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自品德课堂生活片断的思考

2015-11-28史小玲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特长品德早餐

史小玲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品德课教师带着激情和憧憬,高举生活化的旗帜,渴望用蓄积已久的新理念,编织理想的品德课堂。然而,在品德课堂走向生活的实践中,我们虽然明显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观察到许多值得思考与推敲的课堂生活片段。品德课程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活,才能让品德课堂真正走向生活,彰显生命的张力?

一、“谁吃的早饭最好?”——理解孩子眼中的生活

《合理饮食》(浙江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呀?

生1:我吃了三个包子,一碗豆腐脑。

生2:我吃的是油条、豆汁。

生3:我吃的是小米稀饭、炒菜椒,还有一点点馒头。

师:你们认为谁吃的早饭最好?

生4:张鑫。因为他吃的多。

……

教师在备课时显然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图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渗透营养学知识。因此,教师用“好”代替“有营养”等说法,却忽略了学生对“好”的理解与成年人设想的不同。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中,花钱多的早餐就是好的,从饭店买来的早餐是好的,吃的多就是好的,他们还不会从营养学角度认识早餐。“你们认为谁吃的早餐最好”,这一问题设计容易误导孩子们对不同的早餐进行比较,可能会助长攀比吃穿的不良风气。

对策重构:

经过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呀?

生1:我吃的是炸油條。

师:还有什么?

生1:还有豆汁。

生2:我吃的大米饭。

师:只吃了大米饭吗?

生2:还有一块肉,一点青菜。

师:很好,好好吃早饭,身体才会这么棒!

……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生活,用“好好吃早饭,身体才会这么棒!”引领孩子们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营养早餐的概念。孩子们各有喜欢吃的东西,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们认识早餐的重要性,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早餐都喝牛奶、豆汁,吃鸡蛋。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源自生活,引领儿童走进生活。

二、“他什么特长都没有!”——直面孩子的生活疑问

《天生我材必有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在大部分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后,师小结:从大家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生:老师,××同学什么特长都没有,他都没东西可以展示呢!

师连忙示意:不可以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他以后会有特长的。

生惊诧莫名……

“每个人真的都有那么明显的特长吗?”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疑问,教师能回避吗?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简单的回应无疑让学生愈发迷惘。

对策重构:

学生的认识误区往往隐含着成长契机,对于诸如“XX同学没有特长,是没用的”等认识,教师可相机改变教学策略。例如,可以顺势请学生讨论“没有上台表演是否表示他没有特长?”“没有特长是否表示他没有用呢?”并请所谓没有特长的孩子上台,或是做一做自己会做的事情,如写字端正、画一个简单的图案等;或是请孩子们说出他的优点,如打扫卫生认真、乐于助人等。由此引导孩子们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多数人就是靠着普通的本领,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天生我材必有用。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我们唯有直面真实的生活,引导孩子学会判断和选择,才能引领孩子逐渐学会参与生活。

三、“说谎的好孩子”——引领孩子过有道德的生活

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道辨析题:妈妈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这句话对还是不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为什么不对?”面对老师的问题,孩子们稀稀拉拉举起几只手,老师请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他站起来侃侃而谈,痛斥这样的言论不正确,大谈劳动光荣。

课后,轮到该生做值日时,他劳动不认真遭到了同学的批评。他却振振有词:“我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没本事的人才会去扫地!”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事后,老师找他谈心时,他诚恳地说:“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骗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只有扫地,说不定还要下岗。”老师问:“那你为什么不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呢?”

学生诧异地看着老师,回答道:“怎么可能?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迎合成年人期待的道德价值观,以至于仿佛形成了双重人格?品德课堂,难道是让生活虚假化吗?

对策重构:

调整策略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一个孩子在家不认真做作业,妈妈走过来说:“你这样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让你扫大街!”爸爸在一旁听到了,连声阻拦道:“劳动也是光荣的,你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呢?”妈妈一听来气了:“是呀!劳动的确光荣,但是现实生活中读不好书只有扫地,甚至下岗。”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谁说得有理,请说出理由和看法。学生们畅所欲言,有孩子说,生活中就是像妈妈说的那样,好多清洁工就是读书不好的人;有孩子则反驳,做清洁工也是用劳动赚钱,一样光荣……

在碰撞交流中,孩子们自然得出结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劳动最光荣。

故事情境的创设为师生敞开心灵、互相诉说与倾听提供了平台。借助故事中爸爸妈妈的生活对话,孩子们开始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对话。这样的对话真实真诚,没有说谎迎合。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认识与教材的观点、认识在不断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劳动很光荣,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长大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品德课堂学习成为了孩子们自主探究社会,解决生活问题,实现道德成长的过程。

生活纷繁复杂却又缤纷多彩,它孕育着品德成长的希望。理解儿童眼中的生活世界,回应儿童的生活疑问,让儿童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生活就会成为品德教学不竭的源泉,让每一个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绽开生命成长之花。

(作者单位:嵊州市剡山小学

浙江绍兴   312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特长品德早餐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早餐
老板的特长
好学者贤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钱就是特长
品德
早餐,你吃对了吗?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