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①

2015-11-29栾振昌刘路辉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体质

栾振昌 刘路辉(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①

栾振昌刘路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为了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牡丹江师范学院实施了“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以提高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为目标,从学校体育课、体育社团、学生自主锻炼等方面紧抓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每周一次体育课、两次体育社团等课外活动、三次自主锻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体质也有所上升。本文以“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为研究基础,从体育课程、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学生体育兴趣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社、自”一体化大学生 体质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体质呈现连续下降趋势,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国家和社会倍受关注的课题。2014年,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放到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牡丹江师范学院依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采取实施“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体育教师认真完成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引导和督促大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体质的健康。

1 大学生体质下降因素分析

1.1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是大学生学业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之一,体育课学生锻炼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学校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1]。然而,在当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合理设置体育

课程目标,突出身体机能和素质锻炼显得十分必要。课程目标把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列为重点,忽略了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练习,导致学生得不到适宜的锻炼量和强度,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1.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制度不完善

学生体质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体育锻炼,特别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严重缺乏。早晨睡懒觉、晚上宿舍看电影、网吧玩游戏等,成为现代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外体育活动不规范、不系统、随意性强、缺乏制度保证是导致学生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1.3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差

学生受“应试教育”、“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从自身心理上就觉得学习好就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而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导致学生忙于学习而忽略锻炼。同时,高校没有专门的制度保障学生自主进行锻炼,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差是造成体质下降的根本因素。

2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是把体育课程、体育社团、学生自主练习三种方式融为一体,对大学生课内外的体育锻炼内容、方式进行一体设计、同步驱动,保证每周一次体育课、两次体育社团活动、三次学生自主锻炼,在强化学生运动技术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

2.1改革体育课程,实施“2.4.2.1”模式

体育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能使学生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2]。“2.4.2.1”体育课程模式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锻炼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位置,加入专门素质练习的课程模式。

“2”——20分钟的准备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慢跑、游戏、徒手体操、韵律操等方式进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

“4”——40分钟的基本内容的学习与练习,在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通过练习保证学生身体有效的得到锻炼;

“2”——2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加入素质练习的内容,能很好的有针对性的增强学生体质:如10分钟往返跑(男25米、女20米)、5分钟的上肢力量练习、5分钟腰腹力量练习;

“1”——10分钟的调整恢复性练习与课程小结。调整恢复性练习是每节课必须有的,在促进学生乳酸循环、消除疲劳、促进血液重新合理的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

2.2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鼓励、支持体育社团开展,形成了良好的体育社团传统与特色。学校现已有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滑冰、轮滑、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毽球、自行车、游泳、跆拳道等10多个学生体育社团,而且正在研究成立龙舟、体操、定向越野、健身、网球等社团,拟成立不少于20个体育社团,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社团在每学期开始制订并提交详细的活动计划,校团委与体育科学学院进行研究、论证,安排1名指导教师及4名专业课的学生到社团进行科学指导,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并建立社团学生档案,在学期末对社团开展情况和学生锻炼情况进行总结。

在积极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同时,学校每年举办春、秋季全校运动会、五四运动会、各学院趣味运动会等比赛;坚持每年4——10月份集体出早操;鼓励和支持各院、社团、专业、班级之间开展竞赛和交流活动。

2.3加强学生自主练习

个人体育锻炼活动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按体育锻炼的方法,自觉自愿地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课外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3]。它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体育兴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把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列入到学期工作计划,建立相应的制度措施,将体育场馆、器材对学生进行开放,学生凭学生证可到场馆进行锻炼、借用相应的体育器材,场馆工作人员按时回收器材,并对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内容进行记录。同时按学院发放自主锻炼卡片,学生可以把每天、每周、每月的体育活动内容、时间、效果进行记录、留存,每学期以学院分类统计进行汇总上报,详细了解学生自主锻炼的效果。

3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实施效果

自“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实施以来,在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下,体育课、体育社团、学生自主锻炼活动开展良好,在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取得很好的效果。

3.1学校体育制度更加健全

在“课、社、自”一体化模式下,学校体育制度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个人体育锻炼三方面得到健全,加强了学生体育认识,健全的学校体育制度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的有力保证,是学生体质提高的有力保证。

3.2体育课学生锻炼情况良好

经过体育课程模式改革以后,体育课请假、见习等现象得到改善,学生开始喜欢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地在体育课学习锻炼,同时体育课内容的改革,活动量、强度有所提高,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3.3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学生体育社团的大力举办,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据统计,各个体育社团每周会举行一次团内体育活动,每学期末举办一次社团体质大赛,每社团选取5名运动员,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学期大比拼。同时,每年的4——10月份的早操活动,学生出勤率从40%提高到了89%,学生也从被动参与转为了主动参与,春、秋季运动会的参与率也从14%提高到了65%。

3.4学生体质得到提升

“课、社、自”一体化模式实施以来,学校大学生体质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两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学生的耐久跑(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上肢、腰腹力量提升效果显著;肥胖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50米跑不及格率也明显降低。

4 建议

成立专门的体质监测小组,对各学院学生的体育课锻炼情况、课外锻炼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各学院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课程要增加提高学生体质的锻炼内容,把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素质放到锻炼的重心,安排合适的运动项目、适宜的锻炼强度。

建立完善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有效利用体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放到工作的重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毛振明,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①姓名:栾振昌(1960—)男,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刘路辉,(1989—)男,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

猜你喜欢

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