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间融合术和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比较
2015-11-29盛晓文陈兵乾薛峰房小文钱宇峰
盛晓文,陈兵乾,薛峰,房小文,钱宇峰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常熟 215500)
腰椎滑脱症是临床常见慢性腰腿痛的原因之一。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间融合术,术中先减除神经根的压迫,复位椎体,并植入椎间融合器,以提供腰椎的长期稳定性。椎间融合术按照手术入路常可分为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入路不同,植融合器的形状不同,其术后生物力学也存在差异。我院自2003-02-2013-02采用PLIF和T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1例,对比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其中PLIF组16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9岁,病程从1~24年不等。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腰背痛症状,其中5例伴有间歇性跛行,9例伴有一侧或双侧神经根痛症状,2例伴有马尾综合症。按照Meyerding分型,Ⅰ°滑脱6例,Ⅱ°滑脱10例。其中7例伴有双侧椎弓峡部裂,9例为退变性滑脱。TLIF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病程从2~21年,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腰背痛症状,其中5例伴有间歇性跛行,9例伴有持续性的神经根痛症状,1例伴有马尾综合症。其中Ⅰ°滑脱10例,Ⅱ°滑脱5例。其中5例伴有双侧椎弓峡部裂,10例为退变性滑脱。其中有过后路减压手术史的患者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曾行严格的保守治疗。术前常规摄X线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左右45°斜位片以及CT和MR检查。
1.2 手术方法
1.2.1 PLIF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方法暴露滑脱椎体后方关节突和椎板,置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咬除双侧椎板,探查神经根,减除神经根的压迫,并行椎管和侧隐窝扩大减压术。然后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摘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铰刀去除椎间隙内的残留软组织,但是保留终板的完整性。在椎间隙的前方植入自体骨粒,再置入填满自体骨粒的椎间融合器1枚。提拉复位椎体,置上连接杆,适度压紧椎间隙以防止融合器的突出。
1.2.2 TLIF组 同法常规暴露相应节段并植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咬除有神经根痛症状一侧的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探查神经根,并保护牵开,显露椎间隙。清除椎间盘组织,保护终板,在椎间隙前方填内自体骨粒,然后置入TLIF椎间融合器。同法提拉复位椎体,适当压紧椎间隙。
1.2.3 PLIF组附加双侧的后外侧自体骨植骨,TLIF组则将自体骨粒植入在未减压一侧的椎板后方。其中PLIF组5例2度滑脱未完全复位,TLIF组3例滑脱未完全复位。PLIF的椎间融合器为的Depuy公司碳纤维融合器,TLIF椎间融合器为Depuy公司的Devex椎间融合器。
1.3 疗效评定
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均根据自觉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及膀胱功能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JOA评分)、术后植骨融合率等进行评估。临床疗效以改善率为评定标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椎骨放射学融合评定标准:(1)腰椎应力位X线片未见椎体间相对运动;(2)腰椎正侧位X线片未见植骨块周围透亮带及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钉切迹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tate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临床疗效改善率以及植骨融合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处理。设定显示差异水平为P<0.05。
2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PLIF组手术时间(平均179 min)明显长于TLIF组(120 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PLIF组800 m l,而TLIF组约500 m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神经根痛加剧,PLIF组有3例,TLIF组1例,均经对症处理2周后缓解。术中硬膜囊撕裂,PLIF组1例,TLIF组未出现该并发症。两者均没有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的情况。术后随访16~34个月,平均26个月。临床疗效:PLIF组优良率为85.1%,而TLIF组优良率为90.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骨融合率:PLIF组植骨融合率为93.4%,TLIF组植骨融合率94.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均未出现螺钉断裂,Cage下沉、后突等并发症。其中4例术中滑脱未完全复位的病例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2%,植骨融合率为93.2%,与完全复位的病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表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s)
表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s)
注:两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fflt;0.05);在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ffgt;0.05)。
?
3 讨论
3.1 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势
临床应用研究证明[1,2],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滑脱症有效的手术方法,其植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传统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其能有效地撑开椎间隙高度,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加上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提供脊柱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当植骨融合后,又能提供长期的稳定性。本组病例,不管是PLIF手术和TLIF手术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首先,它从单侧椎间孔入路进入椎间隙,完成椎间盘切除、植骨、椎间融合器植入等一系列过程,术中无需过度牵拉神经根、硬膜囊。而且,TLIF保留了棘突和对侧椎板和关节突的完整性,不但减小了创伤,还减少了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3]。而且,对侧完整的椎板还是优良的植骨部位,我们常规在此部位进行自体骨植入。此外,从生物力学角度看,TLIF手术附加单侧的椎弓根系统,可以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性,而PLIF却必须附加双侧的椎弓根螺钉系统才能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性[4]。
3.2 TLIF和PLIF的选择
对于曾做过后路减压手术的患者,建议选择TLIF手术,不建议选择PLIF手术。PLIF手术需要去除硬膜囊后方的疤痕组织,手术难度大,且容易造成硬膜囊的撕裂。而TLIF手术则从椎间孔进入,避开了后方的疤痕组织,故比较安全。在TLIF术中,在去除关节突和上关节突内2/3,建立工作区域时,必须保护神经根,防止损伤。本组对先前有过后路手术的患者均行TLIF术,取得的满意的临床疗效,术中无硬膜囊和神经的损伤。
对有双侧神经根受压的患者,我们建议选择PLIF手术,而不选择TLIF手术。PLIF可以同时探查双侧的神经根,而TLIF却无法同时探查对侧神经根情况。
3.3 TLIF和PLIF的临床疗效比较
本研究发现,在临床疗效缓解率和植骨融合率指标上,TLIF和PLIF两者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均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缓解率和植骨融合率。但在TLIF组的手术时间(平均120 min)明显短于PLIF组(179 min),其术中出血量(500 ml)也明显小于PLIF组(800 ml)。在并发症方面,本组病例中,PLIF组有5例出现术后神经根过度牵拉后疼痛,4例术中硬膜囊撕裂,而TLIF组只出现1例神经根过度牵拉的症状,没有出现硬膜囊破裂的病例。TLIF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这说明,虽然从长期的随访看,两者的临床疗效缓解率和植骨融合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TLIF明显优于PLIF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3.4 手术的技巧
我们不主张对滑脱椎体进行强行复位,特别是Ⅱ°以上的滑脱。本研究中发现,不管是TLIF组还是PLIF组,术中未完全复位的病例同样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86.2%)和植骨融合率(93.2%),与完全解剖复位的病例比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主张强行复位,如果强行完全解剖复位,可能会破坏滑脱腰椎已适应的解剖关系,易导致神经牵拉损伤等并发症[5]。
对于PLIF,应重视同时行后外侧植骨的重要性。因为PLIF术式中破坏了双侧的关节突关节、椎板等后方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腰椎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椎间融合加上后外侧植骨,从而使脊柱达到360度融合,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本组病例,PLIF术常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取得了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对于椎间融合器植入后是否需要压缩椎间隙,我们则视患者骨质情况而定。对于骨量较好的患者,我们则轻度压缩椎间隙,以防止融合器的向后移位。但是,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我们不建议强行压缩融合间隙,因为这样会导致椎弓根的松动和切割。另外,为了增加融合率,需要尽量刮除椎间隙内的软组织,但是要保留终板。研究证明[6],保留终板可以有效的预防融合器的下沉移位,增加融合率。
[1] 严冬雪,黄永吉,马广斌,等.侧路与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置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541-542.
[2] Kong Hwee Lee,Wai Mun Yue,William Yeo,et al.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open versus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European Spine Journal,2012,21(11):540-544.
[3] Rosenberg WS,Mummaneni PV.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echnique,complications,and early results[J].Neurosurgery,2001,48(3):569-574.
[4]孙广志,相子民,马青嵩,等.PLIF和TLIF两种腰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测试[J].河北医学,2014,4(10):1661-1663.
[5] 许累欣,李任重,郭祥坤,等.老年人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39例回顾[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58-60.
[6] 徐亦农,张靖,王玉海.终板的应用解剖[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7):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