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战场 课下小舞台
2015-11-30史志君
【摘 要】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一年一度的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为契机,我们将大语文观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中,并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摸索,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实践证明,学生的素质养成就在课堂融入的“润物细无声”和课外拓展的有趣训练中潜滋暗长了。
【关键词】课堂融入;课外拓展;素质养成
文化强国战略是实现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重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大思路。主要包括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其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是固本培元、文化强国战略的根脉。它围绕着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便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普及和开展,因此我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展开活动。
一、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
我院的高职语文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被称为高职语文,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完成,共30学时。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新编高职语文》,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文本进行解读和赏析,重点是融入其他一些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内容。
(一)诗歌
在诗歌这个教学单元里我们选取了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在对作品解读赏析之后,我们融入了诗歌创作实践活动。在学生对文本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一下诗词格律知识,以便学生进行创作。例如,我在教学中以鲁迅的《自嘲》和杜甫的《登高》为例进行讲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先标出诗中每个字的平仄、指出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其次告诉学生诗贵含蓄,不能用大白话去表达,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与今人无异,比如亲情、爱情、思乡、离别等等,古人在这些情绪中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的,启发学生学会借用、化用。另外,提示学生体会古诗中描写和叙述产生的画面感,另外要表达有序,注意起承转合。讲解以后,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老师加以引导修改,可以形成这样的作品:
争 春 (营养1411刘伟健)
枝上鹊儿春意闹,柳色青青河边草。
院中梧桐生新绿,墙角月季竞妖娆。
满目春景怡和畅,隆冬积雪尽融消。
一年之计在于此,奋发向上莫逍遥。
锦 瑟 (投资1411朱玲玲)
纱窗日落渐黄昏,新妆宜面点朱唇。
凭栏尽收满目景,俯首独思故乡人。
小亭流水鸣秋色,深院梧桐锁暮春。
寥寥寂寂空锦瑟,懒懒散散无弦音。
在这方面,我教研室范慜老师也有很多有益的实践:范慜老师曾接手园艺系环艺专业的《古典诗词赏析》这门课,为此下了很多功夫。利用课时比较充足的有利条件,详细指导学生原创古诗词,并且抓住这个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原创诗词作品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讲解,鼓励学生配上自己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压花大赛中屡屡获奖,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体会了自己创作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意境,很有成就感。
(二)散文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融入了朗诵示范、普通
话教学和口语表达训练等内容。通过融入这些内容,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又使学生提高了实际技能。比如我们散文教学内容包括古今散文共三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范读,还要求学生朗读。散文单元结束后我们安排了普通话教学。有的班级有超过一半的生源是外地生,所以对说好普通话还是有很迫切的诉求的。在这方面,我教研室王萃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她在准备教案、文稿、PPT时,搜集了学生喜欢的内容,包括绕口令,各地方言表达闹出的误会,等等。促使学生下决心学好普通话。另外我院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在校大学生参加免费普通话测试,深受学生欢迎。在口语表达训练中,提示学生口语表达不是聊天,要有就一个问题独自表述3分钟的能力,而且要力争使自己的表达接近优雅、严谨、得体的书面语,提升语言修养。
(三)小说和戏剧
因为学时的限制,小说和戏剧我们各涉及一篇。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我们加入了改编、分角色上台表演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比、记录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拓展知识层面。例如讲《牡丹亭·闺塾》,2013年我院学生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行的北京市人文知识大赛决赛现场的演绎内容就是《牡丹亭·闺塾》,选手们因为有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老师的认真辅导,决赛时又请来专业化妆师负责化妆,学生穿上戏服后信心十足,完全进入剧情,仿佛自己回到那个时代,深刻领略了经典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课堂分角色表演也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了作家笔下的人物内心活动和时代及环境给人物带来的悲剧命运。
二、在课下活动中不断拓展
与课堂教学相对应,课下活动小组也有特色,而且形式更加灵活新颖。语文教研室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包括书声飞扬、墨海扬波、书海徜徉。语文教研室6位老师每两位负责一个小组。“书声飞扬”侧重辅导学生朗诵,由潘丽平、杨红芳老师负责,每两周活动1-2次。学生参加活动时要准备自己的朗诵作品或现场朗诵,由老师纠正、示范、切磋。活动结束后老师再指定作品让学生回去实践,学期结束时活动小组每位成员都会完成一个配乐朗诵的作品存档。“墨海扬波”指导学生的书法,由史志君、王萃老师负责,每两周活动1-2次。这个活动小组与我院书法技能大赛和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相结合,为大赛筛选出不错的选手,我们利用学院支持的经费采购笔墨纸砚及字帖,方便学生参与活动,我院牧医系学生段雨田在去年的北京市大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得了非专业组软笔书法第二名的好成绩。“书海徜徉”则是召集喜爱阅读的同学一起阅读并交流阅读体会,这个小组由范慜、胡瑞燕老师负责,同样也是每两周活动1-2次。一次活动是读书,一次活动是交流阅读体会,这样穿插来进行。所选择的阅读书目和北京市大学生人文比赛内容相关联,我们依托图书馆资源,再加上自行购书和给学生开书单,现已积累了十余种图书,如《北大国学课》《开心学国学》《中国山水文化大观》《像状元一样解题》《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活动小组成员基本人手两本以上。我们力争让学生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在浮躁、喧嚣中静下来,让学生理解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境界,体会“语默动静心泰然”的美妙,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临赛大造声势
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初赛基本是每年十月下旬在清华大学举行,决赛是每年十二月中旬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行。在比赛之前我们会做如下工作,为大赛制造声势。
1.我们在每年九月新生开学后,由语文老师在所教班级中发现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或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进入前面所述三个课外活动小组参加常规活动。
2.由老师带领课外活动小组制作宣传海报、电子屏。在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设计、献言献策并且让学生书写其中的内容,使学生充满创作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多方面的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3.在校园网发布大赛通知,由各系辅导员对本系学生进行动员,由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读书活动。
4.初赛之前我们组织校内选拔赛。统计各系报名人数,安排考场,制作条幅。由语文老师负责出题、阅卷。我院每年的校内选拔赛参加人数基本保持在150人左右,书声飞扬、墨海扬波、书海徜徉活动小组成员和其他报名者一律参加选拔赛,以示公平。最后按笔试成绩选出前15名作为参赛预备选手。
5.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初赛要求10名同学参加,考虑到初赛当天或有学生临时有事,所以选取15名同学。确定名单后通知15人开会,由老师专门精心辅导。
6.初赛当天,安排老师带队参加,以鼓励学生士气。初赛结束后,将由5名选手继续准备参与12月份在财职院举行的决赛。
7.决赛最重要的环节是人文演绎,因此也是我们最下功夫的部分。
四、提升学养素质
学养的养成素质,是一个过程概念,是重视素质素养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的结果。我们也是把这样一个概念的实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的。我们从新学期开始的筛选到最后的参赛,这个过程与课堂教学和课下活动紧密联系,而且覆盖的范围绝不仅限于这几个选手,而是尽量扩大到各班、各系,甚至全院。总之竭尽所能,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专业课之余能够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们整体造势、不惟比赛、全面提高,让个别带动全体、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如此一来,不但学生考试成绩得到提高,而且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教育部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规划课题并修改教材,包括中央党校也为党政干部开设了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课,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只抓经济一枝独秀的矫正,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传承的能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在强调要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时,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并提出要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他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吁,还是李克强总理对“全民阅读”的倡导,都显示了新一届政府“文化强国”的坚定信心。
在理论的有力支撑下,我们有信心更好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各种文化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学生精神的养料,受用一生,同时为提升其学养素质奠定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祚.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大思路[Z].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11/c112848-25643796.html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
[3]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Z].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