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2015-11-29孙素玲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协同主体

孙素玲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协同创新最早源于企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协作与创新,其基本内涵是:高校与社会、企业、政府之间的深度合作过程中,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创新,打破传统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壁垒,并且不断探索提升高校体育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等。[1]本文以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由浅入深地探讨体育产业系统之间能够创新的协同合作,以及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并探究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探析。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中国体育产业已经走向跨越式发展的蓬勃时期,为了实现数万亿元的绩效目标,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协同创新的机遇和路径。

1 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迫切性

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要求实现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并为产业内部的重构奠定基层。由于协同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在我国高校内部的研究发展较晚,因此目前可以借鉴的经验较为稀少。“涉及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文章占到了29.6%,不仅显示出协同创新是体育产业管理研究的热点,并且表明协同创新是体育产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源动力。”[2]

1.1 协同创新时代的普遍要求

创新型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变革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社会、政府的中介组织,通过网络将多元主体共同结合在一起,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模式。单个体育场馆、单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我国高校的体育产业若能各自依托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必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体育消费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学生作为拉动体育消费的主体之一,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为体育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高校内部以体育专业学科、管理学、社会学等之间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外部以经济和消费产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双向结合,探究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的发展方向。体育产业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为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体育场体育服务设施、体育场馆建筑、体育教学活动等。内部产业的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为体育产业内外相互协同交叉提供了契机。与外部体育产业相关的建筑、交通、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协同拓展,是构建完善的体育产业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这种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为高校体育产业带来了契机。

1.2 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建设这一根本目标而制定发展的。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理论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指导理念和管理原则。理论是指导协同创新发展的内在基础,也是体现了高校与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欧洲、北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还是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体育产业协同理论发展具有成熟的理论和完善的运作机制,为体育管理由传统的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地位奠定了基础。体育管理学具有宽泛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对高校体育专业的管理,也包括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并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与拓展,将不同的专业领域融合于其中,实现产业理论与产业实践的协同。协同创新理念推动高校由单一的体育产业研究过度为综合化的研究体制,“体育产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管理学理论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为主,并不断引进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3]基于国外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提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起步较晚,并且在自主创新之前,一直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并未形成自身的创新模式与架构。从我国体育产业管理理论方面不难看出,体育产业管理长期是我国体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教育学者们在探索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协同与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是在以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在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打造完整的体育产业管理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协同创新理论不仅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理论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体育产业内部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的重组奠定基础,在当前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发展下促进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需要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管理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高校体育质量高低的衡量。也是实现体育知识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创新始终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在体育产业理论创新体系框架下,通过政府、企业、大学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实现创新投入和高效的产出。

1.3 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壁垒的消融

高校作为传播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需要能够掌握深刻的体育产业管理理论与市场发展规律的人才,将主体创新型思维合理的运用于体育产业发展之中。不仅增强了体育产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同时在调查体育产业复杂性的同时,把握市场运作规律,善于抓机遇、迎挑战,不断增强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水平。高校在培养知识创新型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探索产业发展规律、总结发展方法,还能洞察市场消费者的潜在意识,抓住学生和消费者的心理,积极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加强高校间的互动合作,打破学校、专业、项目之间的壁垒。不仅实现体育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还注重开展高校之间的相互协作,在保持内部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范围,提升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校间体育产业、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

2 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滞后性

2.1 现代理性观念的束缚

观念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已经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过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政府作为高校办学的宏观调控者,其在大学内部中仍具有较大的管理权力,政府管评合一的管理理念已经严重约束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的实施。导致了高校缺乏竞争意识和规划高校战略发展的思维。另一方面,高校在微观层面上只重视内部的教学与科研,高校决策者未能认识到高校体育的真正内涵,忽略了企业、政府的需求,导致专业性人才质量的下降。高校体育所囊括的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体育活动的开展,理论体系的构建,还包括体育产业的社会服务。受现代理性观念的束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缺少突破理性思维,缺少进行思维与行为模式创新的理念。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方法较少,高校产业发展要依托于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的经费,缺少经营自主权。因此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依赖的思想意识,缺少实践创新能力,畏惧尝试开拓思路。过于僵化的现代性理念使得高校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协同实践创新过程中出现滞后发展的问题。我国高校作为政府举办的一项教育事业,行政权力在高校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我国高校从早期的政府领导过度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赋予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但是在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因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也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盈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现状就有极大的差异。与体育建设场所的红红火火对比高校体育场馆的清冷相比较,发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体育产业发展有不同的阻力。而其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缺乏协同创新理论思维以及实践经验。与盈利性体育场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都是依赖于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高校在体育产业协同新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具有滞后性,导致许多高校忽略体育产业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并且削弱了学生、教师享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积极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2 政府主体管理模式的僵化

在我国,政府一直是经济、教育管理的主体者,尽管近年来政府在逐步放松对高校的管理权,但是其实践仍存在阶段性。表现在高校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时,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体育产业的时代要求,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存在运行僵化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主体思维的固守性,单一的体育项目。例如,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层面上,如向院系或学生租赁体育器材和场地、培训体育技能等传统产业上。可以发现,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思维、对象和发展方式的滞后性是导致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少走出象牙塔的动力,因此没有与社会、政府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协同创新理念的培养,有利于并培养新型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作为中央集权管理国家的代表之一,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实现协同创新体育产业,政府先后为各大高校进行拨款,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也为协同创新理念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3 高校过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转化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即高新技术技术。因此高校无论是在内部发展还是外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目前我国的体育企业部门大多高职院校或是科学研究院,与学术性研究大学相比较,上述院校具有市场化与学术化并存的教学环境、聚集了丰富的协同创新资源、以及大批的体育产业聚集区,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型、技术型、产业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体育产业集群。然而体育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技术创新是协同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协同即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因此高校发展技术创新转化时,应注重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高校体育产业满足群众监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3 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

3.1 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受思想观念开放程度的影响较深,因此,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思考与探索多方位的发展路径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主体意识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应不断更新思维观念,结合当前社会转型的实际需求,培养管理者们的创新协同理念。同时,其他体育组织与部门也要打破封闭思想的束缚,积极更新观念,注重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法制管理手段,促进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只有通过在确保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使高校体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才能不断推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市场化及商品化。”[4]

3.2 实现多元利益为主体模式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其资金不仅要依托于政府主体的投入,还依托于社会、企业的投资,多重主体的资金投入,能够有效解决高校体育经费短缺、体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以政府的宏观领导、高校内部的自主办学模式、以及社会的有效监督,更有利于实现多元利益主体间全方位的、有偿化的、社会化的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共同致力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协同创新是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内部办学能力的高低间性影响学科建设的好与坏,学科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影响产业的间接因素;社会作为高校与政府在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监督者,具有监督权和建议权。并根据区域间的发展特色,构建多元化的产业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和全国高校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协同创新的大好机遇,为高校体育人才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体育人才质量。“高校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将高校统一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5]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已经逐渐过渡为创新协同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为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设置,首先应树立整体系统的思维观念;其次是才有科学创新的方法,最后引导多元主体推动体育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在我国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和多个子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3.3 构建协同创新学习机制

构建协同创新的学习机制不仅可以审核协同创新理念的准确性,还能评估其内在的价值高低。在协同创新的新时期,高校应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产业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主体间的运作壁垒与矛盾。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各不相同,认真总结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在与市场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并不具备利益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在创立新兴的服务企业和体育产业较为曲折,协同创新发展的差异性体现出高校体育产业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在完善自身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时,成立专门的体育产业管理委员会,选拔符合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担任管理人员;通过实践调研与理论分析,制定合理、完善、科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体育产业机构。高校体育管理者通过对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定量分析和检验,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服务对象。在明确权、责、利的主体关系同时,注重高效、快捷、科学、透明、规范的体育产业管理模式,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高的收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的结局。

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存在四类运行机制:第一,创新产品服务功能。产业协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是高校体育创新产品和服务其他主体的终极目标。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不同的利益主体,拓展了产业的发展范围,为高校谋求了办学利益。第二,开展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的创新,由此可见技术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高校提升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以及培养相关的技术性管理人才。第三,提高体育产业的相关收益。高校体育产业在协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保持其特有的产业优势,一部分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最终进行评选,采取优胜劣汰的评选制度,选取创新能力较高的体育产业,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保障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的不断前进与发展。第四,共享资源与服务设施。体育产业通过创新实现了高校体育与产业之间基础设施与服务之间的沟通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体育资源利用率与信息流动速度,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最优状态提供了实现基础。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技[2012]7号)[Z].2012-05-04

[2]张瑞林,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1

[3]Cheladurai,P.(1992).sp0rt management: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992,6:215 - 219

[4]张结见.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体育社会人文社会学,2013(5):92-93

[5]徐杏玲.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2):101 -102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协同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何谓“主体间性”
体育产业之篮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