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江饮食文化溯源

2015-11-29徐磐石

上海商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红菱松江

文/徐磐石

松江,江南文化名城;九峰三泖,人文荟萃;素有“上海之根、浦江之源、沪上之巅”的美誉。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秦建镇、唐置县、元升府、明清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曾享有“苏松税赋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称。千百年来,松江悠久的历史,璀灿的文化,富饶美丽的松江大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松江饮食文化。

松江饮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松江历史悠久,据考古研究,从汤村庙、广富林、姚家圈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马家浜、崧泽、良渚等古文化遗物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松江先民就在九峰三泖一带劳动生活,繁衍生息,从事耕耨、渔猎、饲养家畜等劳动。广富林古文化遗址首次发现了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的稻壳和稻米等植物遗存,专家们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广富林文化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广富林遗址考古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广富林因有集市而人烟稠密,商贾辐辏。

松江从古代起就是重要的商贸中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贸交易辐射长三角,商来客往之下,必然是发达的餐饮行业。东汉建安二十四(219年),东吴名将陆逊因功被孙权封为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记载。唐天宝十载(751年)置华亭县后,松江政治、军事地位日显重要,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唐代松江华亭县城内街巷交织、市河横贯、房屋栉比、商肆喧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经济文化已相当发达,酒馆饭店星罗棋布,食物品种丰富,饮酒之风盛行,大量食品传世,吴越文化催生出松江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嘉庆十年(1806年),演变为一府(松江)七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县、奉贤、金山、南汇)一厅(川沙)。从元末到明清,松江城的发展与繁华主要依托了棉纺织业兴盛。我国棉纺业的先驱黄道婆虚心向海南岛黎族劳动妇女学习,不但将纺织技术带回故里,而且革新纺织工具,从而为松江赢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数百年间,松江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随着棉纺经济的发展,松江城市建设出现了巨大变化,成为东南沿海著名的都会,全国经济发达的33个大城市之一。明代诗人章间描绘当时松江府风貌时曾记:“城郭何年号五茸?盘回十里控吴淞。旌旗晓障芙蓉日,鼓角寒生苜蓿风。云起北山连雉堞,波澄南海熄狼烽。登高一望民风厚,楼阁重重烟雨中。”明清以来,松江商贸业就很发达,城内店铺楼堂林立,四方商贾云集,饭店酒楼应运而生,不乏各具特色的酒楼菜馆和传统风味的名点名菜。《金瓶梅词话》一书中提到的菜、酒、羹汤、干鲜果、蜜饯、糖食、糕饼、米面主食、菜肴珍馐不下三百种。

松江饮食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

松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古冈身之西,黄浦江上游。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饮食。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民风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了浓郁地域特色的松江饮食文化。

松江自古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富饶的物产,为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境内溪涧纵横,河网密布,素称水乡泽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盛产优质稻米。唐宋以来,松江大米以品佳质优闻名全国,名扬于世,成为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解放后由我国老一辈农业专家陈永康培育的“老来青”大米,产量高,质量好,曾被称为“毛泽东大米”。松江大米是松江传统的特色农产品,以米粒饱满、晶莹半透明、米饭柔软有弹性、食味清香略甜、表面油光而著称,2014年松江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江河湖交错,水网纵横,盛产鱼虾、菱藕,水产中鱼类就有几十种,尤以松江鲈鱼最著名,早在明代时,它就与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鱼。还有产于松江米市渡口一带的黄浦江大闸蟹,因其“青背、白脐、金爪、黄毛”的外表特征和肉质鲜香甜美的口味,一直是松江名产,历来是松江人餐桌上的佳肴。

松江的饮食文化深受吴越地域文化的影响,松江传统酒席上的本帮菜,源于古扬州长江中下游的淮扬菜。淮扬菜,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松江饮食文化荟萃了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的特色菜系,先后吸收了扬州、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烹调方法,因材施艺,制作精细。以烧、生煸、滑炒、蒸为主,以生煸、滑炒为最多。具有选料新鲜、品质优良、刀工精细、制作考究、火候恰当、清淡素雅、咸鲜适中、风味独特等优点。重视原汁原汤,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符合松江人喜欢鲜嫩色白,鲜咸适口,总体趋向清淡素雅的饮食风味。

松江人杰地灵,景色秀美,风光旖旎,物产丰富。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百姓传统的日常膳食结构以稻米为主食,植物以农家时令蔬菜为主,动物中猪肉为家庭常用,辅以鱼虾,偶有鸡鸭。松江民间的家常食谱,讲究选料新鲜,四季有别,荤素搭配,汤菜并重。松江人的饮食口味,既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苏州无锡人饮食喜甜软,嘉兴宁波人则好咸脆,而松江人讲究精细清淡,不喜辛辣,讲究原汁原汤,不重调料,不喜肥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松江人已经从温饱走向小康,饮食习惯从喜欢浓油赤酱,色、香、味俱全发展到色、香、味、形、器、养俱佳,注重营养和养生健康,讲究符合现代营养学“三低二高”的要求,即食用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

松江饮食文化——丰富的人文典故

松江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据史载,明至清松江进士达521人,为松江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松江的饮食文化,它是礼之初,仪之载。而诸多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也衍生其中,演绎出文学与饮食的不解之缘。

松江四鳃鲈典故。四鳃鲈鱼即松江鲈鱼,是驰名天下的中国四大名鱼之首。产于松江西门外秀野桥下,为松江特产。自魏晋以来就闻名全国,其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滋味鲜美绝伦,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是天下闻名的席上珍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两次下江南,都特地到松江府吃鲈鱼羹,御赐其为“江南第一名鱼”。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招待他的国宴菜单里,就有松江四鳃鲈鱼。

《汉书》载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后张翰弃官回乡,致使“莼鲈之思”成为思乡的成语出典。隋炀帝把此鱼称为“金齑玉鲙,东南佳味”,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赋过咏鲈鱼之诗作。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有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苏东坡《后赤壁赋》中有“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的名句,于是乎松江鲈鱼蜚声天下。

佘山兰花笋传说。松江佘山产的“兰花笋”,历来为人们所青睐。兰花笋以其壳薄、肉嫩、味道鲜美,幽香醉人而闻名,成为上海地区各闻遐迩的著名特产。

兰花笋由佘山毛竹林发展而成的传统品种,产地仅局限于东西两佘山。兰笋不但味鲜可口,沁人心脾,且有隐隐兰花香味,置于室内则满屋幽香,令人陶醉不已。据传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佘山,府官进献兰花笋,康熙细加品尝,吃后倍加赞赏,回京后即御书“兰花笋”三字赐予,故此笋又称“兰花笋”。清代诗人黄雷门在《竹枝词》中曾盛赞佘山兰笋“闲从人日说平安,荠菜新鲜做粉团。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芬沁齿劝加餐。”

草场浜红菱佳话。据《松江府志》记载:菱有青红两种,红菱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为鹦鹉绿,青而大者谓馄饨菱,极大者为蝙蝠菱;最小者曰野菱。以草场浜水红菱,品质最佳,形如“元宝”,故又称“元宝红”。其壳薄、肉嫩、汁甜、清香而成为江南水红菱中的上品。自明清时就闻名江南。

草场浜水红菱,在松江已有近200年种植历史。明清时,仓城地区河塘众多,适宜水红菱生长,“夏时菱花白荷花红,秋来菱角鲜莲藕肥”的水乡美景随处可见。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既尝秀野桥四鳃鲈之美味,又品草场浜水红菱之鲜嫩,吃后赞誉有加。一出传统沪剧《卖红菱》,令几代松江人听得似迷如醉,它的诞生地就在城西草场浜村,男女主角的传情物就是水红菱。1974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邀访华到上海时,接待部门特意从松江购得草场浜水红菱,田中对鲜嫩香甜的水红菱赞不绝口。

叶榭软糕的趣事。叶榭软糕是上海的著名小吃,松江古老的地方特产,2011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多年的明万历元年(1573年),创始人施隆茂。叶榭软糕有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3个品种,原料选用当地特制白粳与糯米按比例配制而成,加入豆沙等配料,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外方内圆,糕色洁白,口感软糯,米香甘甜,久置不坏。据《张泽小志》载:“宾鸿飞处白云垂,倦向山村寄一枝,叶榭软糕张泽饺,临风怅惘几番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此时叶榭软糕已名震四海,迄今已有430余年。勤劳聪慧的叶榭人,一代一代传承制作技艺,将叶榭软糕制作成人们越来越喜爱的食品。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解放日报》、《上海滩》杂志、《松江报》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

松江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与地缘、物产等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观念和传统意识。松江的食俗一般包括传统节庆食俗、日常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中。

松江传统节庆食俗主要有: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节日,家家户户备足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甲骨文中“年”就代表着稻谷成熟丰收之意。除夕守岁,千年流传。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吃年夜饭,年糕是每家必备的食品,寓意“年年高”。元宵节,正月十五挂灯笼、吃汤圆,意味“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清明节,祭祀扫墓活动,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端午节,五月初五放艾草、挂香袋,赛龙舟,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普遍吃巧果和红菱。松江民间有农历七月十四喝豆浆、吃油条的习俗,为的是纪念民族抗清将领李待问。中秋节,八月十五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象征团圆、吉祥。重阳节,九月初九又是“敬老节”,佘山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祈求健康是重阳节的主题。腊八节,农历十二初八,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松江民间日常食俗,大致和长三角地区相同:一是餐制。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二是食具。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礼记》“饭熟毋以箸”,说明至少在殷代就开始使用筷子。汉代时,筷子流行,成为我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瞩目的餐具。三是食物结构。松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大米,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四是饮食特点。松江人习惯以熟食、热食为主,这是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古人认为,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热食不仅是中国饮食习惯,也是中餐的灵魂。饮食方式上,讲究聚食制,以家庭聚食为传统。

松江民间的迎来客往,婚丧喜庆,也都有传统的习俗。民间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松江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民间喜好西湖龙井茶,安徽祁门的祁红和云南风庆的滇红。在古代,议婚行聘和举行婚礼时都有受茶之礼。松江浦南农村还有吃早茶的喝茶习俗,人们在茶馆里天南地北,聊山海经,热闹非凡。松江人生了孩子满月时,要邀请亲朋好友,吃“满月酒”。农村盖房,上梁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给老人祝寿,一般在60、70、80、90岁等生日,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寿酒”。传统的酒宴要求菜点配套,须有冷碟、热炒、大菜、甜菜、茶酒、点心、水果等多种类型的食物,构成完整的席面。一般来说,先上冷碟,开始劝酒,再上热菜,用于佐酒,后上甜菜,有助解酒,备以茶果,为了醒酒。酒奔放,茶内敛,以色清味雅的茶文化和以国酒为主的酒文化,是松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松江的饮食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弘扬饮食文化,发掘文化遗产,注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坚持崇尚科学,引领时尚,倡导健康饮食,绿色消费,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谱写更新更美的饮食文化新篇章。

猜你喜欢

红菱松江
“胆大心粗”的爸爸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情满大武汉
采红菱
中秋的水红菱
红菱
红菱套养甲鱼 混搭出高效益
骑马到松江
上海松江东北部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计与运行
淄师学人
———王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