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①

2015-11-29张桂玲庄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学分制俱乐部教学模式

张桂玲 庄伟

(1.淮海工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6)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①

张桂玲1庄伟2

(1.淮海工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2.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6)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种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导师制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它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重新定位与构建。该研究试图探索出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法,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方法,这将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校 完全学分制 体育俱乐部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是以选项课制为基础、导师制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在高校推行完全学分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很有帮助,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不谋而合,这对于实现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以及学校体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完全学分制下体育俱乐部制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完全学分制打破了原有高校体育教学的常规方法,将学校体育俱乐部制推到了一个竞争机制当中,对教学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常规体育课课堂讲授工作,还要接受学生的选择,因此选课过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兴趣去选择科目。之所以称之为“挑战”,是因为通过教学改革既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也可能使有些项目失去学生,使得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陷入尴尬的境地。

1.2 体育俱乐部教学要求与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薄弱的体育基础的矛盾

在完全学分制下,体育俱乐部教学在高校的推广受到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薄弱影响。学分制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已经形成,体育制度比较完善,体育资源、设施等也较好,可以选择的运动方式很多,体育活动也十分活跃。而我国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年制,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强,再加上社会环境、运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运动能力较差,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运动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学生难以自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各专项俱乐部的教学进度每个学期都呈递进式的深入,所以有些学生跟不上新选专项教学进度的现象,这使得俱乐部的开展往往处于比较被动且难以推广的局面。

1.3 教学资源的不足与学生选课意愿上的矛盾

推行学分制的具体做法就是学生可以根据特长、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热门的项目选的人多,冷门的项目选的人少,使得开课时各项目器材、场地和专任教师很难正常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每学期在学生对体育俱乐部选项时,教务选课系统都要对相关项目在设置时进行人数限制或将部分学生进行调剂分配。

1.4 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其评价内容仅体现加强体能、技能及运动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和打击,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个性能力也是不利的。

2 完全学分制下体育俱乐部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学分制下体育俱乐部的改革的根本问题不是学分的计算,而是对要对教育思想和理念等深层次问题重新认识。那就是: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发挥其特有的强身、健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功能。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建立起新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2.2 完善体育俱乐部制课程内容,加强对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

体育俱乐部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潮流,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多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把课外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外一体化要求把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质测试相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安排以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为主,课外内容则以课外锻炼、体质测试为主,这就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式体育课程新格局,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辅导、群体竞赛有机结合,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健身意识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高校体育课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拓展,整合了有限的体育资源;不同体育爱好、不同体质状况、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体育课内容以及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带动了学校的体育氛围,十分有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2.3 加强对学生项目选择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学生将兴趣爱好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兴趣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选修课程,避免盲目、随意的选课。为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推行完全学分制时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自由地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完全学分制不是完全自由选课制,而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可以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一年级的课可以设定为必修,当学生对某专项产生了兴趣并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前提下,二年级的俱乐部才有可能采用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在三、四年级可以实施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重点掌握某些体育活动锻炼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而学习和掌握自己较感兴趣的其他体育活动项目,更好地促进课内外一体化,从而提高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效果。所以科学的宣传和引导尤为重要,要尽量保证学生选修课程体系的前后的连贯性,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营造一种整体的校园体育氛围,使学生不断提高体育意识和锻炼水平。

2.4 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使之符合完全学分制的要求

俱乐部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裁判能力、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体系应既能够反映教学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要达到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形成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长期目标。这就需要评价体系与教学计划、内容、管理等相互结合相辅相成,能够满足和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方向,自主地选择学习、实践与考核。

2.5 进一步加强俱乐部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保证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是完全学分制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其推行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因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外,还要适应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即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运动技术的传播者转为体育锻炼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要有计划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体育教师,使之能一专多能,成为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多元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只有建设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团结协作好的体育教师队伍,方能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体育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完全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到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重新定位与构建。加大体育课程建设力度,改善优化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水平,努力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组合、配置和利用,为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1]祝善友.关于完全学分制下选修课程选课的思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8,31(2):27-30.

[2]刘建坤.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分析与运作模式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4,3:15-18.

[3]梁建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探索一以独立学院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4:89-92.

[4]奚明秋.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课内外一体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1:84-85.

[5]张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10,3:122-124.

G807

A

2095-2813(2015)09(c)-011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13

淮海工学院教改研究资助项目,编号:XJG2014-3-38。

张桂玲(1970,9—),女,汉,江苏赣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学分制俱乐部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