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2-01黄艳梅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艳梅

(天津科技大学 体育部,天津300222)

摘要:从竞技体育体制和人文价值取向两个角度剖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制度的不完善、社会化进程缓慢、后备人才储备残缺、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崇拜与商业化无视体育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调整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将竞技体育与教育相融合、强竞技体育法制建设等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制度;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1

收稿日期:2015-03-05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TJTY13—020)。

作者简介:黄艳梅(1977-),女,河南虞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与学校体育。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new period

HUANG Yan-mei

(Dept.ofP.E.,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sected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from two angles: the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The problems include imperfect system, slow socialization, inadequate reserve personnel, unbalanced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worship and commercialization ignoring sports ethics. Finally, from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eight, it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athletics projects layout, combine competitive sports with education, strengthen competitive sports leg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文价值观的改变,社会公众对于竞技体育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提升,其功能价值也就开始了多维化的发展。在我国步入建设体育强国的新阶段,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正确协调其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好竞技体育的整体战略调整和项目布局,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艰巨任务。

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热点研究

1.1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体制,“举国体制”便因此应运而生,并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长河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管理体制的作用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伴随社会的发展,我国著名学者谢英通过认真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的运行、管理体制后指出,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管理现状令人担忧,它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例如,“举国体制”这一管理体制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组织的机构类型过于繁杂。这一管理体制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的产物,确实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顺利发展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举国体制”不可避免的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个新型的能够更好适应当前我国形势的管理体制,一种由市场、政府和社会3方一起协作管理的体制。纵观诸多我国有关竞技体育的文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种“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还必须继续坚持,但又因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鲁飞和秦勇通过研究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理论资源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严重的动力不足问题和价值目标扭曲问题等。他一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这一举国体制的理论。国内学者杨桦指出,“举国体制”是一种整合和优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它不应受到任何体制的限制,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只要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相应改进,它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优势。

1.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研究

竞技体育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发展的一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程度如何、选拔质量的好坏、后备人才的使用问题,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学者高度重视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尽管文献研究很多,但都主要是侧重于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着眼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和其关键影响因素和加强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效流动等方面。学者金玉通过认真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指出,各类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自己理论基础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总结出了我国如何培养后备人才的理论框架。杨兴权和樊鹏华等人指出,只有注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好“体教结合”,才能实现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体教结合”这一双轨制的教育管理模式自80年代就已被诸多学者认可,并受到体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一教育管理模式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这一模式还不够完善,从学校角度来看,其运作模式较为多元化,其中一点就是输送渠道太过单一,这些都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1.3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方面的研究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精力有限,优势项目往往最能代表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全面一并发展所有的项目,所有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必定不现实,但我们也应尽量做到全面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是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这一发展规划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项群训练理论”,是由田麦久教授提出的。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开辟出了崭新的领域。同时项群训练理论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包括体操、乒乓球、跳水和羽毛球等等的优势项目较为明显,这些优势项目给我国带来了诸多荣誉。这些优势项目的顺利发展也带动了一些潜在优势项目的发展,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场地自行车、击剑和摔跤等项目。从目前我国有关优势项目的研究来看,基于省市的角度较多,这些研究大都是先分析某省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然后再依次进行细致研究。刘庆山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广东省的优势项目,他先界定了其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在这一基础上接着对优势项目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

1.4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形成的,我国也在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普遍受到了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肖林鹏和李宗浩分析了我国未来10年间竞技体育的发展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整体规划,指出我国要想实现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务必抓好人才建设和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针政策:我国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必须得到优化;必须加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扩大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必须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进行合理改革和完善;积极发挥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等等。肖林鹏也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与世界接轨,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更为科学化、前沿化的必然性要求。徐开春和梁金娜指出21世纪的主旋律是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她们对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认真总结,并提出加强对竞技体育的教育力度、积极扩大竞技体育的项群、加快竞技体育的市场化进程、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人口规模等从根本上保障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也有学者着眼于人力资源角度,指出教练的专业水平、思想和素质等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竞技体育中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缓慢,举国体制亟待完善

体育社会化就是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和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快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体育,实现体育事业产业化。建立在我国当时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统一管理竞技体育的体制己经明显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具体体现在:第一,尽管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成绩喜人,但这主要是建立于我国高投入的基础上;只要能为国争光拿到奖牌,便可忽略前期的投入成本。这样不考虑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既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存在质量不高,成材率低的普遍现象。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暴露出规模难以扩大、结构难以改善、效率和效益呈现递减、利益矛盾突出等问题。第三,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质是调动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一项高投入的体育运动,如果没有雄厚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其很难开展,甚至会逐渐萎缩。竞技体育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新格局。第四,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从对体育事务的管理在向对体育事务的服务进行转变进程较慢,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新时期下的竞技体育发展仍然存在政府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状况,仍存在某些高层干预过多导致相关体育活动放不开手脚。社会参与存在阻力及顾虑,导致未能够充分调动起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2.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面临挑战,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困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存选择机会加大,人们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偏向。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压力更小,回报更稳定的职业,相对应愿意从事运动训练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收入家庭中不喜欢让自己的孩子进行专业运动的训练比例将近80%;中等收入家庭中比例将近75%;在低收入家庭中比例也达到了70%左右。家长不喜欢将孩子送进体校走运动员这一条路,便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在人才的选拔上面临短缺的危机,这直接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始终是在“举国体制”这一基本方针带动下,进行高投入而低产出,高淘汰率而低成功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此外,没有出台合理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看到太多运动员退役后的悲惨生活,这让社会公众对竞技体育有了一定的看法,影响了家庭让孩子从事运动训练的可能性。许多研究指出,成材率很低、伤残率较高和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以及未来的出路没有保障等,是许多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和参加体育训练。同时,由于我国体制的不断变化,经费和人才来源等诸多问题的干扰,青少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非常不尽人意。体校萎缩,训练质量下滑,一些体育行政部门侧重追求金牌和成绩而不愿意花费精力和资金放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甚至虚报年龄,以大充小,为了个人关系利益,置选材标准于不顾,帮人开小道等问题也屡禁不止。另外,在竞技体育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上,一直存在安置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财力限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由于国家在此方面的规范制度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原因。

2.3训练方法存在误区,训练体系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训练体系都是以传统的周期理论与经典的“超量恢复”理论作为指导,但实践表明这样的超负荷的训练已造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给人类身体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很多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竞技体育训练的的残酷性显而易见。就目前来看,很多专家与学者都已经转变了过去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以经验总结与逻辑推理进行思考,他们都在尝试凭借自然科学尤其是新生的生物科学以及最前沿的医学科学等理论来进行分析,更为合理地来表述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规律与原理,这样能够更为科学地指导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实践。非常多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生物适应性”训练,这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要遵循“生物适应性”这一规律,我们就要把人体看做一个纯生物体。但人没有那么简单,他是在社会化程度过高时带来的产物,所以人类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没有办法进行估算的,这样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冲击到原有的两大传统理论,因此,竞技体育的训练理论势必会引起人文学者的高度置疑。

2.4社会功利性突出,伦理道德忽视

由于竞技体育中存在的突出的社会功利性,出现了兴奋剂这一严重违反竞技体育精神的现象。社会功利性还表现在运动员的参赛资格经常进行弄虚作假。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产业化,促使人们忽视了伦理道德,甚至超越法律的界限,铤而走险。某些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而去滥用医学科学的发展成果,比如对医学证明的滥用:科学显示女子在怀孕期间其身体机能会明显不同,其中一点就是肌肉力量会明显得到增强。这就促使很多女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先设法让自己怀孕,比赛结束后立刻进行流产。这样的行为和事实很明显的表明了,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功利性的趋势之下,部分竞技体育的从业者将人性的本质置之度外,完全不予考虑。

3构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措施

3.1构建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保障体系

我国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后生活得到了普遍关注,他们退役后很难再就业,所以我们必须解决好运动员尤其是那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困难问题,这样才能不辜负其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建立有效的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计划,使退役运动员具备社会工作要求的素质更好的实现再就业;2)从经济补偿角度出发,改革完善退役后的保险制度,加大国家对其的保障,也可以从竞技体育的收入和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中划出一部分来补贴退役运动员的生活;3)建立和强化训教一体化制度,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其退役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4)国家和社会以及教练都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工作,让他们自己也有意识的为自己的退役后生活出路做好准备,懂得在职业生涯高峰期做好理财工作,为日后的生活保留一定的积蓄;5)健全运动员三险一金保障制度,多途径、多渠道和多措施为退役运动员构建就业网络体系;6)建立专项基金,为伤残运动员解决终身基本生活费和医疗保险;7)国家还可以尽可能的创造一些适合退役后运动员的工作岗位,使其自食其力,退役后仍能继续发挥人生价值。

3.2健全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竞技体育强大和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靠全面和完善的后备人才队伍,政府加强现有队伍建设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新时期下的省、市和县 ( 市、区)3级体育院校的培养路径,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应将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重点落实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用战略眼光来审视日常训练,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改善日常训练;此外,鼓励社会办的业余训练,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集体效能是组内成员相信他们可以一起能够实现什么,也有助于个人坚持自己的和集体的目标。多加强集体训练,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我国应继续积极制定与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公平的竞赛制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竞技体育培养体系目标,开展以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苗子为主线,以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实施“体教结合、社会联办”和“项目带动、机制牵引、政策推动、资源共享”的人才战略。加快推进各类体校的建设,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健全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交流制度,打破地域的局限性;政府要主动加强对竞技体育的宏观调控,以防止市场失灵,导致价格扭曲现象的出现。由于全运会赛制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先建立省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市场,使区域性的后备人才配置效率得到提高,等其市场成熟以后,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市场。

3.3健全竞技体育项目,完善竞技体育项目格局

我们必须根据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有限的经济基础,从战略高度上来进行项目的布局,再综合平衡所有项目的基础上来进行设置,并且要突出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国家应当优先考虑发展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具有先天优势的项目,并且将重点落在技巧相对高和技能相对强的项目上,从战略高度上调整我国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要依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形式、新动向和新趋势,立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特点上,积极地审时度势地去挖掘新的潜能,尽其所能找到我国新的金牌增长点。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群,如在羽毛球、跳水、乒乓球、举重等我国竞技体育上的传统优势项目的实力上,在保持和加强的基础上,增加传统优势项目中争夺金牌和奖牌的覆盖面,并继续加强击剑、跆拳道、女排、女足、女垒、女曲、射箭等竞技体育中的潜在优势项目。同时,要大力发展金牌数较多、影响力较强、基础又比较薄弱的基础体育项目。特别是要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在球类等集体项目的发展工作,争取逐步提高。我们要实现从现在的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不仅要大力发展奥运项目,还要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职业体育运动项目和冬季奥林匹克项目。

3.4探讨体育训练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机制

国家应该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将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场所合并,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之余必须还要保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积极贯彻我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并将其应用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去。同时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上的学习,还要注重人文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应正确引导运动员的价值取向,教育他们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得某场比赛的胜利或者争到奖牌,还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利益,他们的最终目标应该积极向竞技体育的人文价值靠拢,促进人类更为健康的生活,将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发挥到极致,用不服输和坚强的毅力等感染人类,培养人类的乐观向上性格。总之,我们要加强运动员的全面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掌握多项技能并完善自我人格,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5完善竞技体育培养政策,加强法制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同样要市场化和法制化相互融合的发展。体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激烈的竞争。人民对竞技体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过于激烈的竞争造成了竞技体育比赛中“药”、“假”和“黑”等严重问题。所以必须加强竞技体育的法制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这类现象发生。在政策体系上,要真正发挥出其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较为完备的体育法制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静态意义上的法律法规等形式上的纸质文件,还应该包括司法和执法部门等开展的动态法律活动。鉴于此,必须以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作为指导,同时结合竞技体育的专业法即《体育法》,将行政法规作为主要骨干,将部门的规章制度以及地方性的法规做为基础,尽量将竞技体育的法规体系做到层次上的衔接有序和结构上的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做到严格的调节、控制与监督。在建立好合理有效地法规体系后,我们在执行中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应该成立专门针对竞技体育的执法部门;第二,加大竞技体育的执法队伍建设力度;第三,制定严格的执法程序,任何人都不得违反;第四,要提高执法力度,不能让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法规体系拘于形式,从而保障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3.6增强科学科研实力,辅助体育训练科学化

体育科技工作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服务体系;建立了以体育工作为主体、体育实践需求为导向、科训医一体化的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在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方面积累了许多的成功经验,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数据。要将这些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要运用到新一轮奥运备战中,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常态化、制度化,用以指导新周期的奥运备战工作。今后,科技工作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面向备战奥运会的主战场,以解决运动训练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全面推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要清楚地看到体育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科研攻关在解决训练关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上还不高;科技保障在满足运动实践一线需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系统性、常态化的机制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表现在一些学科领域与运动实践需求还存在着差距,如运动训练学、康复体能、运动生物力学、高原训练原理、情报信息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淑奇.全球化背景下竞技体育生命道德精神建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28(1):66-68.

[2]辜德宏,吴贻刚,周战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运行的思考[J],体育科研, 2014,35(2):56-60.

[3]苗治文,张帆.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25-130.

[4]陈颇.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10):71-77.

[5]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37(1):9-23.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初中体育中的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的相关性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