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玉版形制及相关解读
2015-11-29魏陈斌
魏陈斌
(巢湖市科技局,安徽 巢湖 238000)
凌家滩玉版形制及相关解读
魏陈斌
(巢湖市科技局,安徽巢湖238000)
通过河南濮阳一座6500年前具有天文意义的奇特古墓,与凌家滩出土的玉版在形制上相同得出玉版所载信息,结合《五行大义》所述内容与玉版比较,得出洛书九宫数,并通过古代的星次和分野得到后天八卦图式。
凌家滩;玉版;星次;分野;后天八卦
1 濮阳M45号墓穴与凌家滩玉版形制
1.1西水坡M45号墓穴
1987年夏,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一座6500年前大型墓葬群遗迹,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在南子午线上呈等间距排列。
“第一部分是距最北部的编号为45号的墓葬。墓葬南面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有一个弧小龛。墓主人是一位老年男子,头南足北地仰卧于墓中,他的周围有三个殉人——三个孩子。在墓主人骨架的两侧和脚,考古学家剔剥出三组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图像:东边为蚌龙,西边为蚌虎,蚌虎腹下有一堆散落的蚌壳;北边为蚌塑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东面放置了两根人的胫骨(见图1)。
第二部分由龙虎鹿和蜘蛛组成的一组蚌塑。其中,龙虎蝉联为一体,虎向北,龙向南;鹿卧于虎背,头向北;蜘蛛位于龙头上方和鹿尾部;蜘蛛和鹿之间放置了一件磨制的石斧。
第三部分也是一组蚌塑,包括人骑龙、虎、鸟圆形图案以及各种显然并不是随意丢弃的散放蚌壳。虎居北,头西尾东作奔走状;人骑龙居南,龙头东尾西,回首顾盼。这些蚌塑的图像和散放的蚌壳都精心地摆放在人们特意铺就的灰土之上。
图1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平面图
第四部分是位于南端的编号为31号的墓葬。墓主人头向南仰卧于墓中,两腿的胫骨在入葬已被截去”[1](见图2)。
这里发现的中国最古老、年代最早的龙虎图形,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首先将陪葬墓主的蚌塑龙虎图象与古代二十八宿体系中的青龙、白虎东西二宫星象联系起来,认为四宫星象的起源可溯源至西水坡蚌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些图案,与 “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游四海”的传说相符,其蚌堆和零星蚌壳似日月繁星,并与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天文图比较,“揭示了西水坡45号墓所具有的天文学含义,从而将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滥觞期及古老的盖天学说的产生年代大大地提前了。这有助于对中国天文学体系的客观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深入探讨”[2]。
1.2凌家滩玉版
几乎在同一时间,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叫凌家滩村庄挖掘了一座编号87M4的古墓,在墓穴偏上方中部,约在墓主人腹部位置发现了一件长方形玉片(注:本文中称玉版,(见图3)和一件玉质龟壳(见图4)。
图2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与31号墓相对位置
图3 凌家滩出土的玉版
图4 凌家滩出土的玉龟(玉背甲和玉腹甲)
“长方形玉片1件(M4:30)。牙黄色,两面精磨。平面为长方形,两短边略内弧。三边琢磨出凹边,边宽约0.4、凹边约0.2厘米。两短边上各对钻五个圆孔(注:本文中称为玉版左、右边),一长边对钻九个圆孔(注:本文中称为玉版上边),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四个圆孔(注:本文中称为玉版下边)。玉片中部偏右下琢一小圆圈,在小圆圈内琢方心八角星纹。小圆圈外琢磨大椭圆形圈。两圆圈间以直线事关全局八等份,每份琢磨圭形纹饰1个。在大椭圆形外沿圆边对着长方形玉片的四角各琢磨一圭形纹饰。
玉龟1件。分背甲(M4:35)、腹甲(M4:29)两部分。均呈灰白色,通体精磨。标本M4:35,为龟背甲,圆弧形,背上有脊,背甲两边各对钻二圆孔,两圆孔之间琢刻凹槽,后部对钻四个圆孔。标本M4:29为腹甲、略呈弧形,较平。腹甲两边与背甲钻孔相应处对钻二圆孔,腹甲后部对钻一圆孔,这些上下对应圆孔为拴绳固定之用。长9.4、高4.6、宽7.5、厚0.3-0.6厘米。出土时长方形玉片(M4:30)夹在玉龟腹、背甲之间。”[3]
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出土时玉版夹在玉背甲和玉腹甲之间,与古籍《黄帝出军诀》)所载“元龟衔符”、《尚书中侯》所说“元龟负书出”及《龙龟河图》中“大龟负图”描述相吻合。“玉片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片四周的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 ‘太一下行八卦之官,每四乃还中央’相合,根据古籍中八卦源于河图、洛书的记载,玉片图形表现的内容应为原始八卦。出土时,玉片与玉龟叠压在起,说明了此玉片图形与玉龟的密切关系。故推测含山所出的玉龟和玉片,有可能是远古洛书和八卦”[4]。
1.3两者比较
1.3.1西水坡M45号墓穴与凌家滩玉版形制上比较
表1 濮阳M45号墓穴与凌家滩玉版形制比较
通过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穴与凌家滩玉版形制上比较(见表一),我们可以得出两者在形制上是相同的结论。M45号墓穴表现天空景象,根据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比象类推方法,可以推理出凌家滩玉版表现内容也是天象。
1.3.2动物龟盾与玉版钻孔比较
玉版方位与濮阳M45号墓相对应,即玉版上方圆为天为南方、下方平直(方)为地为北方、左边为西方、右边为东方。动物龟的方向以尾部圆形为南方,头部为北方,左右为东西方进行比对,见表2:
表2 乌龟背甲与玉版对照表
动物龟甲在外形上与玉版相似,龟壳上缘盾数与玉版四边上钻孔数相近(见图5)。
图5 动物龟盾部位划分图
1.3.3推论
通过“形相似,数相同”方法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1)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穴是地下的平面星空。墓室的殉人象征三子,即春分神、秋分神和冬至神,反映了分至四神相代而步以为岁的思想”,“墓主北则有蚌塑的三角形图案,紧接着蚌塑三角形图案置两根人的胫骨。这无疑是是北斗的图像……蚌塑龙虎图象只能作星象解释”[5](见图1)。
(2)动物龟是自然界中的立体星空。龟的自身结构和自然天象结构的完全同构关系,汉贺述《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黝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昭若黝锦,运转应四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在先民看来,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等众多的星体都附在天盖上。尤其是夜晚,满天繁星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壮观图画。故此,自古有‘天文’之称,文者,有花纹之意,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纹’。而龟的背甲,也具有纵横交错的天然花纹。所以说,‘天文’与龟背的‘甲文’也很相似”[6]。
(3)玉龟和玉版是古人制作的模拟星空。为与西水坡M45号墓穴在形制上相同,特别在玉龟上部钻4个钻孔排列成斗魁(北斗)状(见图4)。
西水坡M45号墓穴的平面星空与动物龟的立体星空,都通过玉龟玉版予以体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玉龟和玉版上的钻孔是天空中星宿,而且是二十八星宿,作者在《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一)》(《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一文中有解释。
2 《五行大义》与玉版钻孔
2.1九宫数
在《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一文中,“认为隋肖吉《五行大义》卷一《论九宫数》中对《尚书·洪范》中“九畴”的解译是正确的”[7],但是对玉版钻孔数和位置与洛书的对应关系是通过演变推理得出的,其实没有这么复杂,只要将《尚书·洪范》关于的记述中的序号按其对应的方位排列在一起,你就可以发现九宫数(洛书)。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洛书,与将玉版的钻孔数通过《论九宫数》方法排列的“九宫数”,在左右两边上颠倒,这是因为在濮阳西水坡M45号墓中,墓主人左是蚌塑虎,右是蚌塑龙,与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正好相反造成的。
为什么按照濮阳M45墓方位划分玉版,使得出的数字洛书与传世洛书左右反向?我们认为九畴创造者已不知道玉龟的真正含义,可能是没有见到完整的玉龟缘故,只知道是上古神器。但是古人是聪明的,为了给“九宫数”找出依据,用“九畴”序号以解释,从这个意义讲《五行大义》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2.2九宫数与后天八卦
《五行大义》卷一《论九宫数》又云:九宫数一起,自北方始者。坎一正北,北方五行之始,所以五行在北方…。五事数二在西南者…坤二在西南…。八政之数三在东方者…震三正东。五纪数四在东南者…巽四东南…。皇极数五,在中央者…土居中央,应五行之数…。三德数六在西北者…乾在西北…,阴阳气分于西北。稽疑数七在西方者…兑正西…。庶征数八在东北者…艮八在东北…。五福六极,数九在南方…象离之明,刑罚须明,故在南方。上文是详细说明九宫之数的位置(即洛书)与后天八卦的位置关系,按上述序号和方位排列起来,就能得出九宫数(洛书)(见图6),也对应着后天八卦。玉版是不能产生中央5这个数的,动物龟却可以找到,龟壳中心位置有椎盾5个,这一点与河图中央5、10数是一样的道理。
图6 玉版方位钻孔数与九畴及数字洛书
3 后天八卦的由来
“我们将等于和少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大于或等于4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按四象的排列顺序,除去四象中第一个星宿,每三个星宿进行编组,则先天八卦之形跃然纸上,反之亦然”[7]。这是通过玉版玉龟的钻孔得出28星宿,再由星宿推出先天八卦,而《五行大义·论九宫数》将《尚书·洪范》中“九畴”变化成“九宫数”,继而由“九宫数”对应后天八卦,这种对应关系显然缺乏逻辑理由,人为的痕迹明显。那么后天八卦是怎样产生的呢?
3.1分野
古代我国占星家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划分的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的方法,称作分野。《吕氏春秋》说:“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在《尚书·禹贡》中详细记载了将大地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尚书·尧典》载:“十有二牧”,说明尧时分疆域为十二州。《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马融注:“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如上所说,似乎是先有九州,后有十二州。《史记》记载尧舜禹是通过禅让传位的,禹在舜之后,应该是先有十二州,后才有九州比较合理,其实我们可以从龟腹甲中找到合理的答案。象征大地的龟腹甲有两面,其结构并不一致(见图7),分龟盾板和龟腹板两面,龟盾板这一面可分为十二块,龟腹甲象征地,将大地分为十二州很有可能,这从龟是整体这个角度考虑的。但是到禹时情况发生了改变,他们可能发现了龟腹板是由九块组成,其变化部分是龟腹甲的喉盾、肱盾、胸盾和腹盾八盾,变成龟腹板的上板、内板和舌板五板,与马融所说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几个州)相当,而龟腹板这一面更符合“天下”(天的下面)这个概念,因为这一面直接对着天;若依据龟盾板划分,给人们感觉是地的下面,不符合人的常识,因为人生活在地上,在天地之间。这反映我们先人通过龟对天地认识的历史过程,更加符合“天圆地方”说。
关于十二州分野的内容,《史记·天官书》上有明确记载:“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海、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3.2后天八卦
我们将上面谈及的二十八宿和以尧时十二州分野及上文中二十八宿和八卦关系归结起来,列成表3。一象选两卦,四象共八卦,大体用经卦(单卦)上爻对应州(中有乾卦例外),即北方玄武——扬州对应艮卦、并州对应坤卦;西方白虎——徐州对应震卦、冀州对应离卦;南方朱雀——雍州对应兑卦、荆州对应乾卦;东方青龙——兖州对应巽卦、豫州对应坎卦,按其方位画出图8。
表3 二十八星宿与八卦和十二分野
图7 龟腹甲结构示意图
图8 十二州分野对应星宿和后天八卦图
我们发现:将各州的图示方向和顺序号为徐州→兖州→冀州→并州→雍州→荆州→豫州→扬州→回到徐州,对应的八卦是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再到震卦与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顺序一致,只是行走方向不一样,这是因为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出没方向是从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东方青龙循环往复,表现为从左至右旋转(顺时针),这就是所谓“天道左旋”;而二十八宿分野后对应地面各州后的八卦顺序是从右至旋转(逆时针),这就是所谓“地道右旋”。后天八卦图虽是以地道形式表现(在地成形),但应以天道形式显象(在天成象)。
3.3二进制与先天八卦数
二进制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的。根据莱布尼茨自己的说法,他1679年前就发明了二进制及计算方法,1703年4月看到士白晋所寄的伏羲八卦图后,才开始研究八卦符号,进而发现伏羲八卦图与自己的二进制体系有惊人相似性,从而说明发明二进制不是受伏羲八卦图启发的。
在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著作中,用时间先后和伏羲八卦次序图、八卦方位图及文王六十四卦图等情况,说明如果把阴爻“--”用“0”表示,把阳爻“—”用“1”表示,则所有的卦象也就可以看成“0”和“1”的组合。比如用3位二进制数就可以表示八卦数字,即000、001、010、011、100、101、110和111通过二-十进制转换,可分别代表0、1、2、3、4、5、6和7等8个十进制数字,从而认为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来源于八卦;同理,用六位二进制数00000、000001……111111可以表示0、1……63等64个十进制数字,可代表64个卦象,也就是文王的六十四卦。
当我们用等于和少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多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就会产生先天八卦;用二进制“1”代表“--”、二进制“0”代表“—”,则八卦符号可用二进制数值0—7表示,但先天八卦数值由二进制数值加“1”而成,因为八卦产生年代可能还没有发现“0”,计数应从“1”开始,故需加“1”。
如果我们另外一种编码,即采用等于和少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多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用二进制“1”和“0”代替,虽能产生先天八卦和先天八卦数(二进制数值),但不能产生后天八卦,也就是说对于先天八卦数而言,若按莱布尼茨或按胡阳、李长铎的著作 《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中所讲的把阴爻“--”看作“0”,把阳爻“—”看作“1”的计数方法是不正确的。比如把坤卦看作二进制000000(数值0),乾卦看作二进制111111(数值63),是不符合古人的“天尊地卑”的思想,就数而言,数数是从“1”开始的,就象人排序一样,老大、老二、老三等等,乾与坤卦数值应为1和64比较合适。我个人看法是:莱布尼茨受伏羲八卦图的启发而发明二进制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莱布尼茨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只是单纯从“数”这个角度解释八卦而已。
用符号“--”计二进制数值“1”,符号“—”计二进制数值“0”,从上爻、二爻和下爻按二进制数权值分别为1、2、4,这也是画八卦时从下爻画起,然后到二爻、上爻,原因是下爻权值大,是高位爻,如同书写数码一样,总是先书写权值大的数字。
4 后天八卦几个问题
4.1天左旋,地右动
《春秋元命苞》说:“天左旋,地右动。”大地为什么右旋呢?“地所以右转者,气浊精少,含阴而起迟,故转右,迎天佐其道。”这种解释是阴阳观念的具体应用,地属于阴,而天属于阳,所以大地右转以配合高天左旋。古人对天地运行的终始轨迹有比较确切的认识,据南宋《困学纪闻·天道》载:“《河图括地象》(汉代谶纬之书)云:天左动起于牵牛,地右动起于毕。《尸子》云: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牵牛与毕、昴是二十八宿之三宿,牵牛在东,而毕、昴都在西,即天自东向西左旋,地自西向东右旋。而且天左旋地右转的天地运行方式,也被作为人世君臣秩序的象征,《白虎通·天地》曰:“天道所以左旋,地道所以右周者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尽管东汉的学者们还不能科学解释天左旋地右转的原因,但天命却通过阴阳二元关系,沟通天地二元与君臣二元,使人世中君臣之间的秩序获得了如同天地之道的永恒结构”。
先看“地右动起于毕、昴”。二十八星宿中娄胃昴三星是由先天八卦震卦代表,而震卦是后天八卦地面右行的起始卦,故可用娄胃昴三星宿代表,毕与昴是相邻星宿,可推定是地的起点。
再看“天左动起于牵牛”。牛宿是北方玄武中一星宿,而玄武代表冬季,《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古人又认为掌握四季是天神,既然冬至是节气的起点,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一年的起点,如夏商周三代分别把新年定在农历正月、十二月、十一月,秦把新年定在农历十月就是这个道理;又古人认为冬至在牛女星宿,而牛女虚三星宿为先天八卦艮卦,艮卦又有停止含义,斗与牛星宿相邻,可用斗、牛星宿代表。《尔雅·释天》:“星纪,斗、牵牛也。”郭璞注:“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是天的起点和终点。
如果我们另外一种编码,即采用等于和少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多于3颗恒星组成的星宿用符号“--”表示,虽能产生先天八卦和先天八卦数,但不能产生后天八卦,因此前文编码方式可取。
这里顺便提一下正确画八卦方法是从下爻开始往上爻画,这也是因为“天左旋,地右动”,从图8中我们看到星宿按顺时针方式排列即左旋,经编码后的八卦与星宿方向相反即右旋获得。
4.2八卦左旋、右旋原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的答案。
东汉初年所出《七经纬》中的一篇《易乾凿度》曰:“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战国《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所行即从一至九之为一周,一周之后还于中央,再行又从一始,这就是“九宫八卦图”。
从上文知,太一巡游每四乃还于中宫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符合人的行走规律,历代提出不少疑问,这是因为先、后天八卦的卦位排列位置不同所致。如果把后天八卦换成先天八卦,则问题因刃而解。先天八卦中按先天八卦数,则从北到南左旋有一→二→三→四,所行者半矣后跳至五,又由北向南右旋五→六→七→八,行走一周。如果把跳转还于中央原点,则完全符合,即从右旋八终点之后又可以跳至于左旋一起点,左旋四后跳至于右旋五,中间还于中央原点,故符合每四乃还于中央,这也是八卦左旋和右旋原理。
从八卦左旋右旋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太极图:左旋一→二→三→四,对应卦为“、、、”,其下爻皆为阳爻“一”,由下爻为高位爻,可认为是阳类卦,可用一种颜色(通常为白色)表示,此时和卦组成青龙,而青龙代表东方,东方又象征春季,和卦组成朱雀,朱雀代表南方,南方又象征夏季,上半年天气逐渐变热气,阳气上升,到夏至(阳极)与立秋前达到顶峰,所以阳至立秋;右旋五→六→七→八,对应卦“、、、”,其下爻皆为阴爻“--”,同样道理,可认为是阴类卦,可用另一种颜色(通常为黑色)表示,此时和卦组成白虎,而白虎代表西方,西方又象征秋季,和卦组成玄武,玄武代表北方,北方又象征冬季,下半年天气转凉,阴气上升,到冬至(阴极)与立春前达到顶峰,所以阴至立春;若将跳转线改为曲线(出于美感),再由阳极生阴(乾位黑点)、阴极生阳(坤位白点)可画出太极阴阳图(见图9)。关于这一点现在已有《易经》爱好者,利用太极图阴阳变化特征,反推出先天八卦图式和太极源于天象,是件了不起的事。
图9 四时八节、八卦太极图
[1]冯时.地下的星空——破解中国最古老的星图之谜[J].大自然探索,2006,(8):64.
[2]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研究[J].文物,1990,(3):60.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4):6.
[4]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度试考[J].文物,1989,(4):17.
[5]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研究[J].文物,1990,(3):53.
[6]刘玉建.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古代龟卜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2.
[7]魏陈斌.凌家滩玉龟符号的研究(二)[J].巢湖学院学报,2010,(1):88、91.
责任编辑:杨松水
K872
A
1672-2868(2015)04-0005-07
2015-04-10
魏陈斌(1963-),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市科技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凌家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