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5-11-30艾尔惠
艾尔惠
摘 要:探究式教学法是时代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展示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教师要认真备课,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主,通过研读教材和课外收集资料,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定位自身角色,鼓励学生创新。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过去的传统式教学。传统式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学得被动、消极。师生有个共识,那就是历史是死记硬背的科目,记住了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在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就算有认识也是沿用别人的观点。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下,除了学好历史知识外,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治学精神,学会思考,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理出线索、得出结论,古史今用,以史为鉴,明确得失,培养学生创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到高中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由于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熟练掌握,在历史发展中借鉴某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审视当代社会的发展,预测未来。
通过对教材的挖掘,使学生将被动式的、接受式的学习与探究式的学习结合起来。在目前学科课程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学科课程逐步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做到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如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过程中,讲“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教材有意识地不写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探讨性学习引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对待历史学习原有的态度,让其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进同学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学会与大家分享新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某些做人方面的道理。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制订探究式学习目标。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感知历史、理解历史、阐释历史。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老师通过科学、合理的预设引导,带动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获取知识与技术、实现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外,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我们在解读新课程标准后可知,标准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整体要求与内容标准。整体要求即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内容标准则是针对课程具体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将课程目标与内容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知,教学的重点、难点即“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内容,包括历史进程中所折射出的历史认识。此外,学生对某些热点问题也比较感兴趣:“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回归的意义为何?”“台湾问题何以呈现出今天的局面?”“台湾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处?”等,历史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热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自主学习。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以课堂预习为基础,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出标注,留待后续讨论中由老师予以指导。比如,在学习“百日维新”相关课程时,老师就通过导学案提出下列问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尝试基于近期和远期的角度进行分析;百日维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最终结果又对当时的中国及未来的中国产生何种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探究,为后续的讨论做好准备。
3.讨论环节。教师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再将各组的讨论结果汇集到一起,进行班级大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间老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适当讲解,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尝试更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老师配合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的汉阳铁厂、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等课本中的照片展示出来,并向学生提供“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办后垄断长江内河航运排挤外商航运公司情况”等相关历史资料,由学生自主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影响。此外,还向学生提供学术界相关洋务运动研究资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洋务运动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4.课堂小结与巩固。课堂小结的主要作用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概括,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加以巩固。老师要预留足够的巩固练习的时间,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三、应注意
1.教师研读教材,巧设悬念。探究式历史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问题的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又要新颖有启发性,体现创新精神。
2.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因为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教师只是加以指导,所以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无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课堂讨论,都应以学生参与为前提,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全局的能力、知识的广度深度、课堂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才能更好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4.鼓励创新。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阿拉伯也有类似的格言:“授人以鱼只给一饭之恩,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所以要提高能力,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