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为事而作
2015-11-28刘思源
刘思源
【摘要】本文研究《小狗包弟》主题内涵的多重性,即弱化的时代批判、浅层的良知忏悔、深层的人性赞美,研究中不仅有对《小狗包弟》的文本深入分析,也有对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经历及作品影响的分析,目的在于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此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到此文主题内涵多重性对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小狗包弟;忏悔;人性;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是第一次将“文 革”题材的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其思想内涵充满了可以探究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者的文体选择从小说向散文转变,可以看出,文章从传达社会现实开始转向传达一种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这位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的、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世纪老人,极为明确的写作目的就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深刻反省。深入文本解读《小狗包弟》,不难发现,巴金先生的反省是出于个人角度的人性反思,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在自我解剖中被弱化和溶解,真诚的良知的背后,更能挖掘出的是创伤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心灵忏悔对人性的呼唤。区别于古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小狗包弟》这篇散文不仅是“为时”“为事”,更多的是“为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健全的高中学生,更要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多重性,给学生以立体的文章印象和价值取向。
一、弱化的现实批判
三四十年代的巴金,凭借他充满时代色彩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新时期的世纪老人笔耕不辍,却多了些自我反思和文人心灵本真的追寻,少了些对特殊时代的直观批判。文革后,“伤痕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伤痕”的本质就是巨大痛苦和磨难过后永远留在身上的无法抹去的印记,是疼痛过后的愈合。《小狗包弟》中对现实批判的弱化,显示了新时期的价值立场,同时也用委婉的方式揭开了历史的真相。文章中写的最多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文革”现实的描写寥寥数笔,十年浩劫的时光已经过去,在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只写到了满园的创伤:脚下的衰草、无缝的砖墙、高高的墙壁上多开的两扇窗、窗下倒出的垃圾、大化粪池等,表达委婉,却直达心底。十三年零五个月,人们的心里仍有余悸,从侧面来告诉我们那个特殊时代是多么不忍直视。学生在自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容易把政治立场扩大化,需要教师教学时加以强调,引导其理解此文思想内涵中弱化现实批判的深刻和精妙所在。
二、浅层的良知忏悔
《随想录》被称为“21世纪的良知”,《小狗包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巴金晚年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写下了一个文人心灵的忏悔。文中谈到两只狗,一是誓死忠诚的艺术家的狗,一是曾给作者带来无限欢乐的小狗包弟,这两只狗或是视死如归、纯洁无暇,抑或是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温暖,在没有道德准绳约束,没有意识的条件下,狗的“美好品质”竟然超越了人类,而人类却为了保全自己把狗送上了解剖台,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写道“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可见作家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愧疚感和负罪感,才想要还清心灵的欠债,才想要深深地忏悔。然而忏悔并不能定义为文章的主题,作家所忏悔的当年之事并不是不可原谅,在那样的特殊时代下,任何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都可以被理解。文中也提到了“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清晰可见,忏悔虽然发自肺腑,对当年之事的回忆虽然苦涩而又沉重,却也是被逼无奈、出于自保的艰难决定。因此,良知的忏悔也只是文章浅层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本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心灵的忏悔,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忏悔主题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宽,解读忏悔背后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解剖。
三、深层的人性赞美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悲痛和自责,然而反思更大于悲痛,理性更大于自责。从语言的质朴无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沉着冷静,从行文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出作家理性的思辨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文章提到忏悔和自责的原因是“痛别包弟”,“痛”和“别”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一矛盾也是来自于时代背景、作家处境、包弟命运三者之间关系的矛盾。作家处于“半靠边”状态:自身难保、家人难保,作者想留下包弟,因为这只可爱的小狗给人带来无限欢乐,作家也想包弟找一个好的归宿,却无能为力。包弟的命运是被送上解剖台,作家作为主人是一个没能保护包弟的“坏主人”,却也是迫于特殊时代的政治压力,足可见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泯灭,人性的“恶”的选择是无奈,“善”的光辉是奢侈;文章写到“解剖台上的包弟”和“解剖台上的我”如此相似,一个是肉体上的解剖,一个是心灵上的熬煎,很难界定哪一个更痛苦,能够确定的是“解剖台上的包弟”是人性“恶”的选择,“解剖台上的我”是人性“善”的反思;文章写到13年前的文革动荡时代的情况和写作时的情况,都是偏激大于理智,人性的扭曲、冷漠战胜了善良和美好,对“恶”的批判又何尝不是对心灵上的欠债的偿还,又何尝不是对人性“善”的赞美和呼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作家这种直面心灵的忏悔背后对人性的呼唤和赞美,引导学生向善,才能充分发挥这篇散文的影响力 ,唤起社会公正和人类善良的本性。
这篇散文具有多重性的主题内涵,有对“文革”的批判,有对包弟老友的怀念,有对当年之事的深深忏悔,满纸辛酸写满了特殊年代的特殊劫难,写满了人才之殇深处的人性之殇。它像是一篇呼号,呼唤着久久不能回归的真善美;它像是一篇呐喊,呐喊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诚忏悔;它却更像是一首赞歌,呼唤与呐喊汇聚而成的人性的赞歌 。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