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初中阶段运动损伤知识教学的思考
2015-11-29李海波新世纪实验学校浙江宁波315301
李海波(新世纪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315301)
新时期初中阶段运动损伤知识教学的思考
李海波
(新世纪实验学校浙江宁波315301)
摘 要:“强身健体是体育锻炼的一种价值体现,运动损伤是体育锻炼的一种价值阴霾”。初中的运动损伤教学并不是新的课程,在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提及这一方面的知识。以往开展的学生安全锻炼教育,多数只停留在理论介绍,没有为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而在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处置方面的教育,则更是少之又少。就现状来看,有95%以上的学生没有运动伤害紧急处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伤害发生时,没有能力进行正确处置,或者仅凭主观臆断进行处理。因此,伤害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救护或中止,更有甚者,某些错误的处置,如不恰当的搬运伤者还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二次伤害。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理解和伤害后的处置缺乏理念的培养及实践操作的经验,这为安全锻炼留下了隐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阶段运动损伤知识的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运动损伤教学渗透情境实践
1 运动损伤教学内容应该结合运动解剖学及运动生理学知识
运动损伤,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属于运动医学的范畴。其基本理论涵盖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范围与深度已超过了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内容选择上,不宜追求全面,应以教材为依托,着重讲解几类常见的运动损伤知识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高峰阶段,了解自身身体变化的想法极为迫切,探索事物本质的愿望也十分强烈。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对人体生理及解剖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内容简单、易懂,保证学生接受度。例如,在解剖学方面,主要讲授人体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神经、骨骼、肌肉之间的配合;在生理学方面,介绍青春发育时期人体的形态变化、生理特点等知识,对于女同学关注的月经初潮进行科学的解答。
运动损伤方面的理论知识不需单独的课堂讲解,可将知识点分散于解剖学及生理学的教学之中。例如,在讲解骨的知识时,将骨折的概念一并讲解,并着重介绍骨折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危害;在讲解循环系统时,介绍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的不同表现以及近心端止血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人体认知的神秘感逐步消失,并有了清晰的思维,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大教学内容渗透的深度
将运动损伤知识融汇到日常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是体育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授篮球运球的课程中,将手指挫伤预防与紧急处理方法融入其中;在足球课堂之中,将踝关节扭伤的预防与紧急处理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种教学渗透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一种方法,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只是将内容停留在表层教学中,学生缺乏现场的实践操作,只是对知识产生了表象概念,并不能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程度。教师如能够在课中利用几分钟时间,给每一位学生几次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就会大大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几次同样的训练,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运动伤害后的处置原则及紧急处理方法,也能更深入理解某一项运动或某一种活动可能潜藏的最大运动损伤风险,更能够强化预防运动损伤的风险意识。
3 合理创设游戏的情境
当学生基本掌握处理方法之后,将运动损伤的处理加入到游戏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如“搬运伤员”,“抗震抢险”等游戏经常出现在公开课中。战争、自然灾害是否适合课堂中的场景设定呢?战争救援是以抢救生命为第一要素,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救或者互救是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第一要素,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极端的生存考验不应是初中生应该承受的。我们要传授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方法;自然灾害是一种极其残酷,又极其复杂的教学情境,需要严肃、认真对待,不容有丝毫的马虎,然而过分强调情境会增加课堂的紧张气氛,降低要求会使学生对灾害发生与应对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两种情境都不适合于现实的课堂教学。现在比较流行的户外运动情境,可以在轻松、自然、熟悉的情景下完成,比较适用运动损伤教学的游戏情境设定。因此在情境设定时,教师应该从现实出发,多方面考虑学生和社会的特点,对现有的情境教学应用谨慎态度来对待,创新游戏情境,
4 增设运动损伤救护的实践课程
体育课堂或是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经常发生,但损伤后及时合理的处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缓解病情,有助于伤病愈合,而且可以防止转化为慢性伤病。在学生受伤的瞬间,机体有短暂的疼痛休克期,由于学生年纪过小,麻痹大意,很容易忽视伤病的存在。这时教师若不加以阻止,则容易使损伤加重。教师需要给学生安排适当时间休息,杜绝继续带伤上课或训练,防止病情加重和积累。不同运动损伤的处置原则和处理方法都可能不同,如骨折的固定、包扎、止血等。即便是同一种伤害,如骨折,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紧急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上臂骨折与前臂骨折的固定方法就有很大的差异。没有实践操作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纸上谈兵,不可能真正应用于实践,那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必须增设学生的实践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自练习的机会。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5 用比赛检验教学成果
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运动损伤紧急处理能力大赛”。比赛中,学校提供大量的急救用品,学生要根据裁判随机抽取的损伤内容,自行选择急救用品,并用正确的方法快速完成紧急处理。评判结果以准确率为第一要素,如果准确率相同,则用时较短的为优胜方。这种比赛属于半开卷式的形式,由于每一轮的比赛采用随机抽取方式,就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都能够熟练掌握,对所有观看的学生也是一次巩固提高的过程。另外,参赛的学生要同时考虑准确率和时间双重标准,这对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6 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合理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有学者对一年级452人调查时,把他们分成运动负荷过大和合理的运动负荷的两组,过大的运动负荷造成的运动损伤比合理的运动负荷所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要高了近一倍。因此,体育课堂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或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7 建议
教师应该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发展创新能力。游戏中教学情境的设定,应该符合时代特征,游戏的设计要不断推陈出新,保证体育课程的新鲜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及运动损伤的游戏类教学评价中,要区别于其它游戏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快慢为第一要素,而应把完成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时间问题放在次要位置。
学校应该增加教学投入,增加学校的练习用急救用品,增设运动损伤教学的实践课。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安全锻炼意识要从新生开始,运动损伤知识的教育也要从新生抓起。初中阶段的体育课运动量明显增加,学生运动时发生次生伤害的可能性也大幅提升。因此,要从初一阶段开始,就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与救护能力。
学校的防范风险意识应提高。“学校统筹、普遍参与、风险管理、内外结合”具体指示,在总体策略中,学校处于核心地位。首先,避免风险。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应考虑的就是避免风险。对于体育爱好者运动损伤风险而言,有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如室外方砖篮球场地,完全可以换成水泥或塑胶的;控制中学生课外活动时,社会人员的进入,降低与社会人员打球时起冲突的风险;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带伤运动和身体过度疲劳,从而降低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但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把篮球运动风险预防做到极致,运动损伤的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其次,控制风险。既然进行体育活动不能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因此应该重点考虑如何控制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或者如何减少因运动损伤发生后所造成的各方面的损失,这就是风险控制。控制运动损伤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控制运动损伤风险因素,减少运动损伤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运动损伤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运动损伤的损害程度。对于运动损伤风险因素,在进行原因分析时已经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技术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训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别是“自我保护意识差”、“对方犯规动作”、“场地、器材原因”、“带伤运动”和“身体过度疲劳”。学校和个体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可以对于这5个高风险因子都进行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21.
[2]运动生理学教材小组.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12.
[6]运动医学教材小组.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9.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