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美而生

2015-11-29李书喜

读者·原创版 2015年9期

文 _ 李书喜

为美而生

文 _ 李书喜

达摩面壁图

Q:王院长,祝贺你的画展成功举办!通过这次画展,大家认为你是中国西北人物画领域继刘文西、王子武、李世南、王西京之后又一颗耀眼的明星,你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A:过誉了。大家可能是觉得我的写意技法与四位老师一脉相承吧。当年,在我的教授职称评审答辩会上,我曾把中国最优秀的人物画家所画的人物面部局部与我画的相对比,评委们一致认为我的作品有进步,较之更丰富、更深入、更有质感。我之所以冒昧地把我的作品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是为了告诉评委,这些艺术家都是我崇拜的对象,如果他们像山一样高大,那么我的高度只有一毫米,评委们对我的厚爱是因为在面部刻画上我发展了一毫米。

Q:贾平凹在他的散文中对你的评价很高,曾开玩笑说长安画派有“四王”:王子武、王西京、王有政、王志平。你怎样评价自己?

A:“四王”之说是聊天时的玩笑,我是无论如何不能与这三位老师排在一起的,贾先生只是因为我的写实创作方法与三位老师相仿,才开玩笑把我凑进了“四王”。贾先生是我的贵人,我从一个普通的老师走到现在,艺术上小有成就,得益于先生的帮助和影响,他将是我永远的老师和朋友。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还进不了艺术家的行列,我只是个好的画匠。

Q= 李书喜,A=王志平

王志平, 1958年生于山东青岛,1980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现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论文及专著80余万字、美术作品170余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上获奖,被国内外多家美术博物馆收藏;2004年担任全国美展陕西区中国画评委。 我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只是在中国人物画写实技法方面,在生宣纸上刻画人物方面,较前辈们画得更深入了。说得清楚一点儿,就是前辈们用墨造完型后加点儿色,像给黑白照片加点儿色,画面会更有立体感、空间感,但没有皮肤的质感,而我是用色来造型,因此除立体感、空间感外,还画出了皮肤的质感。

栏目主持_李书喜

Q:从你的作品中能看到王子武、李世南早期作品的影子,但他们晚年有了一定的改变,尤其是李世南先生,成为中国大写意的代表人物。你怎么看这种艺脉相承?

A:李世南老师是我1978年进入工艺美术公司当工人时拜的师傅,他辅导我考上了美院。上学后,我继续临摹他和王子武老师的作品,我现在的技法是延续他俩的写实技法。李世南老师到湖北后成了领军人物,我受其影响也跟着画了一阵子大泼墨,但一直找不到感觉。我一直在摸索,每天去“悟”,去冥想,想自己该往哪儿走,但总觉得那是先生的,不是我自己的。我虽在大学里待过,还当了教授,但没有古代文人的那种情怀。我只想当一个好的画家,画些美好的东西留在世上。社会需要美好,艺术应该是美好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艺术的门类,不为人服务,不为社会服务,它怎么能生存下去,它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Q:对几位老师后来转向写意,

你是怎么认识的?

A: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味觉退化,口味就越来越重。审美其实是一样的,不要逼着年轻人吃口味重的东西。婴儿爱吃甜的,这是人类的本能,到了一定的年龄,随着生活环境和阅历的改变,看写实的东西没意思了,吃甜的吃腻了。这时候必然要寻找自己的“味道”,这个“味道”应该是天然的、顺心的、美好的。画家不能跟着大流走,要有自己的个性,明白内心到底喜欢什么,不要弄虚作假,也不要隐瞒。

劳务市场

沁园春·雪

Q:这一次在你的展览上,贾平凹又一次给了你很高的评价,你眼中的贾平凹是怎样的人?

A:贾先生是个天才、鬼才,他感性、真实、勤奋,特别珍视自己的时间。刚开始,贾先生不喜欢我这个人,因为我口拙,不太会说话,后来我们成了朋友。现在先生也一直关心着我,影响着我,他在创作、做人等方面都是我的楷模。

Q:中国画有两个道,两个道都能登峰造极—一个神道,一个魔道。魔道是什么呢?比方说石鲁、李伯安,在艺术道路上呕心沥血,很早就累病,故去了。神道有齐白石、吴昌硕,他们能享受,逍遥快活。你想走什么样的路线?

A:儒家讲究中庸之道,李伯安走得那么早,他如果活着,艺术成就肯定更高。石鲁是天才,一生追求创新,他应是近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如果能活到现在,艺术成就不可估量。齐白石、吴昌硕的一生是所有艺术家都向往的,长寿而富有。但我总是觉得我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会颓废、不思进取。所以,我希望走中间的路。

Q:现在很多人将你的作品定位为当代新写实主义,请讲讲当代新写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A:我是画人物画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要求画人物要传神,而神情、神气、神态是要靠形来表达的,形不准则神不清,受众看到你的作品会觉得不知所云。如果你的作品不精细、不深刻、不丰富,怎么会是上乘之作?所以,我尽量在人物刻画方面深入一些,丰富一些,精美一些。当然,绝对不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加入许多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画劳务市场中的农民工,我就有意画出主人公裂开口子的嘴唇,以表达主人公的渴望。这种吸取现代人物画的造型技法,现实的、走心的创作态度,应该就是新写意主义的创作精神吧。

Q:你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转到陕西国画院,工作由教学转向了创作,能否马上适应?以前的教育工作对现在的创作有哪些帮助?

A:我是2006年从别的大学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校的徐德龙校长是院士,也是一位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他很懂艺术,非常爱才。他先把贾平凹先生聘为文学院院长,又为贾先生建了中国最大的个人艺术馆,并将我调入艺术学院任副院长,主管科研。艺术学院的领导班子非常团结,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好,我的工作很愉快,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创作和研究。我到了画院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创作环境反而更好。当然,在高校这几年对我是非常有益的,画家大多画得多,想得少,很少对自己的专业做系统性的研究。而高校则要求画家除了感性之外,还要有理性的指引,我就是一个受益者。

Q:你的爱人是西安交大教授、博导、心理学专家,她对你有什么影响?

A:我们两个人原来都在高校,她当副教授时我还是个讲师,我当了教授,她还是副教授,因为我的副教授、教授都是破格晋升的。她是那种随遇而安、心理素质天生就好的人,我是那种积极进取的人,因此往往心态不稳。我受了许多她的影响。她学心理学,心理学和美术学都属于哲学范畴。艺术家就是要了解人的心理,这样才知道如何服务于人,才能创作出符合人需求的作品。我对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得益于她。她也学过色彩学,我写过一篇文章《近代中国画的色觉弱化现象》,就是受她的影响。我对现代中国画发展的许多想法,也都是得益于我的爱人。学心理学的人对人性的了解非常深,能理解别人,包容人的错误,这是我的福报,我经常说她是我的“身边佛”,因为她从不发脾气,非常淡定,什么也不追求,但什么都有,包括我这个虽然老了但长得还不难看的爱她的老公和一个帅气优秀的儿子。

Q: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境界?

A:我不过分追求物质,但也不愿像凡·高那样悲苦地过一生,过犹不及。人生只有一次,人是为幸福而生活。所以,我追求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我积极喜欢向上、阳光的事物,绘画又被称为美术,我一直认为,我们画家就是为创造美而生的。

春天的故事

社交

为什么有时会更容易向陌生人表达真实想法?

快节奏的生活让大多数人丧失了倾听和关注别人的能力,我们渴望倾诉,胜过倾听别人的意愿。

在这个层面,陌生人反倒有了“市场”。陌生人往往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需要负责的情感压力,不用过度担忧自己说话会产生的影响,对陌生人倾诉,反倒满足了内心深层的渴望。

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专注、好奇以及如陌生人一般倾听。这种能力被赋予“职业”的色彩,正是因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都太渴望诉说自己,即使听着别人的故事,也忍不住发表个人见解,不给对方自由表达、自我反思的机会。而陌生人因为对你缺乏了解,只能凭借你的表达来认识你,所以这时你的表达是受到重视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用陌生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不以对自我的成见束缚新奇的体验,这才谈得上不断发现自我。写出《局外人》的加缪先生是我们的先驱。(冯丹彤)

心理

为什么不自信的人总会被别人排斥和欺负?

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容貌、财富、地位、出身、智商……人类的评价体系都发挥了作用。这种评价体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从出生起便受到这种评价体系的影响,直至成为它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评价体系中,不自信是不好的,而自信是好的。人们都希望自己变得自信,这种渴望正如丑陋者对于漂亮的追求,或者贫穷者对于财富的追求那样强烈。人要怎样获得自信呢?有一种常见的心理机制:当一个不自信的人贬低或鄙视另一个不自信的人时,似乎自己就成为自信者。这正如那些社会地位一般的人,通过将某些人贬低为“乡巴佬”“外地人”,在幻想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一些不自信的人,对他人的不自信是排斥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把自身的不自信抛给了对方。正因为如此,不自信的人往往会被另外一些不自信的人排斥与贬低,正如施虐者与受虐者都会有伤口,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当你因为不自信被别人排斥时,便能释然了。

很少有人能真正自信,很多人的自信只是装出来的,镇定的外表下是强烈的恐惧。只有克服了自身不自信的人,才能发展出对于他人不自信的尊重与接纳,甚至能够发展出对于人类痛苦的慈悲情怀。文化善于制造痛苦,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制造痛苦,而是接纳和转化痛苦。我们需要走出文化的约束,让自己成为觉醒的人。(俞林鑫)

Kicker

歌手:Zella Day(泽拉黛)

今年20岁的泽拉黛是刚出道的美国女歌手,这是她的第一张专辑,风格多变,杂糅复古民谣与独立流行,还有一部分暗黑色彩。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小众的声音,那种慵懒的吟唱也很有辨识度,初听难以相信歌手如此年轻,加之本身拥有出众的创作能力,看上去星途无限。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刘若英 著

类型:散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景2015年6月

独身多年的刘若英对于“如何让一个人的生活更有品质”这样的问题颇有发言权,她深信独处时的自由无可取代。在她看来,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有人相伴就不孤独。孤独感并不意味着痛苦,那只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状态。她想保有孤独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她为这本散文集取名“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耳朵借我

马世芳 著

类型:音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耳朵借我》是马世芳第一本专讲华语音乐的文集。在书中,马世芳记录下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伍佰……也努力挖掘音乐背后曾经被遮蔽、被遗忘的人与事,以及音乐与社会、政治的纠缠。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或许曾为了同一首歌流泪、呐喊。马世芳的文字唤醒我们的记忆,也告诉我们不该遗忘的真相。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土耳其]爱诗乐·沛克 著

类型:小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6月

在这部小说中,三位主人公借由下厨来抵抗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变故,厨房这方寸之地,“是母亲的乳房,恋人的双手,宇宙的中心”。食物的慰藉,让被丈夫疏离的莉莉亚在生活中得到一丝解脱,让伊斯坦布尔的菲达尔在照顾母亲的艰难处境中寻到了一小块自由之地,让巴黎的马克逐渐走出妻子去世的悲伤。悲伤终究会过去,生活崩塌之后,还需要去重建。

阿弥陀佛么么哒

大 冰著

类型:随笔

湖南文艺出版社 博集天卷2015年8月

大冰,一个有故事的人,作家、主持人、民谣歌手、资深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百万畅销书作家……《阿弥陀佛么么哒》一书记录了大冰十余年的江湖游历,以及他和朋友们关于爱与温暖的传奇故事,其中有无畏的奋斗和孤身的寻找,也有疯狂的爱情和极致的浪漫……12个故事,12种善意,让你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既可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

特别推荐:百元之恋

导演:武正晴

主演:安藤樱 新井浩文

太多类型电影都在讲一个各方面失败到家的人,借由生命中一次意外事故开始经历一场生活的冒险,然后获得彻底的改变。本片将此架构彻底抛弃,主人公直到最后,一次也没有赢过,但她拼尽全力去尝试,哪怕那尝试只值100元。芸芸众生没有光环护体,没有奇迹拯救,有时候连安慰都没有,跌倒了、崩溃了,哭完爬起来自己掸掸尘土,继续活下去。

喜剧一种:贝利叶一家

导演:艾里克·拉缇戈

主演:露安·艾梅哈 嘉莲·维雅 弗朗索瓦·达密安等

薇薇安·迈尔,1926年生于纽约,2009年病逝于芝加哥。她用15万张照片记录了世界,自己却如谜一般沉默 如果不是约翰·马卢夫在一次旧物拍卖会上以380美元拍得一箱底片,她的一生也许会就此埋没。不过正如老话所讲,是金子总会发光,不管生前还是死后,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