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文引入:基于课程视野的适时拓展

2015-11-28史振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文

史振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在引领学生学习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引入课文的原文,为求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个人理解,谈对语文课程中原文引入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语文引入;课程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在引领学生学习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引入课文的原文,为求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但很多时候原文与课文文本不尽切合,不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能会造成“画蛇添足”之嫌,这会让教师们在“引”或“不引”上大伤脑筋,甚至望而却步。

一、原文引入的课堂审视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教材的原文,拿出被删的原文的最后一段,接下来,悲伤音乐响起,教师对这段话进行煽情地配乐诵读。教师自己先抑制不住,哽咽流泪,接着,便有学生也轻轻拿起了面纸,课堂上一阵悲情唏嘘。很显然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走进原文,使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挖掘与展示。学生不仅能理解“我”对姥姥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还能由文中的姥姥联想自己的姥姥,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促进他们的感悟和思考。不过,这样的原文引入是否有必要?“死亡”这个话题,似乎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是难以体会之痛。

小学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课堂文本学习,要不要引入原文?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具有课程视野,把握一定的标准,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可以引入课文原文。

二、原文引入的课程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许多是编者动过手术的“教材体”,适时有效引入文本原文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教师利用原文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获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巧妙将资源应用于课堂学习。

(一)丰富语言,深化感悟,促进内容理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节选的,像《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水浒传》等。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原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和蕴含的情感。

(二)引情入境,激发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首先是情感的课堂。”这样的定位是因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不难发现,教材中除了少数的说明文、议论文外,小学语文教材多选用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文本。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仅是一次字词句篇章的知识积累,更是一次生动而丰实的感情体验。而文本原文的引入,能很好地为这种情感的产生做好铺垫,更能激发师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提升人文素养。

(三)延伸文本,拓展内涵,开阔阅读视野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老的话深刻地提示了教材与原文及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渊源关系,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如何学习语文,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巧妙地引入相关文本的原文,恰可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四)活力课堂,渗透整合,建立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适时合理的原文引入,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资源。

三、原文引入的课程定位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关注文本,回到编者的立场

编者选择教材是在一定课程框架下进行的。选定某篇文章,至少在编者看来,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可能是因为文字浅显生动,可能是人物形象突出,抑或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等。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作者叙述的童年生活,很能引发小学生的深刻共鸣。学生从教材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也能体会到隐喻其中的天伦之乐。这些,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适当的。而原文的最后一段,感情浓烈、悲恸,急转而下,特别是“死亡”这个永恒的词汇,似乎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难以体会之痛。故而删去。

(二)关注表达,站在儿童的立场

清浅易懂的文字、含蓄美好的情感、温暖积极的基调——这些,小学生是易于接受的。《姥姥的剪纸》一课,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再领会“我”和姥姥间浓浓的亲情,这些美好的情感,学生是容易感悟、感受到的,无需再引入亲人别离的伤痛。

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童年的快乐幸福和自由自在。适时引入《呼兰河传》中“给祖父插花”一段,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和“快乐”,而这也是小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方式。

(三)关注阅读,坚持课标的立场

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文文本的学习,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小学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通过不断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增加知识面,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而仅仅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进行相关教材原文原著的引入和介绍,引导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基于文本阅读的基础上,适时引入《西游记》原著中的话语,积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学完这篇课文后,势必会有许多同学阅读原著,寻取自己的“真经”。

由此可见:文本的适时拓展,应该具有课程视野。原文的引入,不应成为“从文本出发”的资料泛滥。关注课堂的主体儿童,坚守住教材的本,切不可因此而“喧宾夺主”,更不能“哗众取宠”。(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纸恳切书,一段语文情
语文的“理”性
美读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语文的使命
语文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