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在武术传播中的价值作用研究
2015-11-30程国海王艳程建国
程国海 王艳 程建国
摘要:20世纪90年代,网络媒体的崛起和现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转播对社会传播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网络传播的发展也给武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针对传媒中的网络和电视节目(体育赛事转播),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媒体的社会性质去研究、探索如何将武术推广的途径更加有效便捷。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讲究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传媒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网络传媒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武术面对新的社会传播主要力量如何能更好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对武术传播产生久远的价值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传播网络传媒有益结合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0—0003—04
1 前言
中华武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而且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形成了内涵很广、层次纷杂的庞大理论体系,二者交相辉映,得以使独具中国特色的武术在华夏百花园中焕发异彩。网络传媒是中国当今文明时代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网络的开放和信息传播的文明程度,是和一个国家文明开放的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播如何利用好网络传媒这个载体,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传媒的社会性质上去研究、探索如何使武术推广的途径更加宽广有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现代传媒与武术结合途径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查阅2001-2015年体育核心类杂志等相关资料,对武术传播学、体育信息传播学、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学书籍等进行收集,并对这些相关文章进行归纳研究。
2.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郭玉成教授、朱东教授以及部分网络科研工作者,聆听了他们对现阶段武术信息网络传播和武术赛事电视转播的一些看法,以期作出更客观的评断。
3 结果与分析
3.1 网络媒体与武术的结合途径
3.1.1 研究网络传播与武术发展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每个时代都具有特定的时代文化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武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面对各国体育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华武术应作何对策。如今以奥运会为主的现代体育已形成了一个较经济和其他领域更为明显的全球化态势,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中国武术的发展,这就决定中华武术应该抓住时代的契机,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但是在这一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需要在与外部环境、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得到升华与发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融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不失自身传统的特色,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对武术的发展极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3.1.2 网络媒体传播具有促进武术的全面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中华武术的普及与推广离不开广大的人民大众,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互联网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据统计,到2015年5月1日中国网民文化节,记者从中国互联网协会了解到,我国目前网民数量为6.52亿,几乎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快速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飞快的速度增长。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需要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传播的迅速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传播信息最先进、迅速的工具之一。
3.1 3 网络媒体与武术有益结合的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搜索引擎是收集、整理因特网信息资源并按一定规则加以组织、向用户提供按相应规则获取信息的线索,并能直接链接到相关站点的信息搜索工具。例如在百度搜索输入“武术”,就会搜索到很多关于武术方面的网站和信息,是一种快捷、简便的查阅武术信息的方式。
3.1.3.1 武术功夫网站
中国功夫网创建于2006年5月1日,致力于中国功夫的推广和知识的整理,记录着2008年1月16日前的关于中国功夫与武术资料以及功夫电子书等。通过登陆武术功夫网站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武术信息资源和查阅武术信息。我们可以从武术功夫网站了解武术功夫新闻、武当功夫、少林功夫、神功绝技、国外功夫、功夫名家、百家功夫、功夫健身等诸多有关武术的信息。
3.1.3.2 电子公告武术论坛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缩写,中文名为“电子公告板系统”。它是Internet上一种广泛应用的发布、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它使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群聚在一起交换信息,解决彼此的问题,探讨热门话题。Internet上的电子公告板个性化特征强,内容千变万化,趣味性强,覆盖面广。每个电子公告板上公布的信息都集中于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供大家讨论,大多数武术网站都设有武术论坛。
3.1.3.3 网上互动论坛
网上论坛以及网上专门的聊天应用软件都是武术爱好者在网上交流的好处所,例如不少武术爱好者组织建立一个武术网QQ群组织,在这个群组织里任何参与者可以相互自由交流。好的武术资料可以互相发送形成资源共享,学习武术心得可以互相传递。endprint
3.1.3.4 利用微信平台
当前微信已经逐渐成为大众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使用微信的客户越来越多,交流的内容也普遍开来。微信有关养生、教育、医疗、饮食、文化、娱乐、健身等逐渐成为用户津津乐道的分享内容。因此有关中国武术的培训机构和功夫夏令营也逐渐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大家展示武术的信息和资源,中国武术爱好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传播和分享相关武术的信息。
3.2 电视节目(体育赛事传播)与武术的结合途径
3.2.1 电视传媒对国内外赛事的影响
电视传媒使娱乐和体育有机结合成为一种趋势,体育产业的发展,娱乐是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当前任何一种体育项目,其发展主要依存于产生的运动文化而诞生,都有其忠实的粉丝观众。我们应该重视武术的娱乐性问题,重视明星在体育和娱乐中的作用。当今娱乐真人秀节目也邀请体育明星参与进来,比如“爸爸回来了”邀请体操明星李小鹏,“出发吧,爱情”邀请武术明星吴京、邹市明,电视中还不时的播出吴京表演太极拳的画面,这些都是电视传媒宣传中国武术的例证。
成功赛事的举办,都离不开信息媒体的宣传。技击项目散打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借鉴和学习其他赛事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模式,如:美国NBA职业篮球联赛、英超联赛、世界职业拳击赛、日本的K-1职业联赛等等。再结合中国的体育赛事实际情况,通过电视传媒的播出使其在全世界达到了共赢、共荣、同乐的完美效果。
3.2.2 中国武术赛事转播的意义
信息媒体传播事业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并处于继续迅速发展中的事业之一。电视媒体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电视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要任务,这种独特的传媒工具在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中就显得更加重要。萨马兰奇认为:将来体育运动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大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
武术赛事是武术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的集中表现,是各个流派和拳种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竞技场,也是武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传承方式,是武术时代化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各种武术赛事也是层出不穷,武术赛事同众多体育赛事一样,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如竞技价值、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宣传价值等。另外武术赛事的民族文化性是其他运动赛事所不具备的。武术赛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受到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符合中华民族自身特性文化传统和心理特性。武术与电视体育赛事转播完美结合,将让武术的推广和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3.2.3 中国武术赛事的电视传播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大陆电视屏幕上主要武术赛事有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常设的传统武术栏目“武林大会”,河南卫视播出的以竞技武术为内容的常设栏目“武林风”,福建电视台以南少林武术为主的“功夫”栏目,2006年9月深圳卫视开播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武术选秀节目,2000年一2003年中央电视台转播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等。这些武术赛事的转播有利的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经过2001~2003三年的成功运作,已经成为我国武术散打竞赛市场中的龙头。由于种种原因,2003年散打王赛事市场的运作出现问题,2004年红极一时的中国武术散打王赛事停止。从“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的力量。当前电视转播如火如荼的“武林风”和“昆仑决”都是把中国武术更加形象地展现给电视观众,霸气的外在气氛渲染以及场上运动员精彩绝伦的对打,让观众认识到中国武术不仅具有“高、难、美、新”的套路,还有“快、狠、准”的技击搏斗。
3.2.4 打造功夫明星,“包装”武术
功夫巨星李小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武术的先驱者们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所作出的诸多贡献,但真正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武术则自李小龙始。李小龙第一次将中国传统武术同西方的格斗技术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从此让西方的字典里面出现了“KUNGFU”,使得古老的中国武术文化与西方文明开始有了灵魂的接触。故此,李小龙称得上是中国武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偶像,中国武术也因李小龙而以“中国功夫”而闻名于世。詹姆逊明确指出:“形象就是商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偶像对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后起之辈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演员在影视、慈善和综艺节目中都很好的证明了武术明星对于武术传播的价值所在。
李小龙当年能成为一代巨星,除却其独到的技击技艺之外,其对中西方格斗竞技文化的精辟理解才是真正的原因。李小龙的成功也印证了许倬云先生有关于文化发展的论述:“文化的发生与转变是学习,也是创造。学习者学习之后,须能与本身的武功底子糅合为对自己有意义的体系,从而悟出新的招式。”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之要,更指出了武术发展的根本之路,亦即不固守,不自封,以开放的心态来应对武术的发展进程。
中国武术要想取得更好的传播与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应拥有更多的武术习练人口,虽然我们可以自豪地讲中国武术有如何多的习练者,但我们更应客观地分析其中有多少儿童少年在习练中国武术,传播中国武术,国学大师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缺少中国本土少年儿童喜欢的武术显然很难取得更好的发展,传播的方式也显得狭窄。因此,在当今中国这个应试教育背景的时代,中国武术如何能引起更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一课题,中国武术才能在新世纪展露出新的风貌,大放异彩。
3.2.5 电视媒体与武术有益结合的实现方式
(1)武术表演,使武术成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的项目
确定武术表演模式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使观众直观了解某一项目关注这个项目并使更多的人走人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推广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见武术表演的影响力,所以拥有一个完整的武术表演模式是必须的。在此基础引入电视媒体加以进一步宣传,这样一来既可以加速武术的发展,也可使武术的推广更程序化、科学化,也利于把该项目的魅力特点更好地展现给观众,从而更好地塑造武术的形象。endprint
(2)加强包装,通过电视媒体树立品牌
中国武术重在包装,既有文化方面的包装,又有艺术方面的包装。武术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体育,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形势下,对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武术通过加强包装通过电视传媒展示给观众,树立武术文化的品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感情。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结论电视
(1)网络媒体不仅带来了大众传播历史上的革命,而且带来了人类文明中宏伟而壮丽的文化景观,体育节目则是这文化景观中最能吸引观众的节目之一。
(2)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经说过:“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应向世界推广;被世界人民掌握,成为与西方体育交相辉映的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武术的魅力,我们应当抓住时机,承接责任,利用最便捷的传播途径——网络传媒,开拓最有魅力的武术传播途径——电视传媒,宣传最完整的武术文化。为武术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增加活力。
4.1.2 结论网络
(1)网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武术传播的网络化是必由之路。网络对于未来社会,对于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提升生存状态的方法。武术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站在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看待武术的发展,促进武术发展,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不可忽视。
(2)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建立,互联网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新媒体,网络传播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传播和推广武术的新路。
4.2 建议
(1)加快武术网站的更新速度,重视武术视频的发展,增加武术网站的流量。
(2)由于武术的专业性较强,为了扩大武术信息的传播面,我们可以将武术的一些网站与现在的一些门户网站进行合作,设置站点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传播系统。
(3)加强武术现有信息的整理与归类,加强国内外武术发展状况的介绍,及时通报各项武术比赛和科研报告的情况,提供武术影视资料的下载,开通各种语言的交流,分门别类的网站应加强其本门类学习资料的介绍及服务,高校网站应为武术学习和科研提供丰富的武术信息资料,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4)建立武术运动中心管理平台,为武术信息的网络传播提供健康的运行环境。
(5)电视传媒在对武术散打的拍摄上,摄像师应该多了解关于武术的有关知识,在运用镜头表现画面上,更好地把握住细节,让观众从中更好的欣赏武术赛事。
(6)武术赛事需要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赞助商来投资赞助,开发武术周边产业,结合企业品牌,以期达到共赢、共荣、同乐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