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我国人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15-11-30李恩惠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转换人学范式

李恩惠

摘 要:过去的中国,人学研究是一个难以进行的课题。改革开放后,人学研究逐渐活跃,但是国内的人学研究却是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来进行的,是紧随我国现代化建设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如今,人学研究遇到了理论深度和理论突破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实现研究模式的自我转换,协调利用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资源,以解决“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人学;个体;范式;转换

一、关于人学的定义

但丁(Dante Alighiefi,1265—1321)在《神曲·地狱篇》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概念,使人们开始对身边的变化进行思考,个人的意识逐步增强,为人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一般认为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从哲学层面来说它是对人的生存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思考的学问。就研究内容来说,它研究的对象是独立个体的人;就形式来说,它被称为“学问”,就意味着它有诸多范畴、原理等理论形式的构成基础。所以,我们研究的人学,既与“人”紧密相连,又需要逻辑通道来形成和展开。

二、近代我国人学的研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人学在初始阶段就有一个先天悖论——其研究对象“人”是通过自我现实的感性活动来实现自我的“感性”存在,它的理论形式的完型建构却需要通过逻辑制造实现人的“理性”转型。

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人学研究需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理论原则。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从我国的指导思想来看,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指出了探求人的本质的正确途径,人学研究在它之下才能顺利开展;二是人学研究关乎当代中国,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理解、诠释、运用科学发展观。近几年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概念、人的本质命题为依据,指出马克思坚持的是人本主义人学观。但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人学观是有特殊历史条件的,这种理论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

人学研究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研究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研究的问题。前者是哲学对象的问题,后者是哲学范式的问题。一般的研究通常倾向对哲学史的探讨和哲学问题的思考,偏重于哲学对象问题。实际上哲学范式比哲学对象更重要。以前的中国对哲学研究主要是对象或问题域,对于哲学范式研究有所忽略。如今,一系列新兴的哲学研究中普遍实现了哲学理论向生活世界的渗透,即从外在的物质、客观规律性、超验的实体转向主体的人、实践和社会文化。但在哲学范式上有所滞后,哲学范式的转变没有跟上,依然习惯用传统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来研究新问题。从哲学范式上来说,我国人学研究停留在传统理论哲学的范围。从某种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方面属于真正意义的实践哲学,但他个人排斥思辨哲学体系,在研究人的实践时习惯性地采取立足于揭示具体历条件下的活动机制,揭示实践活动的自由本质和具体的社会制约条件,不把实践和历史本身提升为外在于历史的普遍逻辑和必然性。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把马克思主义体系化、科学化,使得马克思关于人和实践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分析,变成了抽象的普遍的原理。在这种哲学范式的支配下,我们关于人的研究还停留在宏大而一般的理论描述层面。如果人学研究不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按照这种哲学范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就不用再探求新理论。这对哲学研究者来说,就是脱离了历史和具体。

三、人学研究相关问题的思考

国内的人学研究者沿着马克思所开启的这一宏观视角,建构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学研究的深入,我国人学研究问题渐渐展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个性的内涵多从个人与社会关系上来探讨,视个性为社会性在人身上的特殊表现;二是在关注个体的历史发展时,侧重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人的能动性实践虽然也是强调的重要方面,但未将其落实到具体中去,人学研究需要把社会历史视角和个体发展的微观视角相结合,进行人的社会历史性追问和生命的发展的完善。中国当代人学研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时,还应借鉴和吸收中西文化资源的合理内容,实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的交融。

人学研究一直存在严重的偏颇,有些学者注重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文化的民族性,片面的强调“应注意同西方进行对话”,“把西方哲学的思想成果及其得失作为资源,融入当代中国哲学的具体建构中来”,对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却并不重视;偶尔提及也只是站在文化的时代性立场上提出要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进行反思和时代转换。对我国的人学研究来说,强调同西方人学的对话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实现了社会大改革,其人学研究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模式有及时反思和预测,对我国当代的人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代中国的人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它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哲学理论资源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我们特殊历史时期的理论大旗,在革命胜利和发展的新时期,人学研究应该做到的就是对中、西、马的切实探讨和融合。

四、结语

文章的内容远不是人学研究的全部领域,但可以看出哲学范式转换对于人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从给定的原理和概念出发去进行逻辑推演和思辨争论的研究方式,从上述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文化现状出发,具体分析历史演进和社会运行机制,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论收获,而人学研究也将有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意]阿里格利·但丁:《神曲·地獄篇》[M].田德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建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人学观与但丁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版第3期,第156—60页.

[3]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何中华:《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J].烟台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版第4期.

[6]陶德麟:《人学研究应当坚持的两个原则》[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版第1期.

[7]赵敦华:《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孙熙国,于欣:《关于当前人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几点研究》[J].理论学刊,2006年版第6期.

[9] 张艳涛:《 1978年以来中国人学研究:反思与前瞻》[J].深圳大学学报,2009年版,第4期.

[10] 韦自露:《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价值意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版,第12期.

猜你喜欢

转换人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