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乡书中的德育印迹

2015-11-28陈其浩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乡贤乡土家乡

陈其浩

每一所学校在自身的文化演进中,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唯有根植地域文化的土壤,学校才能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掌起镇古有孔敬桥,因两岸侧石如掌而改名掌起桥,镇因桥得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里誕生了无数先贤名人,重教重学之风历代相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掌起人留下的无数文字与影像作品,记录着掌起人审视生活之美的过程,成为掌起人的“乡书”,积淀着掌起人的精神力量。于是,我们依托乡书资源,构建以掌起乡书为主题的阅读模式,探寻一条纳之于德育的香径,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学生在呼吸独具个性的乡书教育气息中,体验、感悟、积淀情感;在品味乡书的愉悦中,找到自身的文化之根,为建设大美新农村积聚成长的力量。

一、选择乡书,厚积乡音里的德育存储

乡书烙印着掌起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历程,记录着学生身边的生活,而乡贤孜孜不倦著书立说的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富含精神财富的乡书,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搜集整理乡书,为学生精心选择阅读书目,希冀学生在静心阅读中,触摸乡书历经的时间磨砺,感受乡音中的精神积淀。

为了让学生了解昔日掌起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生活,学校搜集或辑录了掌起人的著书23余种:有“狂生”——近代诗人洪允祥饱含奋发图强和崇尚科学情感的《悲华经舍诗存》,有浙东抗日游击纵队司令何克希夫人陈孟庸所著的反映何司令光辉革命生涯的《何克希诞辰百年纪念集》,有记录教师校园生活场景和教育情感的《教师的窗景》,有反映退休教师老当益壮、笔耕不辍的《掌起民间故事集》,有反映民间作家生活视角和兴趣爱好的《山上山下》《鸟歌集》等;也有反映掌起人合作共赢、磊落坦荡胸襟的合著书《爱我慈溪》《观每卫诗抄》等。我们还选录了部分民国以前掌起人的诗作,如清人方翔藻的《任佳溪》等,让学生品赏名人雅士的诗意记录,感受家乡掌起美丽的过往;辑录一组笔者作词作曲的校园歌曲《小天使》《心中的歌》《永恒的理想》等,让学生知晓身边活跃着一支教学专业、兴趣广泛的儒雅教师队伍。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掌起,学校借课题研究之力,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校本教材:拼图《彰和文化广场》、游戏棋《智力掌起游》、学科型教材《掌起乡贤简易读本》和《彰和印记》等,充实学生的阅读图书库,并设立了“掌起人的书”专柜。学校将学科型教材搬进网络,转换成远程教材,让学生拥有了电子书籍。为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拥有一个书香浓郁的学习环境,学校又将学生阅读对象融进了墙体文化,在可利用的墙体上,将家乡地图、掌起十景、掌起特产等与糅合了教师创意的国学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相结合,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编著了一部属于学校自己的立体“乡书”。每一天,学生都会走过“乡书墙”,与先哲和乡音相遇,在阅读中厚积掌起精神。

我们精心为学生选择的这些乡书,内容涵盖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诗词欣赏、民间传说、特产游戏等,以其鲜明的掌起本土亲和力,吸引着学生快速步入兴趣阅读之门,在乡书中寻找自己的兴奋点。我们希望,学生能静心阅读,继而萌生一个新的阅读视角:当家乡古建筑的历史、掌起塘河变迁、民风民俗等,走出纸质文本,就成为生活中物化的“书”。由此,学生不断发现家乡强大的乡书存储,阅读视野不断拓展,思考也会更加厚重。此时的本土德育就会发出更亲切的乡音,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掌起家乡的故事,也会在学生心灵刻上一道永不消逝的爱乡印辙。

二、阅读乡书,激荡乡土里的德育情怀

阅读乡书,就是与掌起先贤作精神对话,与掌起乡音交流生活。对于儿童而言,这样的阅读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成年人的引导。我们为孩子们创设阅读时间,注重切实引导其阅读行为,期待孩子们能拥有高质量的阅读生活,在与乡书的精神交流中激荡乡土情怀。

我们为学生存储了足够的乡书,如若没有实质性的阅读,即便有培养终身阅读者的目标,乡书也形同虚设。因此,确保阅读时间颇为重要。学校将每周五的晨间定为学生的集中阅读时间,有序组织学生每周中午去校图书馆借阅两本乡贤图书;在学校大厅设有全天候的开放读书吧,学生随时可以进入读书吧翻阅近30本杂志,其中有多份《掌起乡贤简易读本》等乡书;班级图书角上架了学生捐赠的图书和部分掌起人的著作,如《彰和情韵》《浙东古村陈家村》等。众多乡书成为了孩子们课余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他们的阅读行动和捐书举动,本身就蕴涵着道德成长的元素。

期待学生高质量的乡书阅读,还需要教师的切实引导,深化儿童的阅读行为。学校发挥综合实践课的作用,安排了每月一节课的乡书教学,辅以优秀课堂展示、优秀案例评选等,增强教师乡书教学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例如,听故事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形式。学校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每周三次的播音节目中,专门设立了一个栏目——乡土美文欣赏,内容或是名人故事,或是民俗特产,或是古建筑介绍,或是学生优秀习作等,引领孩子们的阅读;“故事大王”比赛也是促进阅读的好方法,学校选录优秀比赛视频,充实学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为孩子们打造以听促读的远程平台,让“听”以更多的方式走进学生的阅读生活。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家里与父母一起阅读,如果置身庭荫,再煮一壶家乡任佳溪的佳茗白茶,着实是一种浸润乡情的享受。

为了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邀请掌起名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老师来校讲授《书法欣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书法大家。任老师现场挥毫,为孩子们展现书法艺术,讲座后他还送给孩子们每人一本《溪上文丛》,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丰富的印谱。任老师欣然接受了学校篆刻社团邀请,担当辅导员,和学生一起阅读古文字线条变化之美,并领着孩子们把持刻刀,品味金石飞溅的快乐。此时,学生的阅读经过了深度思考和多感官协作,化作一方方红印,镌刻着学生阅读的汗水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促进学生阅读还可通过趣味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乡土风情和乡能贤达的了解。活动型校本教材《智力掌起游》就以一副游戏棋,集掌起两千多年人文历史,化为62张图片,铺成了一张棋盘。棋盘配有机会卡,以掷骰子的形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读乡情知乡贤,激荡乡土情怀。

高质量的乡书阅读,不只关注乡书原汁原味的掌起气息,更关注让学生自己去触摸、去体味、去探究,感悟乡书中的掌起情怀,调动自己的生命力,不断积聚成长的力量。

三、回应乡书,拓展乡井里的德育纵深

杜威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阅读亦当如此。当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乡书,在日常行为中刻下阅读的印记时,乡书才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乡书阅读也才真正成为孩子的道德生活方式。我们期待,学生能用“持续阅读”的方式,将乡书阅读拓展至生活领域,不断汲取生活中的道德营养,走进掌起乡井生活,展开愉悦的精神旅行。这就是对乡书阅读的最好回应。

学校组织教学《浙东古村陈家村》一书时,要求教师以“广搜素材拓展研读”的方式回应阅读,提高乡书德育实效性。在阅读陈家家谱一章时,陈氏学生很自然地绽开了笑脸,因为他们在乡书中找到了自己的祖辈。但有学生对其中的一世公陈埙感到不解,认为陈埙也有父母,那他的家又在哪里?诸如此类的疑问就为乡书的阅读回应提供了可能。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孩子的质疑:“在距离我们掌起70公里远的鄞州,有一个古村,其家谱却止于陈埙,这是否有着承接的关系?”“我们需要严谨的态度考证,不同家谱中的陈埙是不是同一个人?”由此,学生的乡书阅读欲望再次被点燃,他们走访、上网查阅、和家长联合旅行,亲往鄞州考证……师生、家长一起,实践了一次收集乡土资料的过程,而这也是一次货真价实的“持续阅读”的过程。

如果说考证资料是回应阅读的方法,那么丰富校本教材内容更是其重要形式之一。为促进校本教材《智力掌起游》与时俱进,更贴近学生生活,学校鼓励学生补做新的机会卡,并以评比的形式加以深化。学生们作出了积极回应,补写了富有浓郁掌起特色的内容。如背一首桃乡古窑浦的诗、唱一唱学校教师编写的校园歌曲《老师的情老师的爱》、欣赏何克希司令的书法、请你在课外读一读掌起桥的对联等。如此,学生用“学与做”,拓展阅读内容,不断增强“持续阅读”的趣味性。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阅读回应,不仅仅是这些乡土书籍和校本教材,还有家乡的大自然,富有童趣的教学活动等。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阅读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张本土照片,孩子为其配上文字说明;一首家乡小诗,孩子为其配上掌起景观照片。如此图文并茂,让阅读更趋形象化,其中更凝聚了学生的动手过程和思维过程。如此拓展的生活性阅读,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阅读方法和热爱掌起的“根”的情怀。

當然,回应阅读也可以组织学生找一找远销国内外的家乡电器、水果等在何处落户、参观家乡水产养殖基地、采摘家乡名茶、解读陈家显志私塾里砖雕花窗的历史密码等,还可以是乡书读后征文、好书推荐、乡文剪报、乡闻链接、采访作者……根植掌起乡书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持续阅读”。

学校将学生乡书阅读的心得和散发着乡味土气的过程性教育资源编辑成册,又形成了新的乡书,萌生了新的乡书阅读生长点。如此,既丰富了学校乡书的库存量,又为乡书阅读提供了榜样的力量。而此时,学生对于乡书不再是单纯地阅读,而是转换为在阅读中思考生活,在思考中阅读生活,将“持续阅读“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乡书以特有的亲和力走进学生心灵,给学生一个崭新的生活视角。阅读乡书,为学校开辟了一个烙刻本土印迹的德育模式,它打开了学生爱乡情怀的大门;阅读乡书,孩子们对话先哲、体验乡土风情,接纳乡贤和乡书里的正能量,阅读乡书成为了掌起学生的精神支点、生活方式,在其成长中留下了深刻印迹。

(作者单位: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3153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乡贤乡土家乡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乡土分外妖娆
别让“乡贤”成“乡党”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