动起来,活起来,积极起来,是高校体育教改,乃至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教育所必需。

1.3 终身体育所倡

高校体育教改,重在提升学生锻炼意识层次,重塑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生素质体系。而终身体育则要求学生将体育运动范围由课上扩展到课下,由校内扩展到校外,由学生扩展至任何角色身份。这种体育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终身都能够受益的体育锻炼意识、习惯及能力。可以看出体育教改与终身体育之精髓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帮助学生建立近期身心健康理念,塑造其远期体育锻炼习惯。相比之下,高校体育教改,更注重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其教育项目选择更为具体,是终身体育教育的阶段化价值体现。

2 高校体育教改与锻炼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高中阶段,因着学业负担的繁重,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缺失问题十分明显。而这个阶段正好是学生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则要兼负起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双重教育使命。高校体育教改正是为了改观当前对体育教育不重视、体育锻炼理念方法等不正确的现象。高校体育教改,要突出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身体健康、品质修养的锻炼价值,就必须首先帮助其树立科学的锻炼意识,并将其实践于体育教育中去。可以说,培养学生锻炼意识是高校体育教改重要的角色组成,不可或缺,价值巨大。

3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影响因子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与扭曲。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是体制问题,有些则是教育环境问题。从其影响因子入手分析,可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对应性选择。

3.1 锻炼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体育因在考试中并不占主体地位,而被长期忽视。同时也由传统意义上对学术的过分重视原因所致。当初“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演变到现代教育中,成了“搞定数理化,放心走天下”的理念支撑。一些家长、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未来就业选择更为重视,而作为学习与就业的基础条件,身心健康却常被忽视。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有知识无修养,有智力无体力问题发生。这也正好凸显了体育教改中锻炼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3.2 体育学习动机的扭曲

应该明确高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乃至其他素质的教育价值。高校体育教改正是为了拓展这种教育价值。当前大学生在对待体育教育的态度上存在扭曲,其学习动机不正。他们并不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身心健康,而是仅仅将其定位在考试过关上。其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拿到能够保证其整体成绩过关的60分,这将极大地损害体育锻炼意识在大学生中培养的教育目标与初衷。

3.3 体育运动兴趣的缺乏

当前大学生群体,更多地将学业之外的时间用于网络与时尚。作为“辛苦活”的体育教育,自然不受青年人追捧。由于高校学生身体正处在一生中的最佳状态,其代谢能力强、免疫能力高,即便不锻炼,患病机会也较少,很难感受到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所以,他们对于学校所提倡的身心健康教育目标并不重视。再者,加上家长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对体育运动的忽视,使得高校学生普遍运动兴趣不高。

3.4 体育教育体制的缺失

体育教育体制中,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是重要的组成。在当前越加重视升学率的现状下,不少高校也应景似的将体育教育部分放在合格线要求之上。相关体育锻炼规范及制度并不健全。同时,从体育教育的理念来说,体育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个性培养上。而现实中,由于在教材上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则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缺失,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变成了“一刀切”,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度整体下降。此外,高校教师延续了小学、中学一贯的教育思路,在执行体育教育时,始终将跑跳、投掷等作为教育内容的主体,以致学者不诚、教者无意,徒有形式。

4 高校体育教改中学生锻炼意识优化策略

在高校体育教改体系中,锻炼意识的培养是先决性条件,不可忽视。作为大学体育教育者,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其锻炼意识予以针对性培养,并以此来建立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身心健康。

4.1 归正锻炼意识

国家《高校体育教改纲要》中提到,要将体育锻炼作为学生参与运动、提升个体素质的主体途径。各高校要制订与学生身体条件相一致的运动良方,不断提升其体育文化素养,提升其鉴赏体育的能力。在高校学习阶段,大学生自身对世界事件的认知和社会价值的理解并不成熟。故而高校要坚持体育锻炼课与体育锻炼理论指导课融合起来,让体育锻炼成为其意志品质、价值认知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成长中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此外,在课外,更要对其体育锻炼执行情况进行关注,从而最大程度归正其体育锻炼意识观念。

4.2 培养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持久性与素质提升的程度。高校学生在良好学习动机的培养中,将逐步将体育锻炼变成习惯,甚至个体素质。关于学习动机的作用,一般有指向功能、激发功能、维持功能等之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用以辅助培养其正确体育学习动机。

4.2.1 适应学生需求性动机学生在高校阶段,虽然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但是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社会要求。因此我们不应该忽略其在关怀、自尊、安全及生理等不同层次的个体需求。学生一旦在某些层面有需求难以满足,那么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体育学习动机将受到一定的心理排斥。提倡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要考量学生的需求,适应性推出选修课、选项课及娱乐性运动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又能推动学生在其他课程上学习兴趣的发展。

4.2.2 培养体育项目热情作为高校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关注度。并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准确定位学生对某个体育项目潜在的热情值。在此基础上,着力通过量身打造的活动及比赛来激发其参与热情,以点及面,扩展其对于高校整体体育的热情。这对教师的个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教育经验。只有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被点燃,其学习动机才能更强烈。

4.3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在体育教育中,兴趣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教育价值的高低。高校体育教改正是为了让更多学生“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自主地提升身心素质”。要想培养学生锻炼意识,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先将兴趣培养作为培养目标。要坚持对学生实际的体育锻炼认知进行兴趣化引导,根据学生兴趣设置多样化、灵活化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执行这些课程时,也要将共性内容、个性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尊重与自主的交流中兴趣度提升,自然会自主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且大学生作为智慧人群,其在观念理顺、引导得力的前提下,必然会形成理性的体育锻炼意识。

4.4 优化体育锻炼教育体制

4.4.1 制度先行,加强科学理论教育在高校体育锻炼教育体制中,制度因素是基本要素之一。而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重要辅助手段就是理论疏导。高校可尝试将学生科学体育理论教育写入教育制度,从宏观上强调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事实上,现在不少大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中增添了科学理论课,并且在教材方面选择了健康教育内容作为主体。由于体育教师是理论教育的执行者,所以学校可通过绩效考评等制度方式来加强教师对科学理论课的认识程度,并真正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的体育锻炼意识水平。

4.4.2 思想规范,激发体育学习潜力只有体育学习思维端正,其高校体育教育价值才会得以保障。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体育学习思想不规范,体育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一定要注重其体育学习思维的归正。同时,在体育教育执行体系中,学习潜力体现着学生体育兴趣、体育积极性及素质基础的综合化水平。一些体质不强、体育技能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经过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当自信心逐步树立后,其体育运动知识、体育运动技能都能基本掌握。久而久之,就会使其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体质增强了,体育锻炼意识将更强烈,体育教育成为良性循环。此外,高校可积极开发系、院、学校及俱乐部等平台,开展体育固定项目竞赛等,鼓励学生自主挖掘潜力,以带动更多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5 结 语

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性认知;有助于学生愉悦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理念基础。高校体育教改正是基于这一功能转型,将体育意识、运动行为及素质提升等作为主体内容。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秉持正确的体育锻炼培养理念,针对性、具体化实施,最大程度兼顾不同层次、不同认知的学生,使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得以整体提升。

G8

A

1674-151X(2015)08-068-03

2015-06-19

杨国华(1980~),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体育锻炼素质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