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015-11-30韦仕忠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农村教育

韦仕忠

摘 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课堂上存在学生几乎不提问题的现象。本文从为什么农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弱的原因入手,深入的探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村;发现问题;提出问題;教育

多年的农村教学让我知道,农村的学生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他们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中,大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许多孩子形成胆怯、自卑的内向型性格,即使心中有话,也不敢说出来,更不用说是主动提出问题了,同时他们受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善于发现问题,许多学生往往只能选择缄默不语,因此学生不敢提问题是课堂的普遍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以往在课堂中敢于质疑 、能够质疑的往往是那些优生,而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保持沉默,这里并不是这些学生没有发现问题 ,而是没有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我经常在课堂中设置“当小老师”的环 节,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 ,把教师做的事让学生来做。这样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有问题有困难随时可以问老师、同学。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好几个学生都说:“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时。”我首先表扬他们敢大胆质疑,再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像这样宽松的氛围,不仅让同学们能够进行大胆的质疑,更激发了他们对探究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校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课堂上,在课外,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低年级的数学,图画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摆一摆,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这样,好问的儿童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得到引导发展。到了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那么,他们的质疑意识将会是最棒的,也将能最好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自身潜能。

三、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好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信息,为提出问题提供材料。例如我在人教版第四册《统计》时,首先创设情境:“小朋友晚上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迫不及待地争相回答)”然后老师把二(1)班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制成了一个统计图(出示主题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组间说一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除此以外,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标、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面对实际的问题,使其引起高度的注意,从而积极探索,产生灵感。

四、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方法

1.注重示范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同学或课本里提出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中的《儿童乐园》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后,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对于优等生来说提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对于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并非易事。于是我先让优等生来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在这样的启发下,再让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去模仿,他们就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最后优等生还提出了一些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同时还让学生学到了提问题的方法。

2.训练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来提问题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后,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来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有序的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主题图,我先鼓励学生:看谁提的问题多?然后提出要求:除了上面大家说到的问题外,这幅图里是否还有与除法相关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提的问题可以“为所欲为”,但有时也要“有所为”。又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一角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本书比一本练习本多多少元?一本练习本比一本书少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一个篮球比一个乒乓球贵多少元?等等。这样训练,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3.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大胆想象、质疑、积极思维,主动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对于新内容,学生都有好奇心,希望从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发挥自主作用,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说说自己知道的“年、月、日”知识,还有哪些不懂、不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有12个月?为什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为什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等等。教师要引领学生交流、讨论、向书本学习,共同解疑。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就会更佳。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在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责任全推给学生,农村的孩子一点不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究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一定会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闪光点。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