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的传承模式研究

2015-12-01李向阳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8期
关键词:毽球民族运动

李 慧,李向阳

(1.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的传承模式研究

李 慧1,李向阳2

(1.宁波大学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前 言

毽球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传承和发展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播交流的基地,毽球与学校教育结合,让中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体育形态,培养爱国情怀。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对传承我国民族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另外2014年8月中国毽球协会命名8所学校为“全国毽球运动示范学校”。说明国家肯定毽球运动在健身计划中的作用和其对中小学生健康带来的价值,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毽球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但现如今毽球在中小学开展的并不理想,那么如何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2 毽球的特点与功能

2.1 毽球的特点

毽球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由古代踢毽子游戏逐渐演变而成。毽球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欢。

2.1.1 群众性毽球简单易学的方式适合中小学生。老年人、上班族,由于年龄和时间的问题不适合大运动量,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活动筋骨;对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体发育不健全,身体各项机能达不到竞技体育的要求,毽球运动简单易学,趣味性强,适合中小学生的身体特点。

2.1.2 适应性毽球运动的活动方式、活动进程和运动规则都可以根据参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化。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高来调整球网的高度,也可根据参与者的人数来选择场地,毽球的技术动作可以根据他们年龄来放宽要求。另外中小学生好胜心、好奇心较强,但是韧劲差,遇到困难易放弃,毽球开展方式灵活,易在中小学开展。

2.1.3 观赏性毽球运动有许多的花样踢法,它的形式是人们在盘踢、磕踢、拐踢、绷踢等基本踢法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最终形成接落、头顶、绕转、穿插、跳踢等花样踢法,使毽子成为了一种优美的技巧运动。各种花样踢法被踢毽者演练得变幻莫测,左右飞舞、上下翻飞的毽球让观赏者眼花缭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中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上下翻飞的毽球动作需要练习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中学生长时间参加毽球运动,可以提高注意力。

2.1.4 灵敏性一个小小的、上下飞舞不定的毽球,踢毽者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接、落、跳、绕、踢的动作,过早过晚都要失败,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项机能不健全,进行毽球练习,有利于提高其灵敏性、及动作协调能力。

2.2 毽球的功能

2.2.1 毽球的健身功能中小学生经常参加毽球运动可以使四肢血液通畅,呼吸均匀,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而长时间参加毽球运动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功能,缓解身体各器官的病理性痉挛,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毽球可以一人踢,也可以两人、多人参加,毽球团体比赛需要集体的完美配合才能赢得比赛,这样有助于培养集体团结合作、勇敢果断的心理素质;毽球动作优美,观看毽球比赛可以愉悦心情,缓解学习中的压力,改善低落的情绪,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身心健康。

2.2.2 毽球的教育功能体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溯源于漫长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文学语言不发达状况的限制,人类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主要以人体活动作为教育的内容和主要手段,人们在体育活动的进程中就履行着对下一代人进行社会活动的教育义务。毽球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技能的传授,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靠,团结合作的手段,所以说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也是对其进行教育活动的渗透,履行毽球的教育功能。

2.2.3 毽球的娱乐功能毽球运动具有丰富的竞技性、观赏性、艺术性,经常参加锻炼,会使人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在毽球运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形体美和运动美,这种娱乐功能推动了毽球的产生和发展。在校园里,体育运动是学生课余时间里的主要娱乐消遣方式,毽球运动不受场地限制活动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安全系数高。在中小学开展毽球,学生不仅可以在运动中,享受毽球文化的裨益,释放学习压力,而且可以调节心理情感。

综上,从毽球的特点和功能上看,毽球在中学体育课堂开展具有可行性,另外张勇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中,通过分析毽球运动的特点,结合各个学校不同的体育场地器材及现在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最终得出毽球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是可行的。连慧君在“毽球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探索”中指出,毽球器材成本低,简单易学,没有人数、性别的限制,组织方式灵活多变,能够缓解运动场地的不足,另外踢毽子可以进行足部按摩,改善循环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他一些人的研究也论证了毽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但从现在中学开展的体育项目来看,毽球运动并没有被广泛纳入体育教学中,毽球的传承并不理想,毽球应该如何传承,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

3 毽球在中小学的传承模式

3.1 以学校为主导传承模式

当代学校教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中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它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但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体育方面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体育课堂缺乏民族体育项目。

MS条件:离子源温度为200 ℃,电子电离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灯丝电流为150 μA,扫描质量范围 33~450 m/z。

3.1.1 中小学体育课程和中考项目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在中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内容为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以及广播操、田径、篮球、排球等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体育中考项目是耐力跑、游泳、篮球等西方体育,并未摄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毽球简单易学、形式多样、不受场地限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运动项目,毽球没有写进教学大纲、没有进入中考项目,这样就缺乏了时间保证,不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笔者认为体育课堂不应该局限于奥林匹克项目,应该回归本色,回归我国民族文化,西方与传统兼之,使中小学生体育课程多元化;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中考范围,改善中学生体育课程设置不平衡,把学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定为一种硬性教学场所。这样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3.1.2 构建毽球组织,举办毽球赛事中小学体育社团是学生依据相同的兴趣爱好组成的非正式组织。也是中小学最普遍的一种课外体育学习形式。体育社团在课余时间组织训练,可以弥补体育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的课时不足问题。开展毽球社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运动技能多样化;另一方面举办毽球比赛,可以渲染校园毽球学习气氛,带动全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校园毽球文化建设。

3.1.3 制订毽球教材,规范毽球教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现在我国没有统一的毽球教学教材,这样就导致毽球教学不规范,学生对毽球运动的了解模糊不清。另外加上体育课程设置民族传统体育紧缺,课时安排不足等问题,毽球很难在中学体育课上立足,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就难以得到传承。学者Kim,Kyung-Hoi在研究中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然会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不适,并在一定的时代呈现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只有不断地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调适和规范,才能成功传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毽球,传承我国优秀民族体育,必须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制订毽球教材,规范毽球教学。

中小学体育课程和中考项目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构建毽球组织,举办毽球赛事、制定毽球教材,规范毽球教学教学等这些措施的采用使教学时间和传授对象有了保证。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符合发展中国传统体育的需要,但学校这一传承场所有其缺陷性,需借助社会这一外力,使传承能力最大化。

3.2 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学校是传授现代体育的地方,加上体育中考的限制,关注点偏移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笔者认为毽球在中小学的传承不能只靠学校,走单行线,需要创新性的传承,把学校和社会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

3.2.1 毽球俱乐部为学生提供训练平台修建一个室内毽球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对于体育建设资金不充足的学校来说,修建毽球场馆不切实际。而一些社区或毽球场俱乐部,因练习人不足,闲置下来,则造成资源浪费。如果毽球俱乐部与学校相结合,既弥足了学校场地的不足,也弥补了毽球俱乐部因资源浪费而带来的损失。所以二者相结合,最有利于毽球在中小学的传承与发展。

3.2.2 民间艺人进校园教师是传播知识、技能和思想行为引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直观的教学活动,而专业的技能演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毽球运动的魅力所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如今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对毽球处于了解阶段,经验不丰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民间艺人有着高超的技术水平,因不具备专业的教师素质和理论水平,无法进入校园,应该把这些毽球“能人”请进课堂,用他们的理念、意识去影响学生,形成一种文化自觉。

3.2.3 建立区域毽球协会毽球协会在毽球的发展中起着组织、管理、宣传的作用。应该建立区域性毽球协会,在校园宣传毽球运动,组织本区一年一次的毽球比赛,充分调动各学校参赛的积极性。2015年河南巩义市一初中女子毽球队在河南第十二届运动会活动中获得亚军,河南省毽球协会为推动毽球在学校体育中更好的开展,对体育教师和毽球爱好者开展毽球培训,掀起一股校园“毽球热”,这就是一个最有实力的证明。

社会属于外部动因,学校在毽球的传承中属于内部动因,社会为毽球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学校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内外结合,共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4 结 语

毽球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更应该重在传承。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承的主力群体,学校是传承的重要场所。毽球的特点和功能迎合了现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但开展情况并不乐观。笔者认为毽球在中小学的传承需要创新,发掘各种途径,不能只依靠学校,走单行线。本研究主要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出发,构建毽球运动在中小学的传承模式。毽球运动能更好地在中小学开展,需要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中考项目、构建毽球组织,举办毽球赛事、制定毽球教材,规范毽球教学、毽球俱乐部为学生提供训练平台、民间艺人进校园、建立区域毽球协会。

[ 1 ] 孙弘.毽球运动与学校体育教育[ J ].晋中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4):324-325.

[ 2 ] 谢成超.高校开设毽球课的可行性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 3 ] 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4 ] 张勇.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 J ].科教导刊,2014(7):255-256.

G849.9

A

1674-151X(2015)08-111-03

2015-06-20

李慧(1988~),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毽球民族运动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第一次踢毽球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不正经运动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越南毽球运动发展史回顾述评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