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身产业化影响下的高校健美操

2015-11-30王昌鼎

雪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高校

王昌鼎

【摘 要】随着健身产业发展,一方面,健身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教育与人才需求错位给健美操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本文提出高校健美操教学要围绕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教师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生相关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健身产业化;高校;健美操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米,健身产业飞速发展,国内大中小城市各类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健身业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很多的中小学体育课很少或没有开设健美操,大批的健美操专业学生不能去从事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健身业中健美操教练员、私人教练等方面的工作,刚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便现了健身业人才越来越缺,健美操专业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现象。课题研究过程中将调查国内部分健身俱乐部情况,访问健身俱乐部高层管理人员和体育院系相关专家,从而了解健身俱乐部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经历,俱乐部课程设置,体育院系健美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情况,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健身以及兼职经历,提出体育院系健美操课程改革要针对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走出社会就能成为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本课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体育专业学生当中健美操专项

的学生比例

健美操专项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专业方向,从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300个学生当中,把健美操作为自己专项选择的学生大约占百分之十二,在所有体育项目当中,排在前_三位(第一位是游泳,占17%,第二位是网球,I与14%),这说明学生对于健美操选项的关注程度和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健美操的重视对于健美操专项教学的改革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健美操辅修专业的学生比例

辅修专业是学生对自己专项学习的基础 对于自身发展认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进行加强的过程,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辅修了健美操专项,这说明健美操凭借广泛的学生基础和精彩的动作表演,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健美操辅修专业学习方面,把健美操作为第一辅修专业的大约占到辅修健美操专业学生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这说明学生对于健美操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

三、学生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动机

从学生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一些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对健美操比较感兴趣,所以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对健美操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健美操基础,所以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很多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选择健美操继续学习,一方面是对自己前期学习的加深,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利于后期的学习。其次是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健美操对于健身健美、塑形等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生选择健美操专项的因素。

四、健美操目前的就业状况

从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健身教练,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校岗位非常少,这一方面在于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很多学校为了满足自己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的平衡,在工作开展方面,大力引进优秀的教师,而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流动性很小,所以在教师人数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时,往往一些学校很多年都不会有引进教师的计划,这对于后来毕业的学生而言就丧失了求职的机会,而企业的需求却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青睐,这一方面和学生及家庭的就业观念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也和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师作为很多体育学生的首要选择,主要在于稳定,而企业的工作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认为相对稳定性较差,且从事健美操健身指导随着年龄的增加容易受到年轻教练的冲击,岗位竞争相对比较激烈,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综上所述,健美操专项教学改革是必需的,但是也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从业教师和从业人员多与学生和企业需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健美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桂霞.健美操专项俱乐部课程考评内容及方式设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2]王淑英.在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4).

猜你喜欢

健美操教学高校
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中体育健美操教学中自主性学习方法探析
健美操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健美操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探究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