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文本切入点,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2015-11-28林晓霞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切入点研讨课文

林晓霞

【摘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吃透教材、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找准”教学阅读的切入点,有利于一堂课的知识建构,达到课堂教学辐射效果,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摘要】阅读教学;切入点;关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翻阅初中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内容都相当丰富,富有情感,面对情况各异的学生以及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面面俱到。传统的依赖教学参考书,了解参考书中关于文章主题、段落层次分析,了解相关资料介绍等备课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基础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教师必须具备独立、创造性研读精神的要求。《语文标准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必须把文本、教师、学生有机结合,明确一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形成明确的授课思路,所以在深入、透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找准课堂阅读的切入点。一个到位的教学阅读的切入点,有利于一堂课的知识建构,使得本节课目标清晰,效果显著,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就是师生实践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开讲点、爆炸点。只有在文本中精准找到爆炸的位置,课堂上师生才能共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课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找到最到位的切入点,使一堂课达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双线并进的效果,这是对教师课前备课智慧与责任的考验。“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寻找每篇课文的最佳授课切入点。根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篇文章的特点,寻找课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我尝试了下面几种方法。

一、扣住标题关键字词

每篇文章的标题一般都浓缩了本篇文章的精要内容,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初中教材,为了适应初中生阅读特点,所选篇章都较为浅显易懂,很多文章的标题就可以作为我们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从“落”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落”在文中如何理解: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再深入地讨论: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慢慢把课文引向深入;《智取生辰纲》很明显可以从“智”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七个梁山义士如何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勇诸雄的“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就能达到课堂辐射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写的一首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分析这首诗,可以从题目中“破”字入手,先写风破茅屋,再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即屋破后雨来,遭受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的悲惨境况,全诗达到高潮。到此,作者的悲苦境况已经跌入最深谷,但诗人最后豁然推开,从破屋想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最后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出诗人忘我精神。抓住“破”字作为分析本首诗的切入点,我认为恰到好处。

二、捕捉文中关键语句

教师备课时,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要善于抓准文中的关键句。关键句不一定是文中的中心句,它可以是文章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或者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能够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关键语句,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养成学生阅读时搭建思维构架的习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因为写作的背景与现在孩子的生活相差甚远,现在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对于文中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难以体会。所以抓住“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作为文章阅读的切入点分析:“文章中哪里写出了紫藤萝花的不幸?哪里又能体现人的不幸?花的生命长河无止境在文章哪些段落体现出来?人的生命长河无止境又在文中哪里体现?”这几个问题,课堂上学生都能够通过文本找出的,接着带领学生理清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与领悟作者写作意图:从对紫藤萝花细腻的描写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再引向对生命的思考,生命长河虽曲折,但却永远向前,从而顺利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抓住“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这句过渡句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从“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抓住文中关键人物

初中教材中文学作品,像小说、叙事、写人散文文章较多,而且这些文章篇幅较长,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教学,做好整堂课的整体规划,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叙事散文人物繁多,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这些人物都很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贯穿一节课教学,我们必须找准能够起着穿针引线作用的关键人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曹文轩《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我们可以抓住主人公杜小康作为这篇自读课教学的切入点。杜小康年龄与学生年龄相仿,当杜小康失去原本富裕、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被迫游弋在浩荡无边的芦苇荡中时,他如何面对?学生就可以顺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去寻找杜小康的孤独,去交流体验杜小康的成长。以杜小康这个关键人物为本篇自读教学的切入点,起到课堂牵引的效果,既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课堂“成长”的体验。《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把“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我”不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小说家莫泊桑精心选择了‘我——若瑟夫,于勒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钱理群)。所以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与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对亲情的强烈呼唤。所以“我”是资本主义社会下赤裸裸金钱关系中的另类,“我”有同情心,“我”有爱心,“我”能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所以本文以纯真的“我”作为课文阅读的切入点,目的就是起到课堂先扬后抑的效果,学生通过“我”视角透视,聚焦对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变化、言行变化、内心变化的描写,掀开“我”这一层美丽的面纱,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灵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利用课后关键习题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课后“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每道题都是根据本文所要学的重难点精心设置的,既是为了师生巩固教学成果,也是为教师备课提供思路,为教学过程提供突破点。其中“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属于“研讨”范畴,研讨内容包括文章主要内容、语言形式、中心思想等方面的整体感知,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道习题内容作为文章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沈从文散文《云南的歌会》“研讨与练习”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依据这道题,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学习文章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感知比较音乐会、演唱会与云南歌会在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地不同,继而引导学生体会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的特点。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因此阅读教学时把自己家乡熟悉的端午风俗作为切入点,导向作者家乡的端午习俗,最后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家乡的咸鸭蛋,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研讨与练习”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一目了然,我们就以复述课文内容作为课文阅读的切入点。

当然,在实践课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课文朗读、文章结构线索分析、主要情节梳理、精彩的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但是,切入点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是在深入、透彻、准确地解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能够统领整堂课教学的关键点,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是师生课堂生成的关键点。所以备课时要求教师找准教学阅读切入点,不能过大,大则溢,漫无边际,课堂教学就很涣散;不能过深,离开了文本内容或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教与学就脱节了;太小、太浅又不能吊起学生课堂阅读的胃口,失去了课堂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所以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我们力求“找准”教学阅读的切入点,达到课堂教学辐射效果,有效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夏广波. 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J]. 新课程(小学),2012(8).

[2]谢梅红.选好阅读教学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17).

[3]张汉云.找准课文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14(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切入点研讨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