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生态原理 建构生态课堂
2015-11-28朱春雷
朱春雷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其义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Ernst Haeckel)给生态学下了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不得不考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课堂的作用也在于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实现学生的发展。而生命个体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制正是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对教学和课堂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即依据生态学的原理,建构生态课堂。
一、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生态课堂的建构和研究需要从课堂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课堂的生态环境,课堂的生态环境是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节律等,都要适应人体不同时期生理发展的状况。心理素质和心态是教学生态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与教学的相互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智育为教育的主要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促进智慧和智识的发展,而智慧的发展有赖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发育,是个体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产物。
二、课堂生态主体的现状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生态主体,课堂生态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这表现在:在教学价值上,只重视教学的眼前功利性价值,忽视学生生命的成长和长远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用“一刀切”的态度对待有差异的学生,企图将其铸造成“标准件”,但千人一面的模子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特征和独立人格的学生?在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点是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无视个性发展,轻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注入式教学,强行灌输,无视学习的经历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表现为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排斥了利于学生发现和创造的探究等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这种教学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一句空话。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到使之成为“人”的行为上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生态课堂的要素和功能
生态课堂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三个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实现教学和育人功能。其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担负教的功能;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承担者;环境为教学活动营造氛围,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
教师是生态课堂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由教师组织发起;教师是生态课堂环境的营造者,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是导学者,担负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职能;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教师还是教学的评价促进者,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学活动持续地向目标迈进。
教学的历史可以看成是努力使儿童成为学习主体的运动史。教师对教的一切努力都要指向学生的学,教的目的是促进学和更好地为学服务。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会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经历思考、探索、体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身心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生态课堂所要实现的功能。
四、生态课堂的特征和建构要求
依据生态学原理建构的生态课堂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并有相应的实施要求。
1.整体关联与环境协调性
生态系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课堂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特质,并使其中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建立起协调进化的关系。课堂中的各组成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却又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课堂中的生态主体和各生态因子和谐、平衡地发挥各自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实现整体功能,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的。
2.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性
课堂生态系统以及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运动与平衡的统一。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方式,即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当新的环境和经验出现时,儿童把新的知识容纳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模式中去的过程。同化可以理解为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模式无法容纳新的知识,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时,自身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模式,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顺应可以理解为儿童拓展的过程。可见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正是生态概念中的动态平衡,是适应和拓展的统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最近发展区是处于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建构生态课堂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最近发展区,并使之在适应中不断超越最近发展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性
生态课堂把教学视为教授与学习两个层面的统一,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在和环境的协调中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和整体功能。生态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态主体,他们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个性鲜明的教师和学生组织成了多彩的生态群体,显现出多元共存性。在这个生态群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相长的和谐相依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建立民主型的关系。合作性和社会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生态课堂倡导人的合作、人与环境之间的融合。
4.自主生成与交往互动性
课堂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自依靠自身的方式在自主运作。课堂生态主体和教学环境之间以及不同主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造成了课堂生态因素的交往互动性。因此自主生成性和交往互动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充分考虑教师、教材、学生的相互关系。好的教学和环境只提供外因,学习的真正实现要靠自身内因的作用,因此生态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我发现与建构实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学生的自主形成是交往互动的前提,而交往互动又为学生的自主生成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5.规范标准和主观能动统一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中进行的充满挑战性的创造活动。如果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和标准,课堂教学活动将会无序和混乱。生态课堂既有和谐的氛围,又有理性的思考;既有情感的投入,又有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既是对环境的适应,又是自身的拓展。正因为具有了规范和标准,教师方能严谨治学,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把自己生动的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生态课堂的宗旨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和发展符合教育目标的特定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生态课堂的理想是让教师和学生在把握规律和运用真理的过程中,获得无限的时空,使生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