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视域下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的必要性研究
2015-11-30张津铷
张津铷
摘要:文章以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新基础教育”为研究视角,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况,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特征,对中小学开展武术段位制的必要性进行研究,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探寻“新基础教育”之理念与中小学引进武术段位制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之意。
关键词:武术段位制 新基础教育 中小学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53—03
1 前言
我国基础教育自从新中国创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其改革也是一路风雨历程。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主持的全国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无疑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变革性革命,为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潮、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都带来一股蔚然清新之风。“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义的教育。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教育亦是如此。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无疑是推广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可行性模式。武术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是对“体育回归教育”呼声的积极回应,以基础教育的特征和理念为嫁接点,以学生主体性需要为出发点,对武术段位制引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无疑对于中小学武术普及和基础教育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2 新基础教育价值观下的武术段位制
以“新基础教育”为基点审视过去,原有的基础教育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弊端可概括为“狭隘化”和“短期化”。所谓“狭窄化”即主要表现在“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而“短期化”则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才是基础教育最根本、最长远的价值。新基础教育提倡更新教育理念,在重新定位价值观的新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武术段位制作为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渐近的工程进入中小学,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阶段,正是呼应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其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在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下,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浸淫、匠术的堆砌、动作的累叠、技巧的锤炼,而是武术文化价值的传递,武术内涵的整体认知和动态把握。
2.1 展望未来性是武术段位制的基点
武术段位制共有9段,其中1-3段是初段位,4-6段是中段位,7-9段是为高段位。更有段前级,旨在以武术游戏培养学习武术的积极性,适合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初段位以习练武术技术为主,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开展。段位制技术和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相接轨,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不是仅为了满足该阶段的身体锻炼需要或是体育教学的需要,初段和中段的考评更是为基础教育之后的高段位晋升,是为了“未来”更进一步地习练武术、学习武术文化奠定基础,立足于未来武术学习的段位制恰恰呼应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未来性。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奠基阶段,它的价值绝不是满足眼前的、当下的需要,而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受到武术这一包容了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在学校武术文化氛围下的耳濡目染,在段位制的考评历程中不断进步,那么在他今后的人生阶段,自然这种文化感知力和文化选择的能力将会伴随一生。
从未来的高度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之涵义,基础教育是为个体的终身发展铺垫。从未来的而不是从历史的也不是从当下的角度来衡量武术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发挥中小学武术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奠基,以“新基础教育”视域来审视、构建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观。
2.2 关注生命性是武术段位制的人文思考
基础教育中原来固有的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倒错、本末倒置的价值取向不得不引人反思。而新基础教育提出“生命性”,教育者要“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从生命整体性出发,明确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结构合理的段位制体系处处以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使学生成长为既是武术文化的终身受益者,又是武术文化的终身传播者和践履者。
在“新基础教育”土壤上滋生、茁壮发展的“生命·实践”学派,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学派。该学派宗旨风格是“生命不只是言说和思考的对象,更是实践的对象”。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在自然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贯通中,构建了生命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正如叶澜所主张的那样:必须有对生命的体悟,这种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具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这种体悟才是与他人与世界构建“我一你”关系而非“我—他”关系的内源力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的中国武术闪烁着东方哲学的魅力,武术的思维是东方的直觉体悟的思维,“武术将“术”和“艺”结合,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武术的体悟式思维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优秀根基,更是与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体悟观有着高度一致的有机联系。在“新基础教育”视域下,寻求段位制与基础教育的契合点,立足于学生发展,构建正确的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诉求,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必须进行的人文思考。
2.3 社会性是实施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仅限于校园这一方象牙塔的狭窄园地,却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脱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和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分为即“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从低年级阶段习练武术技能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对武术文化内涵的理解感悟,在文化武术阶段进行武术文化教育,通过挖掘典型,瞻仰历史中的武术人在抵御外辱、忧民卫国中的有所作为,武术人在天下兴亡之刻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对国家安危的捍卫,武德教育融入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武德礼仪纳入段位制考评内容之中,把握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学生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使武术文化教育和武术文化价值传递对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武术的教育、文化的武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总之,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立足点,是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加强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平台。endprint
当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只有“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同时与所处的世界文化发生对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的文化资源,在整合的意义上生成具有广度和厚度的新的教育文化。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亦复如是,只有保持武术文化形态的完整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发生对话、碰撞、融汇,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即具民族性特色又具世界性胸怀的、即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武术文化,而这种新的武术文化又能反哺、促进校园武术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们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始终“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的教育智慧汇集到学校文化之中,承接并创造出最好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上文化的血脉在当代学生的灵魂里延续、流淌。正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段位制,通过段位制这一具体的载体承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传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段位制的考评、晋段,通过习练武术技术这一载体进而体悟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达到“意在拳外”的目的;通过武术段位制这一窗口促进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是基础教育阶段武术段位制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也是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的现实意义。
3 “新基础教育”视域下武术段位制的学生观重构
3.1 武术段位制旨在激发主动潜在性
新基础教育在学生观上倡导主动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其评价和衡量的尺度绝不是教师传授、教会多少,而一切以学生的学会多少、学生的实践表现结果为根本。学生无疑是此过程的主体。在武术段位制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体悟式的武术习练方式正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学生主动性的正向激励。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完全的外在刺激也不纯然是内发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个体武术实践的主动性或者说个体主动的武术实践,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碰撞的今天,这种文化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就极为重要了。武术段位制中始终映射的武德教育、武术文化因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都可能发生积极的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武术段位制正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潜在性,通过武术文化把学生培养成承接传统文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能自主进行武术实践的人。
“我们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各种舞台。”对于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多方面的需要,漠视与抑制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扶植才能使“苗子”健康成长。段位制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可能空间与舞台,使学生多种潜在发展有效转化为现实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活动和考评,通过对武术技术的练习、武术文化的学习,从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新体验,人格修养与品性在此过程中得到润泽,最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武术段位制正是通过“成事”来“成人”,为“成人”而“成事”,形成“成人”与“成事”的相互滋养关系。
3.2 尊重差异性是段位制的合理依据
基础教育现存的问题是“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与之相对的,新基础教育“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的,例如认知风格方面,有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差异,在气质性格方面也不尽相同,外倾与内倾之差别。就学习动作技能而言,不同学生学习同一技能,同一学生学习不同技能时,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段位制技术内容丰富,适合性格各异的学生去选练、考段,例如外向性格之人可选练起落开合之长拳,性格沉静或可选练连绵缓柔之太极。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自选化,充分尊重了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青少年为使用主体的、打练结合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汇编了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等拳种的系列教程,以及适宜推广的《趣味武术(武术段前级教程)》、《武术功法教程》等。这一系列教程教材的编写充分地尊重了作为主体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这种差异性、个性化即是指个人在动机、需要、基础、兴趣、特长、倾向性、学习风格、志向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动态,使每个人从共有的武术段位制技术体系中获取的内容与方式都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并形成个人的特质,促进个性化的丰富与发展。
4 结论
新的教育思潮和时代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术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其价值定位和开展形式也应是与时更新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做法将会使武术这一文化瑰宝明珠蒙尘丧失活力。武术段位制的系统工程引进中小学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基本理念正是其契机。在“新基础教育”的视野下,武术段位制并非以零散的、断层的状态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一个活动网络,是校园文化、武术文化、德育文化的多维互动。“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立足于生命本体、依托于社会发展、展望于未来的武术段位制体系引入中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在中小学落实武术段位制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真正实现武术的推广,整个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随之而来基础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日益丰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