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功夫现象①
2015-11-29周屹嵩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周屹嵩(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刍议中国功夫现象①
周屹嵩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中国功夫现象是19世纪80年代前后,伴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复苏,综合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过程中,中国武术的悠久历史传承使中国功夫深入人心;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给予中国功夫现象以形成的平台;不同的媒介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其主体,即功夫活动的参与者,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功夫现象成因
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功夫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有力的推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备极大的影响力。尤其是近些年以来,从铺天盖地的武侠文学作品和武侠影视作品,到好莱坞电影中的的中国功夫元素;从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功夫镜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功夫表演。少林功夫、太极拳等一些武术专有名词俨然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这无疑已经可以作为一种现象来诠释,正如胡塞尔(德)说的“在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所希求的一切知识,而且这是一种绝对的知识……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本质的知识,而且这在完全的意义上是必然的知识”[1]
1 中国功夫现象的成因
中国功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形成的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促使经济和文化复苏,国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能够把目光放到衣食住行以外的其他事物之上。相关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和有计划有目的的推广武术项目,各种媒体、民间武术组织、武术家逐渐加入到武术传播中来,中国功夫现象成为必然。
1.1中国武术文化悠久的传承史使中国功夫深入人心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生产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被国人誉为“国术”、“国粹”。
武术的萌发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亦开始萌生、发展。[2]《吕氏春秋.荡兵》有记载:“未有蚩尤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原始的生产、生存竞争和战争是形成武术技击的最初原因。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不同朝代的更迭导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封建王朝对军事的依赖,直接促使军旅和民间对武术的重视。尤其是在隋唐时期,民族文化大融的开始,受到地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影响,民众中尚武任侠之风盛行。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封建武举制度开始建立,仕宦之诱,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对武术项目本身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到了明清时期,由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萌生、发展起来的中国武术,不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熏陶,进而与之相结合。各种拳法和器械开始有了不同风格与内容,武术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流派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以哲理阐发拳理;内家拳流派与传统气功相交融,注重练气,在技法上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融合等。之后的清末民国时期,政府羸弱,外敌入侵,中华大地战乱四起。四方有志之士意识到只有“强国强种”才能使民族崛起,不受内乱外辱,于是纷纷提倡技击和重振尚武精神。这一时期“中华新武术”和各类体育组织开始兴盛,同时,伴随着由各类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的演进,逐步形成现代武术的雏形。
1.2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为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平台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相关部门对武术项目就非常重视。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之初就专门设置了体育研究会,负责武术的挖掘、整理与推广工作。1979年, 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之后,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对武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82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政策和任务。1983年《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专门提及武术时说:“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在国内广泛开展武术活动的同时,将这一运动项目逐步向世界推广”。1987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使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成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武术项目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性文件,规范了武术项目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武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推广方面,相关部门更是不遗余力。文革结束后,中国武术进行了多次涉外访问,足迹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扩展了中国武术在国外的影响。同时,为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在中国的帮助下,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类武术组织。1985年,由中国领衔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以此为契机,自1986年到1998年分别成立了欧洲武术联盟、南美洲功夫联合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和澳洲武术联合会等洲际武术组织。1990年10月3日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2002年2月,国际奥委会第113次全会通过正式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决定,武术同时成为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项目作为表演项目参与其中,受到国际奥委会官员维尔布鲁根的高度赞扬。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积极举办面向国际的各种武术邀请赛和武术活动,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外国武术运动员和武术爱好者,直接促进了各洲和各国武术活动的举行,真正的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
2.3媒体在中国功夫现象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2.3.1武侠小说对中国功夫现象形成的影响
综观历史,武侠小说随着武术文化的发展一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断的演变中,武侠小说逐渐完善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一种独特载体,在中国功夫现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武侠小说题材就已经非常丰富,文字语言开始使用白话文,内容通俗易懂,产生了《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一些经久不衰的武侠名著。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港台作家为代表兴起了一股新派武侠小说风潮。他们的作品注重主角独立人格的刻画,其中的侠客义士多有捍卫本民族利益而斗争的意识;在故事上追求曲折奇幻的情节、制造困惑人的悬念;在武术的描写上侧重武功招式描写,不仅把武打的场面描写得细致生动,而且在双方打斗的招数变化上也描写得具体,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作者以文化哲理去构思传统的武技,充分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天合一的理论,阐释其中武功的境界。新派武侠小说这种人物情节的设置正好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容易被国人接受,尤其是怀有英雄情节的中青年人。这一时期的武侠作品可以说是影响了之后的几代人对中国功夫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有很多的影视作品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剧本而进行拍摄的,也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力。
2.3.2影视媒体在中国功夫现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媒体的出现作为一种媒介在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十九世纪香港邵氏公司的新功夫电影开中国古装片的先河,在中国功夫现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邵氏电影利用丰富的中国民间传奇资源,通过影音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其制片宗旨“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4]将忠孝礼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精彩的功夫动作相结合,把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武侠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坚守自己的特色,激发观众的民族情感和个人代入感,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电影明星领衔主演的一系列功夫电影逐渐兴盛,也印证了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和武术全球化的发展。其中李小龙和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电影使武术开始风靡世界,开创电影传播武术的先例,他所创立的截拳道思想奠定世界无差别综合格斗的发展方向。一部《精武门》改变了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彰显了武术的中华民族精神。成龙的功夫喜剧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他电影中塑造的热心、有责任感、武功平平却英勇无比的平民英雄形象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李连杰则是武术运动员出身的全国武术冠军,他的电影寄禅学于功夫之中,武术动作潇洒飘逸,极具传统意味,彰显了东方武术的文化内涵。其一部《少林寺》震撼世界,掀起国内习武狂潮。以河南登封市为例,《少林寺》热播以后,来登封拜师求艺的人络绎不绝,众多武术学校也借这一契机如雨后春笋般在登封市成立。有研究表明登封市最多的时候有武校100余所,学生近10万人。这无疑给少林功夫的发展以极大的空间。
2.3.3民间武术组织有意识的传播最终促使中国功夫现象形成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好转,各种民间武术社团、民办武校、武馆、拳社等民间武术组织在我国迅速成长,对武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必要的补充作用。据统计:我国曾有各类民办武术学校近12000多所,学生人数逾数百万。[5]在境外也有一些武术爱好者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创办了一些民间武术组织,对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很多国家都有以“中国功夫”为名林立在各大、中、小城市的各种拳馆、学校、俱乐部等武术组织;东南亚的精武会、地缘会馆、业缘公会等武术会馆等。
民间武术组织的大规模发展,极大的拓宽了武术在国内外的传播途径,在武术民间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就是国内民间武术组织的佼佼者之一,其名下的武术艺术表演团曾应邀到世界80多个地区和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武术教学,从2003 -2014年连续十二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先后参加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的武术表演。正是由于这些民间武术组织和民间武术传播者有意识的传播,才最终促使“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
3 结语
中国功夫现象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形成的结果,也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功夫现象的形成有着其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因素,也具有一些共有的、可以模仿的成因。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功夫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期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达到促进其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仁[M].吕祥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58-159
[2]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
[3]易剑东,韩淑艳,邹淑明.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J].体育文史,1999,1:28-30.
[4]媒体评邵逸夫神话: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力避欧化[OL].http:/ /news.qq.com/a/20140108/000627.htm,2014.01.08.
[5]江百龙,黄治武.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70-73.
[6]袁康就.漫谈中国功夫[J].武当,2010,(11):34-35.
[7]文谨,张怡雯,丛昊.外国旅居者学习武术现象之质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34(5),52-57.
[8]姬瑞敏,张建新.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传统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搏击.武术科学,2010,7(2):9-11.
[9]王岗,张大志.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34-39.
[10]吴加清,马锐.当代武侠小说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分析[J].短篇小说,2012,12:7-8.
[11]李轩轩.武侠影片对中国武术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1,1(1):48-49.
[12]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传者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32-36.
基金项目:①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378)。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