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审视及其与大众健身互动关系探讨

2015-11-29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大众体育

谭 淼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人文社会学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审视及其与大众健身互动关系探讨

谭 淼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为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沿着诞生、成长、由成长向成熟过渡阶段的历史脉络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逻辑展开分析,认为不同时期体育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主要结论:在理性审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象时,发现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体现为竞技体育服务、有形之手强于无形之手、本土产业发展呈劣势状态;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凸显,体育产业发展依靠大众健身的消费拉动。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体育产业改革创新提出战略举措,以期用体育产业的改革创新助推大众健身的蓬勃发展。

体育产业;改革创新;大众健身;策略选择

1 休闲经济下的体育产业

美国学者Veblen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休闲进行研究,他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从社会大背景下提出政府应该关注休闲产业的发展,将休闲产业纳入经济学的范畴来研究,学术界也开始重视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的研究。21世纪是休闲的世纪,人们将休闲看做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休闲经济特别是休闲体育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休闲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较富足的阶段,人在发展中的地位开始上升,社会效益的存在更为突出,由个人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经济形态。休闲经济体现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的消费活动,也体现了休闲产业对消费品的生产活动。从休闲经济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休闲经济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应借鉴休闲经济理论的指导,充分认识到大众健身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领会体育产业发展与大众健身的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和谐、共同发展。

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的逻辑梳理

2.1 诞生阶段

对于我国体育产业何时诞生,有学者研究认为,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萌芽阶段[1]。这是因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各条战线都投入到了恢复、巩固、发展之中,体育产业发展也不例外。当时在人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体育产业的雏形,只不过随着1979年11月,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1984年10月《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下发,以及1986年国家体委制定的《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使得当时“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目标更加明确,改善体育领导体制的核心,就是实现群众体育发展向社会化转变的指示更加具体。体育事业发展开始由政府主导慢慢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过渡,于是在体育场馆方面首先实行了逐渐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开放,前提条件是优先保证发展体育事业,即竞技体育优先使用的前提下。体育场馆的自负盈亏、以场馆养场馆的经营理念的出现,就是最初体育产业发展的萌芽状态。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当时提出最多的口号就是“体育搭台、经贸唱戏”,出现了专业运动队与企业合作,开始出现双方合作发展的格局。但关于什么是体育产业、它的内涵以及发展模式是什么等在当时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2.2 成长阶段

经历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由10年前的诞生、萌芽阶段,开始了明确发展思路,走上成长的道路。当时的依据是1993年的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并在《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其中提到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于是国家体委决定先从足球改革入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实践的落脚点,率先走职业化的道路,并从1994年全国开始足球职业联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对体育产业做了明确划分,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这对篮球和排球步入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另外,为了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求“体育工作要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2]。于是,国家体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实行全国性单项协会实行实体化等,旨在推进俱乐部职业化、开放体育竞赛市场,体育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

2.3 由成长向成熟过度阶段

2001年,北京赢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使得全国上下为之兴奋。而此时体育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大众健身消费也日益活跃。到2004年底,全国7到70岁人群中体育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而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比1995年增长38%。这充分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由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过度。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强调体育产业发展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同等重要,2005年和2007年先后召开了两届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中明确提出“初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我国体育产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 555亿元,较2007年增长16%。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专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这一切不仅说明了国家对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视已提高到政策层面,而且从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地位也提高到了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同等地位,这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可谓开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这里之所以没有提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诸多不如意的地方。无论是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结构、产业规模还是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象的理性审视

体育竞技业和大众健身业如何向体育消费者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回顾与审视我国体育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时,不免发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1 多为竞技体育服务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出现、发展而诞生、成长的,尤其是在体育体制改革之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方向是对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现象。例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为保证竞技体育的比赛、训练任务修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设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场馆设施的多功能效益,各地纷纷尝试进行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改革。上海在这方面做得较早,1982年就制定了《上海市体育场馆试行经费“预算包干”和按业务与经济效果提成实施办法》,1984年还制定了《关于体育场馆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经过10的发展,1994年全国体育场馆深化改革现场会在上海市虹口体育场隆重召开。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解决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和发展的资金问题,并以此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切入点。但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体育场馆仍然存在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特征难以体现、群众健身活动难以利用、体育场馆仅为大型体育比赛训练服务的窘境。

3.2 有形之手强于无形之手

所谓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产业是指由具有不同分工、利益相互联系的相关行业组成的业态总称,它的所生产的产品有着共同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最主要的是产业的发展应遵循市场规律,应围绕供求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而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不规范的市场运作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体育产业的畸形发展。诸如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经历了筹备阶段(1992—1993年)、甲A联赛阶段(1994—2003年)、中超联赛初期(2003—2009年9月)、中超联赛反赌与重建阶段(2009年9月至今)[3],在这20余年的发展里,虽然足球资源在市场上体现出了其自身价值和商业价值,但足球职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优胜劣汰”规则来提高职业足球的竞技水平,而是以“长官意志”的行政手段干预足球市场的发展与运作。这样做不仅打击了各家足球俱乐部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中超联赛观众人数逐年减少。直至,2009年震惊全国的中国职业足球反赌案爆发。这一切均与中国足协既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有着直接的关系。

3.3 本土产业发展呈劣势状态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体育产业的开发,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自身市场不成熟,使得外来企业、球队、健身会所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从体育竞技业和大众健身业两个方面的发展中可见一斑。

作为体育竞技体育业核心产品的体育赛事,在1988年前,商业性的体育赛事对于我国来说还很陌生,个体广告商温锦华通过社会资本成功运作“八国男篮邀请赛”,这是我国国际性质体育赛事的突破[4]。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中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著名足球俱乐部,NBA传奇巨星队、火箭队等,就连巴西、英格兰、巴拉圭等国家足球队也纷纷瞄准中国市场,希望在中国寻求发展市场。作为世界顶级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高尔夫球高级别赛事等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落户。

除了体育赛事,大众健身业也出现了国外健身企业登陆中国市场的状态。这一方面因为,我国大众健身业起步较晚,我国第一家休闲俱乐部1988年才建立,20世纪90年代北京第一家建设俱乐部——马华健身俱乐部才开始运营;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大众健身行业在中国迅速兴起,像青鸟、英派斯等知名健身会所都想在中国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但从上文不难发现,无论是商业性体育赛事还是大众健身会所,外来的企业、球队多于我国本土,换句话说,一直以外来的企业、球队、俱乐部唱主角。这样一来,旨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外来企业、球队,对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收入、闲暇时间、消费能力和水平等考虑不周,很难适合中国竞赛表演市场以及大众健身需求。再加上一些健身休闲会馆规模小、组织形式欠规范、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等影响了大众健身业的发展。

4 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门类,并逐渐步入支柱产业行列,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张力。体育的消费需求迅速上升,体育健身娱乐功能凸显,服务业正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导。

4.1 体育产业发展依靠大众的消费拉动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指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经济的发展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5]。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中的发展过程说明:目前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是体育消费,特别是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成为拉动体育经济增长的主体。1997年法国体育消费总额为144.4亿美元,2007年为231.93亿美元,增长了60.62%。超级碗(美国橄榄球联盟年度冠军赛)号称中国的春晚,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2013年的比赛广告费每秒约合人民币73万元,可见大众消费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

4.2 大众健身受益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方面,德国是世界强国之一。2008年德国体育产业占德国GDP总量的1.99%(2012年,体育产业占中国GDP的0.6%)。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俱乐部在德国体育俱乐部迅速兴起。从1816年德国第一个体育俱乐部成立以来,近200年过去了,德国全国目前拥有9万多个俱乐部,会员2 700多万人。这些俱乐部除了非营利性的结构外,大量的商业性体育俱乐部,如足球俱乐部、休闲中心、健身体操培训班、休闲体育公园,这些被称为“商业性企业”的俱乐部在大众健身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重要。美国的体育产业高度发达,职业体育产业、健身娱乐业等上游体育产业市场极为发达,极大地刺激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体育健身娱乐产业逐渐实现了大众化、生活化,逐渐回归体育产业本质诉求,极大推动了大众健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健身服务业逐渐成为体育产业的主体

经济服务化理论认为,产业结构重心逐渐转移,转移的方向是逐次从农业向工业,再由工业向服务业。这种转移规律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为此,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的主体部分。据统计,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在1988年为631亿美元,体育服务业收入达349.17亿美元,占总产值的55.34%;到1999年,美国体育产业中,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服务业收入占总产值为87.09%;2010年,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为90.58%[6]。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显示,人们消费中实物的比例逐渐降低,而与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紧密相关的体育服务消费成为主流,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5 体育产业发展与大众健身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角。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和谐社会,全民全运”的口号诠释了体育强国的深刻内涵,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以“回归体育、开创新风”为特色,呼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体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成为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一个重要节点。第十二届全运会力求把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多元的需求,推动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拉开了体育产业改革创新强健大众健身、强体的序幕。

5.1 大众健身的要求驱使体育产业的改革创新

5.1.1 大众健身成为体育多元化汇聚的焦点

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集中体现为活动主体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和体育组织行为方式的多元化等等。传统的政府管办方式仅仅局限在竞技体育层面,难以统筹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过后,我国迫切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魄;迫切需要发展青少年体育,夯实竞技体育的基础;迫切需要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三者有机结合,是适应体育多元化而进行体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因此,需要发展职业体育,培育竞赛表演业市场;需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完善民众的生活方式需要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质和量上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是自发和建构的统一,大众健身必然成为多元体育发展汇聚的焦点。

5.1.2 大众健身要求体育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2008年以来,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大赛的举办,留下了大量公共体育设施遗产,群众体育活动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但是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资源,它们怎样开放,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又成为新的问题。如果继续沿用政府统建统管的传统模式,可能增加大量管理成本,持续性难以为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是分层次的有序开放。一般性体育场馆,通过非营利性的协会、俱乐部向市民开放;另一部分高端场馆,通过市场运作和大众的有偿消费,实现体育设施的供给。第一种模式,非营利性协会和俱乐部几乎免费向大众提供基本体育设施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突出社会效益的实现;第二种模式,市场在体育设施提供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对大众高端体育消费的满足,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两种模式的结合,为大众健身搭建活动平台。

5.1.3 大众健身要求体育产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2014年9月3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会议要求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鼓励发展职业联盟,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适应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到2020年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包含着转变政府职能和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一些先进地区已经率先开始了体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社会化转型,并释放出巨大活力。不进则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能再等了。应该抓住时代发展的大好机遇,从体育产业改革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

5.2 体育产业改革创新助推大众健身的策略选择

5.2.1 宏观层面的策略

5.2.1.1 以协会实体化为取向,鼓励企业兴办体育赛事 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以社会为依托,以各类体育社团为载体,使各类体育各得其所,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新机制。现阶段,要积极探索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形式,逐渐把行业体育协会从政府或公立事业单位的外壳中分离出来,还权于体育社团,培育其自立、自律、自主的功能;对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可以考虑“一业多会”,放宽准入,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办体育,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充分发挥企业在大众性体育赛事举办中的积极作用。

5.2.1.2 强化项目协会建设,发展职业体育联盟

运动项目由政府管理向协会分权,要坚持“无缝对接”,不能削弱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优势,同时要通过项目协会对群众体育的统筹,夯实和扩大项目的基础。因此要设计好对接的路径,并在一定时期内把强化协会建设作为着力点,提高协会内部治理水平,增强其社会公信力和辐射力。一是要有序转轨,成熟一个划转一个,不搞“一刀切”;二是探索项目协会管理最佳实践模式,建设若干示范协会组织;三是提高协会组织对项目的吸引和统筹能力,所属公益类社团承接政府面向大众的公共服务,职业俱乐部面向市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强化项目协会健身过程中,要以鼓励发展职业体育联盟作为立足点。在现有职业体育联盟健身的基础上,优化职业体育联盟体制机制建设,调动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环境,打造现代化职业体育产业联盟。

5.2.1.3 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优化体育产业的市场环境 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让大众健身强健人民体魄,主推体育产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一是加快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体育产业管理和专业技能人才;二是发展体育表演市场,促进表演性强的运动项目如三大球由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转变,打造品牌赛事,做大做强一批体育职业俱乐部;三是发展新兴休闲体育,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活动基地;四是开发体育培训市场,培养体育骨干和“发烧友”;五是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如运动康复、健身培训、装备、器材、服装、旅游、纪念品、博彩、广告等,培育知名品牌,打造若干龙头企业。

5.2.2 微观层面的策略

5.2.2.1 优先发展大众健身服务业 首先通过广泛宣传,培养大众的科学的健身意识,提倡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健身。完善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鼓励多渠道投入体育产业,扶持大众健身的各类经营项目,建立和完善健身服务行业引导资金,促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运动康复和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培养一批国际级体育品牌和连锁企业,以典型企业带动全国体育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

5.2.2.2 鼓励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沿海岛屿、沙滩、山水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及场馆资源,创建一批健身休闲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开发健身休闲运动度假线路及产品,大力发展运动体验游、运动休闲度假游。鼓励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生态健身休闲产业。加快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建设,构建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健身休闲带。

5.2.2.3 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是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完善各类职业、半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模式;让市场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新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商业模式,吸引更多体育观众参与体育赛事中来,使职业体育赛事成为大众体育发展的风向标。

5.2.2.4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集团化 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外扩内联”组建现代治理模式的产业集团,形成综合竞赛表演、健身娱乐和各种体育产业相关的体育产业联合体。切实转变产业经营机制,积极引进先进资产,集中建立商贸、旅游、体育传媒和场馆管理等体育产业集团,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大众健身消费的规模化发展。

[1]张林,黄海燕.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5.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9.

[3]连昕.中国足球职业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张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72-96.

[5]严先溥.新形势下更要注重三驾马车驱动的协调性[J].金融与经济,2009(1):11-14.

[6]姜同仁,刘玉.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方式演进与转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9):513-550.

责任编辑:乔艳春

Survey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Industry and Community Fitness

TAN M iao
(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the author analyzes its different stages of birth,grow th,transition from grow th tomaturity aswell 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s.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from the rational standpoint,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targets at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visible hand is stronger than the invisible hand,and that it occupies an inferior position.However,sport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ighlight fitness and recreation fun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of sports industry is motivated by the expenses that the community spend on fitness.From bothmacro and m icro dimensions,strategic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form and innovate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in the hope of boosting the boom of community fitness.

sports industry;reform and innovation;community fitness;strategy selection

G80-052

A

1004-0560(2015)04-0029-05

2015-05-05;

2015-06-1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2098SS1412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JG14CB055);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项目(2013-L13DTY030)。

谭淼(1981—),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足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大众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