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擦出经济火花或成经济新常态领跑者
2015-11-30徐兴利黄家伟
徐兴利 黄家伟
金陵风光,秦淮两岸,秋风无畏送爽。
望城内城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路茫茫。
敢问酒家何处有?
佳人笑答此山中。
10月29日,第93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糖酒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开幕。当记者来到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时候,着实被现场的盛况所震撼。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展厅内外已是项背相望。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糖酒会或许不是那般如雷贯耳,但在业内,该盛会可是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商品交易平台,被称为食品行业的“风向标”、酒类行业的“晴雨表”。此次展会还被称为南京会展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级展会”,展览面积达12.3万平方米。共设置了6大主题展区,有近3000家中外企业参展,除了参展企业之外,还有不少企业在场外“蹭展”。据组委会透露,本次参加糖酒会的3000多家企业仅布展费用就超过1.5亿元,火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糖酒会在提供交易平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除了每届糖酒会带来的上百亿的商品交易额,单是糖酒会本身对地方经济的带动就不容忽视。
南京市副市长储永宏表示,“全国糖酒会是今年南京会展的重头戏,对南京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南京的知名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糖酒会举办城市的财富效应确实明显。春季全国糖酒会永久举办城市四川成都,每年数万客商带来的人流量对刺激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直接效益20亿元左右,全市会展业增速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糖酒会开办至今有60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是糖酒会可以有效地扩大消费,每年的法定假期、旅游购物同样对我国经济起到相当的提振作用。其假日经济就火了消费市场。
“小”食品撬动经济大发展
假期国内旅游、购物是消费者的重点项目,其对消费的带动无疑是巨大的。日前商务部发布的“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消费实现我国黄金周确立以来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众所周知,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而在当下经济环境萎靡、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情况下,消费隐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驾马车”。“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已发生变化。有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全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而具体到假期消费则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据中国银联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庆假期的前6天,全国通过银联刷卡的总金额达到4305.82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餐饮消费笔数同比增长15.4%,金额同比增长4.8%。中国银联信息中心副总经理马从明分析,尽管消费的总量同比在增长,但是,增幅在下降,且单笔消费的数额同比在减少。这说明,因为单位消费的减少,大额消费正在减少,百姓餐饮消费正在成为主流。
国庆长假期间,重头戏便是食品消费。今年的中秋与国庆临近,各商家庆双节的宣传口号打得可谓响亮。月饼消费自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每逢中秋到来之际,鲜活的螃蟹自然逃不出消费者的手掌心,小规格的螃蟹销售火爆,螃蟹市场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朝换代”。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螃蟹市场,中等或偏小个头的螃蟹销售有所增长。”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和去年相比今年气温较低,加之养殖户投放密度较大,导致市场上个头大的螃蟹产量降低。有养殖户表示,随着近年来消费者自购螃蟹越发普遍,市场的需求直接改变了部分养殖户的养殖方式,消费者对小规格螃蟹的需求量变大,养殖户便投其所好,调整养殖策略,迎合消费者需求,以适应市场变化。
螃蟹毕竟是应季食品,今年托了双节的福,火了一把。而蔬菜、水果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食品在假期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北京新发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节日期间农产品价格往往易波动,但今年国庆的果蔬价格整体平稳,无明显涨价迹象。市场上各种蔬菜、瓜果梨桃大量上市,供应相对充足,价格连续回落。其中蔬菜价格自9月中旬就开始回落,但供应量要明显好于夏季,水果也是如此。备受消费者喜爱的苹果、猕猴桃、木瓜等水果都有明显的降幅,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今年秋季,苹果和梨降幅达到20%左右。葡萄、木瓜的降幅超过20%;香蕉、猕猴桃、石榴等水果的降幅也接近10%。
除了外出旅游,假期中同样少不了走亲访友,相谈甚欢难免觥筹交错,尽兴之余也为白酒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渐趋于理性,高端酒已经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出货相当有限。而100元至200元的中档白酒则成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关于这一情况,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认为,高端酒转型为自饮和商务消费,“面子酒”市场进一步萎缩,物美价廉、有性价比优势的“里子酒”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酒水、果蔬等食品的消费在黄金周假期的影响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食品消费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由此表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不仅仅是食品消费,假期旅游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选择。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买买
在国庆假期中,出境游的热潮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之后,出国游逐渐成为人们假日旅游的首选。
今年国庆节,大批中国游客不远万里奔赴日本疯狂采购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此次疯狂采购也使日本为之震惊,“爆”这个日语流行词应运而生,由此可以想见其疯狂程度。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赴日旅游游客人均消费231753日元,同比增加10%,而不少百货集团旗下免税业务也因中国游客的疯狂抢购保持300%-500%增长。
近年来,部分年轻人选择海外购物,针对不同国家的优势商品,选购和扫货的针对性也不甚相同。澳大利亚的奶粉、法国的化妆品等都是人们选购的主要目标,而日本因其小家电等耐用品的工艺和技术先进,往往会受到国人的青睐。
透过诸类现象,了解其本质会发现,出境购物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的特征阐述对这一问题有所解释,“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并不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即使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如何才能使长假出境疯狂购物的现象得以遏制,则是当下我国经济急需攻克的课题。在我国消费趋势已经发生转变之下,为了避免过多的商机流失,企业有必要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塑造的力度。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有必要降低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从中长期看,与其徒劳地保护不具备天然优势的产业,还不如将实惠让给国内消费者,让他们能够在国内相对低成本满足相同质量的需求。当国内的生产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与我国民众消费需求相匹配时,将会极大地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愿天下食品放假不“放假”
天价虾事件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餐饮消费的新认知。
按颗卖的花生米、按个卖的瓜子和按粒卖的米饭,这些网络上的调侃都让消费者在开怀一笑之余,陷入深深地思考。而衍生这些食品消费笑话的始作俑者便是国庆长假期间的热门话题“青岛大虾”。众所周知,节假日一直以来都是带动消费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国庆节,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不论是国内外旅游、还是享受各式各样的地方美食,都少不了对消费的拉动。
“青岛天价虾”的风波虽已逐渐平息,但从该事件可以看出商家的责任意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以及相关部门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当黑心商贩将“长假旅游季”看成是“宰客”的黄金时间,那么“黄金周”等假期对消费的拉动就变了味道。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多方的协调配合,从相关案例中吸取经验,防患于未然。
10月4日,当肖先生和朱先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用餐后看到结账单上消费金额的时候,都是觉得不可思议,几份海鲜就高达千元,二人随即找到饭店相关负责人理论,而负责人却表示,“大虾论只卖,38元一只”,这样的说法让二人难以接受,肖先生吃饭前曾详细询问过菜价,向饭店老板确认过大虾38元究竟是一份还是一只,肖先生称当时老板说的是38元一份。双方就大虾价格问题进行了争执,最终两人分别给了烧烤店老板2000元和800元的餐费后离开。在该事件发生后,青岛市、市北区两级物价部门对该饭店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烧烤店提供的菜品虽已明码标价,但是极不规范,涉嫌误导消费者消费。鉴于此,将根据《价格法》有关规定,责令其退还非法所得,并按照涉嫌价格欺诈、违反明码标价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依法进行立案查处。
如今,假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畸形的消费现象逐渐形成,全国各地均有出现。“青岛天价虾”只是其中之一。
上海游客刘小姐在福建武夷山旅游时遭遇了与“天价虾”极其相似的一幕,在点菜时服务员口头告知“48元一份”的麝香肉,在结账时变成了48元一两。没有端上餐桌的溪鱼也出现在了结账单上,部分菜品的价格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抬高。这给刘小姐的旅游时光涂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而浙江永嘉的徐先生则是在家门口被“宰”了,徐先生在当地一家饭店请朋友吃饭,一共点了三份窝窝头,每份15个,共45个,结账时窝窝头的价格就高达1710元,这样“高大上”的窝窝头着实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此起彼伏,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事件的发生,但收效并不显著。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宰客”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处罚机制力度不够、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标价规则不严谨都是此现象屡禁不绝的原因。
关于标价规则,很多商家都选择钻空子、打擦边球,因为“明码标价”的概念太过宽泛,以至于不少商家玩起了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而在自身权益受到危害时,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向相关部门投诉,但部分相关部门并不能做到快速有效地查明事实、解决问题,只有各部门相互配合,强化综合执法、加强问责追究,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确定商家违法违规之后,做出的相应处罚力度不够也使部分商家冒着风险,侵害消费者权益。不法商家在被处罚之后,并未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改头换面重操旧业。
对于如何让“宰客”事件变成过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有自己的见解,必须提高“宰客”业主的违法成本,“让他觉得宰客不划算”。比如,提高处罚金额,延长停业整顿期,情节严重者则终身禁止从事相关行业。同时,完善黑名单机制,对列入黑名单者,提醒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累犯达到规定次数,也永久禁止从事相关行业。此外,还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店主诚信记录,提醒消费者注意分辨、预防。处罚机制建立完善之后,关键还在于落实。一要严格落实,对于执法不严、包庇甚至纵容宰客的部门和人员要严肃追责;二要长期坚持落实,将处罚机制纳入法治化轨道,不搞一时松一时紧,逐渐减少宰客现象。
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给人们的假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烦躁,而食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庆、春节等节假日作为食品消费的高峰,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品质量不过关,相关工作人员个人卫生不合格等因素都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在长假中,人们少不了去国外、国内景区游玩,选择具备有效食品卫生许可证等合法营业证件的餐饮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将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食品保持原状,与餐饮机构负责人交涉。消费者应妥善保存发票、消费单据,如果已造成健康问题,应及时就诊并保留病历卡等证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良好的消费环境带来舒适的消费体验,混乱的环境使消费者对其失去信心。两种环境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都是消费本身。
其实不论是假日消费,还是日常食品消费,都折射出我国民众消费观的变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占据主流地位,也被消费者所认同。从之前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发展成重视生活质量的消费,从物质消费逐步演变成精神消费,消费观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国民众整体素质、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意义。
消费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消费固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其他消费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何将消费全面带动起来,从而更好地拉动经济发展才是当下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整体仍是平稳发展,这就使得人们的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人们更愿意去消费。当下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被曝,让整个食品消费环境变得乌烟瘴气。很多消费者不愿也不敢去消费。只有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强问责制度才能净化其消费环境,让消费者真正地有能力去消费,有环境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