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2015-11-28黄海南
黄海南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活跃、课堂气氛较沉闷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心理上亲近语文,热爱语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知识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怎样让语文课堂散发她本身独具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更爱学语文呢?其实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所说的“乐之者”就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即学习源自兴趣。北宋教育家程颐进一步提出寓教于乐,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些便是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即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享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笔者依据个人学习心得及多年教学实践,试做以下阐述:
一、妙用导语
导语,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这一富有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导语。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一个好的开头是一座桥梁,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在这路上桥梁架宽了,架牢了,学生就能轻松愉悦到达成功的彼岸。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比如,《项脊轩志》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个短语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短语进入文本,寻找感觉。”这个导语既让学生耳目一新,又明白了该文的大致内容。
导无定法。好的导语,往往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其心灵之弦,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二、巧设疑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课堂反馈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的设计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是提问技巧所致。因此,问要问得准,问得活,问得巧,问到点子上。一般来说,应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含蓄处。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只要是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便会活跃起来,总想一吐为快。
例如,讲授《氓》《孔雀东南飞》等课文时,可提出这个问题:“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惠,那她们究竟因何被休弃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并结合古文化知识 “女子七弃”及有关事例,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使学生既兴趣盎然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三、组织活动
研究表明,为了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大多学生往往喜欢在课堂上极力表现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会产生自卑、消沉的不良心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合理安排好课堂活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活动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辩论、表演、歌唱、讨论、朗诵等形式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应用。
例如,学习《满江红》《一剪梅》等词时,可在音乐中与学生共同品赏词之瑰美。再如,针对成语这一专项,可以组为单位进行成语接龙、表演猜谜等活动,以此检验成语积累效果。还有“文言文背诵比赛”“文学常识竞猜”等。对于这些活动学生投入了极大热情又学到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活动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不仅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的激情。
四、幽默语言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在备课、讲课方面下了很多工夫,可学生就是不爱听,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课堂语言艺术性。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常以比喻、夸张、双关、借代或穿插笑料为手法,以深刻的哲理为实质。幽默风趣是智慧的表现,而课堂上的幽默语言,可促使学生保持兴奋,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魏书生老师就曾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课堂教学中如能对幽默语言运用得当,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
比如笔者上课提问时,学生经常七嘴八舌,单独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则默默无语了。对于这种情况,我开玩笑说:“网络出现故障,网连不上了?” 学生笑,“不再等待别人,自己来完成问题,”有的回答得还很精彩。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幽默语言能化滞涩为顺畅,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为课堂带来一缕春风,引进一股清泉,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峰回路转,别开生面。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趣相投,有助于营造一种活泼、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探究语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更好地去领略语文殿堂中渗透的艺术光辉!
参考文献
[1]丛智芳.一次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J].内蒙古教
育,2005(12).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