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场景人物细节成为学生生发感受的载体

2015-11-28曹红霞

课外语文·下 2015年9期
关键词:细节

曹红霞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前提下,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方面的感受。让学生去自己说出这些感受,其阅读必须是高质量的。

【关键词】场景人物;细节;生发感受;有效载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高阶段学生的阅读,其教材文本体裁已趋于形式多样,叙事、说明性文章,诗歌和简单的非连续性内容。文本体裁之间的区别,学生所必须达到的阅读之侧重点不一样。笔者依据相关阅读要求,思考着让场景人物细节成为学生生发感受的载体。

一、让场景人物细节生发感受,需学生去主动欣赏

叙事性作品,有比较完整的事件梗概、叙述事件的过程,也就是场景、人物和情节得以有效体现的过程。叙事性作品,场景、人物、情节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是相当深刻的,但需要去主动地阅读。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必须带着主动的心理,如果没有主动的心态,那阅读是劳而无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都以一定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主动欣赏的积极性。如教学《最好的姿势》,首先将学生带进吞噬人类生命那无情的片刻。学生看到那场灾难夺去的无数人的生命,幼小之心灵也产生无比之悲痛。在学生看到如此之不幸的片刻后,又把学生带进一个特殊的场景,那就是谭秋千老师在这片刻留给人们最后而又永远的姿势。他双手撑在课桌上,下面有四个学生;后脑血肉模糊。学生看到这情景,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学生亦便产生欣赏作品的强烈欲望,这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又平凡的老师。学生读着那地震摇晃的场景,学生读着谭老师手撑桌面、脑后血肉模糊的细节,学生读着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倍感谭老师形象的伟大,他用自己的身体保住了四个孩子的性命,这是多么的无私,又是多么的大爱。阅读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场景人物细节让学生去耳濡目染了,学生则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场景人物细节让学生去主动阅读了,学生则可从光辉的人物形象上得到更为深刻的感受。谭老师不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救孩子,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践行——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

二、让场景人物细节生发感受,需学生去合作欣赏

合作并非新话题,但合作学习出现于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就是一个比较新的教学理念。应当说,实现这样的教学比起课堂教学的机械性的灌输要麻烦得多,且不可能获取比较理想的近期效果。但合作是一种必然,需要去实践。只有去经常性实践,麻烦也就会逐步减少。叙事性作品中的场景人物细节是可以去生发学生感受的,但仅凭小学生的个人智慧,所生发出来的感受可能比较片面,甚至就不尽相符于人生之价值理念。要想让学生去获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感悟,必须依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合作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凝聚。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篇表现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之爱国情结的叙事性作品,课文叙述了肖邦身在异国他乡那强烈的爱国之情,人物比较典型,场景比较细腻。以往教学时,仅做了学生自己去探究方面的事,但学生的感悟有偏见。虽然是一篇好端端的作品,学生能够真正感受肖邦那爱国情怀的还不多见。吸取以往的教训,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理顺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所亲历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时段的“肖邦”,发出了自己比较真实的感悟,这感悟有些是客观公正的,有些则显得比较带有偏见,有学生则以肖邦没在自己的国家与侵略者展开斗争而产生责备之感。小学生还真有小学生的思想,在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后,让学生对带有分歧的感受进行争论。小学生也还真有小学生的智慧,他们的大脑越发开窍,越是那么的好使。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以后,学生便从具体的场景,尤其是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细节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学生不再有责备,更多的是理解,爱国的形式是多样的;更多的是崇敬,肖邦是无可奈何的,没有能够看到祖国的恢复,不能够再去用音符表达对祖国的眷念,只能请求将“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三、让场景人物细节生发感受,需学生去创新欣赏

创新永远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已经是人们所形成的共识。创新则应当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所必须探讨和实践的话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一千个读者就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小学生阅读叙事性的作品,需要否?回答应该是比较肯定的,虽然我们不想去完全达成这样的目标,但学生对叙事性作品之场景人物细节的创新性感悟还是极其需要的,离开了创新感悟,学生也就不能产生创造性的感受。所以,让场景人物细节生发感受需学生去创新欣赏,虽没有形成一些丰硕的果实,但是笔者经常思考和探究的话题。平时的教学,笔者以为,叙事性作品的场景人物细节有诸多学生去创新感悟的因素,小学生也完全有创新感悟的可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去做画地为牢的事,那极有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我们都时兴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诸多的导学案应运而生。综观诸多的导学案,导学还真是在导学,但不少的导学则是一种新的灌输形式,把课堂上的语言灌输嫁接到了导学上。窃以为,这样的导学必须纠正。对此,平时的导学不去把自己的感悟渗透进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学上有驰骋思维的空间;平时的课堂,也不去光想着学生的创新感悟,处处让学生去钻牛角尖。总是去利用课堂上所生成的资源形成学生的创新感悟,形成小学生的创新感悟,我们不应苛求学生去获取创新感悟的结果,只要学生张开创新思维的翅膀就行。因为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不应求近功,而应当去求远利。譬如一些叙事性作品的场景人物细节描写总会因一些比较特殊的原因而受限制,学生在创新感悟时,只要去探索,那感受肯定是真实的,也是比较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细节
不让细节打败自己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用Adobe Camera Raw还原隐藏的细节
夏日养生重细节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