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齐下防治错别字
2015-11-28陈红
陈红
【摘要】汉字的字形学习是难点,学生要全部掌握常用字,需要一个不断纠正和系统化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在错别字问题上有所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习惯,才是解决错别字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汉字教学;错别字;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综观各地有关提前识字的教改实验,成效明显,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学生基本过识字关前后,无论写话还是写段,错别字现象都比较普遍。我们还记得,20世纪末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作文错别字多。今天,语文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对存在已久的错别字问题,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而要迎难而上,尽快解决。
一、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都把学生识字的态度、兴趣放在首位,其后才是识字的具体数量要求,由此也足见情感培养的重要了。热爱母语,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那么,学生就会少写错别字。目前迫切要做的至少有两件事:
1.语文教师对母语要怀有深厚的感情,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情感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模仿,是受到老师的感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会魅力四射,犹如磁场把学生紧紧吸引,从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2.利用汉字的特殊魅力,让语文课生动精彩起来。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视觉形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与西方拼音文字迥然有别。于漪先生说过:“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山,在你眼前耸立着;‘水,在你耳畔哗哗地流;‘鸣,鸟张开嘴向你引吭高歌……在你的思维器官还未运作之前,你的感官,你的想象已进入兴奋状态。”的确如此,语文教师教学时应抓住汉字的特点,启迪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学生看到“怕、穿、苦”这三个字,根据字形联系字义,分别用“一个人心里害怕,脸色就发白”“用牙齿咬出一个洞,就穿了”“旧社会一家十口人住在一间破草房里,心中一定很悲苦”的奇特联想识记字形,使得语文课充满了创造的欢乐。
二、注重实际运用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初中生,我喜欢语文,有一回汇款到北京去购书。接待我的是一位中年人。我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在写收款人地址时几次三番把“延”字写错,第一次写成了“廷”,第二次把第四笔竖折写成了两笔,被中年男子一次次退回,让我一次次买汇款单重填。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压根儿没有写对过“延”字,我羞得满脸通红。我既惭愧又心疼,那时一张汇款单还要出一毛钱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堂语文课,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写错“延”字。是运用让我明白了写错别字的害处。换言之,运用蕴涵巨大的教育价值。哪怕是这样一次“让我丢尽脸面”的运用,在效果上也胜过老师让我千百次修改病句找错别字。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运用便是一种实践。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就应该发掘生活这一教育资源,多创设机会,多开展活动(比如出板报,办小报,到街上寻找错别字,写信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不断运用,切身感受不写错别字的重要性。
三、避免音近字(同音字)混淆
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是音近字或同音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即“四会”要求分步走,许多字,学生看到了会读,意义则要在生活中、运用中逐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汉字同音字(音近字)多,因此学生遣词造句时很容易张冠李戴。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的联系。
在识字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我们赞成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或由教师选择一部分生字作为重点,让学生做到“四会”。另外值得推介的是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集中出示一批音近字(同音字),可以是生字带熟字,也可以都是熟字(以前却是分散学习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音、字形和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异同,达到准确识记的目的。比如学生随课文分散学习了浅、钱等字后,教师可以提供这么一篇小文章,引导学生区分:
“戋就是小,小杯叫盏。
河中流水,小时则浅。
古时货币,小金曰钱。
精美纸张,小幅叫笺。”
“戋”是声旁,但弄懂了“戋”这个字的意思,学生可以马上把盏、浅、钱和笺的字形和意义联系起来,别有趣味,定能再次感觉汉字的神奇之处与独特魅力。
四、发展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这种元认知能力,对学生有效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这位老师讲述的故事具有普遍性。他读小学时,就一直把“满”字写成草字头,可惜没有哪位老师指出“你写得不对”。他就一直错下去,直到自己有一天也站上讲台,在一次板书时写到了“满”字。这时,一位学生起来纠正。他还不信:难道我写了十几年还未察觉?事实证明学生是对的。这位老师大为震惊,他在质问自己:水多了才能把桶装满,“满”的确应该是三点水,我为什么一直写草字头呢?他马上又想到了“猫”,以前他一直写成草字头,猫是动物,怎么会是草字头呢?这位老师为自己写错别字时的“不假思索”惭愧。当然现在他明白了,他懂得了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不能“见惯不怪”,而是要有所认知,要进行必要的控制,万一写错别字就应该这样反思一下。事实上,搞懂一个字的意思也好,建立音形义的联系也好,都需要学生发展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这里要提醒的是,汉字的字形学习是难点,学生要全部掌握常用字,需要一个不断纠正和系统化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在错别字问题上有所作为,但不可能也没必要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习惯,才是解决错别字问题的根本。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