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华丽转身
2015-11-30冯玲芳
冯玲芳
到底语文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语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奋战在一线的老师,是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是侧重于精神素养的养成,是侧重培养应试型人才还是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呢?我认为,语文应该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现在各地市纷纷扬起“先学后教”“有效达成”“以学定教”等旗帜,目的便是想让语文回到最初的美丽吧。
毕竟填鸭式教学,枯燥的满堂灌,大幅度的练习巩固,这些方式也早就随着时代的变革、课标的改革在悄然转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更不能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考试而消磨了语文的美感,而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堂重现美感,实现完美转身呢?
一、情境设置,让学生在氛围中感知
每一堂语文课所收获的美感不尽相同。我们在读《纪念小狗包弟》时体会到的是巴金先生深重的悲悯、忏悔之情,更看到作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美;我们读《苏武传》时体会到的是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汉廷的威严,纵然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却有默默信守对祖国诺言的悲壮美。万般美感不胜枚举……
而做《醉花阴》与《声声慢》对比赏析时,为了更好地体会女词人心中的愁情美,我并未急于对词内容进行剖析,而是置身情境——边欣赏音乐边朗读。邓丽君的《月满西楼》在时隔千年之后细数易安居士爱情的悲伤,那滴凝聚千年的清泪在红笺素帛中浇筑出一道永恒的风景,震颤了万古的风流。关于诗文的朗诵视频,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直接将学生拉入易安居士的那个时空,感受着她的心情,久久不能自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自己若能通过朗读抓住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将事半功倍。正如当初赏析《琵琶行》之时先让学生聆听林海的《琵琶语》,很多不能用言语讲明的东西,学生靠“感”便能“悟”。
二、先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品味
以《醉花阴》与《声声慢》对比赏析课为例,其实找一个切入点至关重要,毕竟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作为高中课堂也不可能上升到艺术鉴赏的高深层次。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本课“先学”重点在于从意象中把握情感,比较这两首词意象的不同来区分词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不同情感。而这些需要先学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之后,老师只是负责调度、调控,把思考、话语的权利还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让你惊叹。传统课堂上,老师总会担心知识点讲不完,学生理解不了,认为老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会懂得越多,学得越好,可是现实需求是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讨论更会迸发思维的火花,何必老师劳心劳力而所获不丰,不破不立,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领略语文的美。当然,不能放任学生天马行空,还是要给出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框架与方向。
三、后教,在整合中完整
后教,也不意味着老师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毕竟,这“教者”还包括学生自己。先由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由于学生所做的是细化的分析,但若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美感不复存在,所以老师再做最后的总结,用情感这根线串起一颗颗意象的珍珠,让它变得完整而璀璨。最后的总结也仅是查缺补漏,对先前学生做的分析进行点评,而学生做得很到位的问题我们负责肯定就好,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就是从这而来,若老师一直高居在神圣的教坛之上,就无法真正听到学生的声音,语文课堂也无从得以转变。
四、当堂训练,在练习中巩固
患得患失的老师总是担心学生没掌握住知识点,那么当堂训练这一环节正好可以验证课堂的效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训练的内容重在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及时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举数得。学生一直有一个遗憾:学生看到文科答案,就觉得自己都懂,不屑抄,看到理科答案,就觉得自己都不懂、懒得抄。而当堂训练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竞赛的形式完成,会刺激这些学生为荣誉而战。而且学生也需要通过这个方式自测自评,评测自己对这一知识点是否过关。当然,对于学生训练的完成质量,老师还可以通过上交练习这一方式进行全面检查,个别辅导。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僵死的语文。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下,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脱下沉重的枷锁,解放语文,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不再无奈被迫接受“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是迎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实现语文课堂模式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吴涛.基于“先学后教”模式下的阅读教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4(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