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

2015-11-22董明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皖江菖蒲石斛

董明

(阜阳师范学院思政部,安徽 阜阳 236037)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

董明

(阜阳师范学院思政部,安徽阜阳236037)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的药材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分布广,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除了采集野生药材资源外,皖江地区还发展人工种植药材技术,弥补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缺陷。由于药材种类多、质量好和产地分布广,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皖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行业。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药材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中药材业尤为显著,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这一时期,皖江地区不但有平原陆地,也有山岳丘陵,同时森林植被覆盖亦较好,这为药材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独特环境。由于药材质量好、种类多、药性稳定,这一时期皖江地区成为土贡药材的重要地区。在采集野生药材资源的同时,皖江地区还积极发展人工培植药材,从而弥补野生药材资源的不足。随着药材业的发展,皖江地区逐渐成为专业化的药材产区,药材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1 土贡药材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是土贡药材的主要地区①本文所说的皖江地区主要指唐代的宣州宣城郡(辖宣城县、当涂县、宁国县、泾县、旌德县、广德县、太平县)、歙州新安郡(辖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池州池阳郡(辖秋浦县、青阳县、石埭县、建德县、铜陵县、东流县)、滁州永阳郡(永阳县、全椒县、清流县)、舒州同安郡(怀宁县、桐城县、望江县、宿松县、太湖县)、和州历阳郡(历阳县、乌江县、含山县)与庐州庐江郡(合肥县、慎县、庐江县、巢县、舒城县)等7州郡。宋代,从宣州析置太平州(辖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与广德军(广德县、建平县),从庐州析置无为军(无为县、巢县、庐江县),共计10州、军。唐宋时期的皖江地区地域范围相当于今沿江一带的宣城、黄山、池州、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合肥8市全境以及滁州与六安2市的部分地区。,在《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现据这些文献所载土贡资料,将唐宋时期皖江地区土贡药材整理列表如下:

唐宋时期皖江地区土贡药材表

据上表可知,唐前期,皖江地区的宣州、庐州与舒州有药材土贡的记载。唐中后期五代,土贡药材州中新增了歙州。北宋时期,依然是宣州、庐州和舒州土贡药材。总体来看,皖江地区重点药材生产比较稳定,皖江北部地区名贵药材多于南部地区。从土贡药材品种来看,主要有黄连、薯蓣、石斛、白术、常春藤等5种。宣州的黄连自唐至宋始终是土贡药材;歙州的黄连在唐代进贡给朝廷。庐州的石斛唐宋时期不断给朝廷进贡。舒州的石斛和白术保持稳定的质量,成为重要的土贡药材。由此可见,皖江地区的药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始终保持高质量,成为朝廷的重要贡药地区。

2 药材的采集与种植

皖江地区的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采集和人工栽培两个途径。对于本区的一些农户来说,上山采药是补贴家用甚至是主要的谋生手段。《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云宣州太平县有龙门山,“产百药,邑人皆采斸之”[1]。张耒《闻苏先生除校书郎喜而为诗并招王子中》有“绩溪仙翁若秋鹤,自伐松根出灵药”句[2]。即使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对采集野生药材也乐此不疲。苏辙《过九华山》云:“松根得茯苓,状若千岁鼋。煮食一朝尽,终身弃腥膻。”[3]野生药材多生长在深山沟壑中,具有天然的品质特点,是人工所不能栽培出来的,因此,采集野生药材资源是人们获取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对药材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对一些普通药材以及那些已经可以掌握其种植技术的药材开始进行人工栽培。据《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记载,唐朝设立了太医署,其中药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掌固四人,还规定“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4]。这是最早以官方形式进行人工种植药材的记录。作为药材的主产地,皖江地区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药材,以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

皖江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多山岳丘陵,既有适合在严酷环境中生长的药材所需要的高海拔山峰,也有适合在潮湿温暖环境下生长的药材所需的山坡密林。据《安徽省志·药物志》记载,安徽有五大药材产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地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药材品种由北向南逐渐增多”[5]。这里说的是当今的药材状况,其实在唐宋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时期,这种状况应该也是如此。皖江地区具备多种药材生长种植的良好条件,为药材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皖江地区人工种植药材较早。蘼芜即川芎,是一种具有祛风止眩、补肝明目的药材。《证类本草》卷7谈到蘼芜时引陶弘景话云:“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6]可见,南北朝时皖江地区部分州已经开始人工种植一些药材。唐宋时期皖江地区人工种植药材的技术和种类都有所提高和增加。芝草是比较贵重的药材,人多种植。唐人施肩吾《天柱山赠峨嵋田道士》说:“古称天柱连九天,峨嵋道士栖其巅。近闻教得玄鹤舞,试凭驱出青芝田。”[7]舒州种植芝草比较常见。黄庭坚《题潜山》有“自种芝田草”句[8]。郑晦《浮丘祠》云:“束书归隐黄山中……十亩耕云种紫芝。”[9]可见,歙州也大量种植芝草。

由于药材品性的差异,生长的土壤环境也有差别。菖蒲是皖江地区重要的药材,人们争相种植。北宋人苏颂《本草图经》卷4《草部上品之上》说菖蒲:“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人多植于干燥砂石土中,腊月移之尤易活。”[10]菖蒲要在干燥的砂石中才能生长,腊月时移栽是最好的季节。张耒《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云舒州:“松风夜扫鸣琴榻,溪溜晴分种药岩。”[2]看来,一些药材是生长在砂石岩壁缝隙中的。人工种植药材时还需要考虑到水源条件的影响。王禹偁《琅邪山》说滁州琅邪山下“溪明润药苗”[11],利用附近的溪水可以达到灌溉药材的目的。文天祐《别黄山》说歙县黄山脚下“别有春留药圃边”[9],汪莘《赠祁门不老山高法师》说祁门县不老山附近“密渠细石通泉窦,斜插疏篱护药苗”[9]。这些药圃与药苗都是位于附近水源便捷的地方。

药材是经济作物,人们一般垦辟田地来种植。宋人彭乘提及宣城朋友喻化成时说:“近闻养素多栽药,耕破青山十里春。[9]”青山市宣城境内的一座山阜,为人们所垦辟来种植药材。绩溪县有石金山,据《新安志》卷5《绩溪》载:“宣和二年旱,僧元立披榛莽,昼夜勤苦祷雨于此,所见多异,由是寖闻。元立乃作室于山之左肋,力田种药,奉香火焉。”[12]可见,垦山辟田是当时主要的人工种植药材的土地来源方式。还有人在居家附近另辟园地种药。杨杰于元丰八年(1085)五月作《九华药圃记》载:“九华山多灵药……永静太守南阳滕大夫润之家于池州,州距山甚迩,尝筑圃于所居之西,择九华之药可以种者种之,可以移者移之,分畦以别其名,立石以识其名。清泉灌沃,泽根本也;恶草锄去,养善类也。不杂花卉,悦不在目也;不植蔬果,嗜不在味也。药齐居中,用药之书聚焉;药轩在北,治药之器具焉。华实根药,采之有时。”[13]这是一个典型的私人药圃。从其种药情况来看,药材种类很多,而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在居住地附近种药,主要为了便于管理和看护,同时在采摘时十分方便。北宋时期像这种规模大、种类多的药圃在皖江地区已很多见。

唐代应是皖江地区人工种植药材的起步阶段,从相关文献只有零星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这一点。宋代,皖江地区人工栽培药材发展较快,积累了一些经验技术,药材种类大大增加,一些名贵药材常有种植。人工种植的药材不但弥补了野生药材不足的缺陷,也大大满足了市场的多样性需求。

3 药材的专业化产区

皖江地区药材种类多,名贵药材生长和种植区域很集中。如《太平御览》卷995《百卉部二》引《异苑》曰:“隋郡永阳县有山壁,直千仞。岩上有石室,古名为神农窟。窟前有百药丛茇,莫不毕备。”[14]宣州太平县人焦炳炎说黄山:“地产如金之药,池燃无火之汤。”[15]皖江地区的南部与北部都有大量的药材产出。芝草、黄精、黄连、菖蒲、石斛等较为名贵的药材在皖江地区还具有产地分布广、产量高、质量稳定等优势,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的药材产区,成为全国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和贸易交换区。现就部分名贵药材的生产与贸易情况做简单论述:

3.1芝草。芝草又称为灵芝,可用于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疾病,因而比较珍贵。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有各地芝草生长或进献朝廷的记载。皖江地区有6州、军产芝草,分布较广。

南部的歙州、宣州、广德军芝草很常见。歙州多高山,具备芝草生长的环境。《新安志》卷8《义民》载:“黄芮,歙县人,事亲以孝闻。……贞元中,父卒,庐墓号泣,昼夜不绝声,遂终身不舍去。墓侧产芝十四本,木连理者四。”[12]宣州也是芝草生产主要地区。刘禹锡攀游宣城麻姑山时,见到“稻田还拟种灵芝”的景象[7]。《宋史》卷63《五行志二上》记载,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宣、郓、湖、润州皆芝草生”;大观二年,“陈兖筠州、广德军芝草生”[16]。

北部庐州、舒州产芝草。据《酉阳杂俎·前集》卷19《广动植之四》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庐州庐江县有紫芝生,“高一丈五尺”[17]。《嘉庆庐州府志》卷49《祥异》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984),庐州产芝二本,知县表上之[18]。《方舆胜览》卷48《淮西路》载,无为军有紫芝山,宋仁宗皇祐间生紫芝[19]。由这些文献可知,庐州一带芝草比较常见。舒州也产芝草。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七月,“舒州芝草生,知州赵孚以献”[16]。黄庭坚说舒州潜山有“复冬灵芝草”[8]。应参感谢黄庭坚从舒州远寄芝草,赋诗《题霍山隐居图》云:“采芝寄我同烹煎,皖山高与日月悬。”[8]

皖江地区具有芝草生长的地理环境。人们也广泛种植芝草,获取利益。“试凭驱出青芝田”[7]、“稻田还拟种灵芝”[7]、“十亩耕云种紫芝”[9]等诗句让我们看到皖江地区芝草种植由唐入宋时期的逐渐普遍与扩大情形,形成了专业化的芝草产地。

3.2黄精。黄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能,是非常名贵的药材。和州、滁州、庐州、池州、宣州、歙州等6州有分布,质量较好。

池州青阳县九华山产黄精。新罗僧人金地藏有诗《酬惠米》云:“而今飱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20]《太平寰宇记》卷104《歙州》说歙县“有黄精木”,产自灵山[21]。曾丰《癸卯豫章贡闱酬赠教授张安叔》说宣城麻姑山上:“枸杞杂黄精,犹未穷厥美。”[9]看来,南部诸州的黄精药材较为普遍。再看北部和州、庐州与滁州的情况。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说和州:“鸡笼山上云多处,自劚黄精不可寻。”[22]显然,和州有黄精。《太平寰宇记》卷126《庐州》说巢县有“王乔山,本名黄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其山出黄精之药”[21]。巢县黄精产量应该不低。《新唐书》卷118《韩思复传》载,唐中宗景龙间(707-710),韩思复为滁州刺史时,“有黄芝五生州署,民为刻颂其祥”[23]。黄芝即为黄精。清代滁州依然产黄精,《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85《食货志》云:“州邑山多,故多出。”[24]我们可以推测,唐宋时期,滁州仍会有黄精生产出。可见,皖江地区的黄精不但载入正史、地方志等文献,还受到诗人的赞誉,影响力很大。

3.3黄连。黄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常用的普通药材。唐代全国土贡黄连的仅有6州,而其中就有宣州和歙州。宋代全国土贡黄连的有3州,宣州就在其中。由此可见,质量较高的黄连产地很少,宣州和歙州两州所产黄连质量,在全国都是比较著名的。宣州的黄连主要产自太平县西南40里的黄山上,《元和郡县图志》》卷28《宣州》载:“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25]《本草图经》卷5《草部上品之下》云黄连:“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10]可见,宣州产出的黄连最为珍贵。太平县黄山由于盛产黄连,还被当地人称之为黄连山。据《宋高僧传》卷10《唐宣州灵汤泉阑若志满传》载:“释志满,姓康氏,洛阳人也……南游到到黄山灵汤泉所,结茅茨而止。后采黄连,乡人见满喜跃,满问:‘此何处耶?’乡人曰:‘黄连山,属宣城也。’……后示寂,春秋九十一。永贞元年入塔焉。”[26]歙州也产黄连。《新安志》卷2《物产》云:“陶隐居以黄连出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12]歙州的黄连在南北朝时就很有名气,在唐后期土贡黄连,说明其品质越来越高。

3.4菖蒲。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通窍除痰、醒神健脑、去湿开胃等功效。宣州、歙州、池州和舒州都有产出。《本草图经》卷4《草部上品之上》说菖蒲:“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其生蛮谷中者尤佳。”[10]池州菖蒲十分名贵。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包拯贬知池州,期间曾进贡菖蒲,仁宗非常感动,命欧阳修拟诏书《赐知池州包拯进奉石菖蒲一银盒敕书》褒奖之,足见池州菖蒲的珍贵。《宋会要辑稿》崇儒7之57载,英宗治平四年(1067)二月,下诏罢免四方食物郡贡,其中池州每年进贡的 “九华山石菖蒲一银合”也不再入贡[27]。相邻的宣州产菖蒲,《本草纲目》卷19引宋人大明《日华子诸家本草》云:“菖蒲,石涧所生坚小,一寸九节者上。出宣州。二月、八月采。”[28]掌禹锡《嘉祐本草》卷6《草部上品之上》载:“石昌蒲出宣州,二月八月采取。”[29]宣州菖蒲质量很高,是药典中重点记载的药材。梅尧臣《游隐静山》提及在游玩宣城隐静山时看见“苒苒菖蒲稠”的景象[30],我们推测这片菖蒲应是人工所植。歙州有菖蒲,据《新安志》卷2《物产》云:“昌羊,石生而细者为昌蒲。大观中绘本草术所出之州七,歙与一焉。”[12]歙州菖蒲的等级应该很高,被写入药典。舒州也有菖蒲,《舆地纪胜》卷46《舒州》引郭祥正诗云:“潜山潜水涯,菖蒲有九节。”[1]由此可见,皖江地区的菖蒲具有分布广、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成为北宋时期重要的菖蒲产区。

3.5石斛。石斛具有生津益胃、清热养阴的功效。宣州在南北朝时就产石斛,《本草纲目》卷20“石斛”条引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如蚱蜢髀者佳。近道亦有,次于宣城者。”[28]宣州石斛后来不见文献记载,可能是质量不高的因素。唐代土贡石斛的共计11州,舒州和庐州位列其中。宋代,土贡石斛的仅有5州,庐州在其内。舒州自唐至宋初都土贡石斛,《通典》卷6《食货典六》说同安郡舒州土贡“石斛六十斤”[31],《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云舒州土贡石斛[23]。庐州入宋后开始有土贡石斛的记载,《太平寰宇记》卷126《庐州》说庐州贡石斛[21],《元丰九域志》卷5《庐州》记载庐州土贡生石斛二十斤[32],《宋史》》卷88《地理志四》也说庐州土贡石斛[16]。庐州、舒州作为石斛的主产地,质量高、药性稳定,具有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3.6白术。白术学名山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林下阴湿处,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噫气、慢性下痢等病症。翻阅两《唐书》和《宋史》,仅有舒州在宋代有土贡白术的记载,如《元丰九域志》卷5《舒州》云舒州土贡“白术一十两”[32],《宋史》卷88《地理志四》说舒州土贡白术[16]。《本草图经》卷4《草部上品之上》云:“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之术矣。”[10]舒州与宣州的白术质量尤好,成为医家青睐的药材。郭祥正还有舒州“白术多紫花”句[1]。很显然,舒州和宣州成为当时主产白术的州,对从事药材贩卖贸易的药商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皖江地区盛产药材,产生了许多以药为业者。《太平御览》卷662《道部四》引唐人王题河编《三洞珠囊》曰:“壸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14]李弥逊在游玩宣城时,在琴溪遇见一道者,《宣城水西道中杂言》云:“自言世吴人,不畜妻子,唯货药以给朝暮。”[33]药农、药商与药市的专业化体现出了皖江地区药材业的发展与繁荣。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唐宋时期,皖江地区具备药材生长的良好地理与自然环境,药材生产逐渐出现种类多、分布广、质量好等特点。除了采集野生药材外,人工培植药材发展迅速,不断扩大了区域药材的产量和种类。由此,皖江地区形成了一些主要药材的专业化产区,成为贸易和交换的重要区域,药材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推动了皖江地区在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同时,皖江地区这一时期药材业的发展也为后世该区域药材业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239、501、501.

[2](宋)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274、373.

[3](宋)苏辙.苏辙集·栾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179.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76.

[5]李映焕.安徽省志(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2.

[6](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7.

[7](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633-5634、4090、5633-5634、4090.

[8](清)张楷.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康熙安庆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811、811、824.

[9]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796、43124、34699、1750、32796、30178.

[10](宋)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2-83、125、82-83、74-75.

[11](宋)王禹偁.小畜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47.

[12](宋)罗愿,撰.萧建新,杨国宜,校著.《新安志》整理与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8:154、257、52、51-52.

[13](宋)杨杰.无为集(宋集珍本丛刊)[M].北京:线装书局,2004:319.

[14](宋)李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74、198.

[15](清)庆霖,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嘉庆太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62.

[16](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9、1387、2183、2184.

[1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3.

[18](清)张祥云,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嘉庆庐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649.

[19](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853.

[20](明)王崇.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701.

[2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59、2496、2491.

[22](唐)许浑,撰.罗时进,笺证.丁卯集笺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60.

[2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72、1054.

[24](清)何绍基,等.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7.

[2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685.

[26](宋)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223.

[2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2317.

[28](明)李时珍,撰.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新校注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922、937.

[29](宋)掌禹锡,撰.尚志钧,辑复.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40.

[30](宋)梅尧臣.宛陵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323.

[3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120.

[32](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1、203.

[33](宋)李弥逊.筠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THE STUDY ON THE MEDICINAL MATERIAL INDUSTRY OF WANJIANG REG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DONG M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 Anhui 236037)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medicinal material industry of Wanjiang region was developing rapidly.During this period,with varieties,good quality and wide distribution,th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Wanjiang area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area for paying tribute to the court.In addition to collecting the wild medicinal material resources,Wanjiang area also developed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edicinal herbs,making up the defect of the wild medicinal resources.Due to the variety,good quality and wide distribution,Wanjiang region was becoming the specialized region for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the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 was obviously improved,which makes it the important industry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regio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Wanjiang region;medicinal material

F129

A

1672-2868(2015)04-0097-06

2015-06-03

董明(1977-),男,安徽定远人。阜阳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责任编辑:陈澍斌

猜你喜欢

皖江菖蒲石斛
石斛兰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室雅菖蒲清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养菖蒲
正交设计在观赏石斛种胚离体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