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2015-11-28殷红

雪莲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语文教学优化

殷红

【摘 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诸多问题。从设计问题,发问、侯答、叫答,理答评价三个方面出发研究提问的艺术,旨在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增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优化

中图分类号:G40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因此掌握提问的教学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争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并学会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同时增进了师生交流,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和教学反馈的机会。

但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呈现出诸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比较随意,缺乏整体设计,想问就问,太过随意,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封闭性问题较多,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完全没有思考的余地。例如:“你懂了吗?”“是不是?”;开放性问题又过于开放,指向模糊;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为了赶进度,经常不等学生思考成熟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无话可说便容易紧张,一紧张就更加答不出,出现尴尬场面,气氛逐渐沉闷,再加上中学生心理日趋成熟,他们自尊心很强,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渴求得到肯定和尊重;对于课堂发言,有想法又不敢随意说,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造成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得到的评价较少,即便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评价,但却很模糊,“好。”“对。”“正确。”“非常棒。”“不对。”……几个简短而没有针对性的词语就把学生打发了,不具体明确,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指导。

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问题的艺术

依据教学内容,紧扣重难点、标题和关键词设计问题能够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明确了重点,便把握了课堂的精髓,就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掌握了重点,便掌握了关键的地方,能够推动其他问题的解决。在重点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处的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问是否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是否给不同的学生的见解留一定的空间,能否引发学生主动联系新旧知识的关系,是否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

以人教版高一(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重难点在于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而文章的线索在于透过演讲这件事,写梁启超这个人,进而表达对梁启超的敬佩和敬仰之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进而进一步重点学习梁启超的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这篇文章的处理,就可以依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抓住框架,让学生的思路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紧扣记事、写人、表达情感的重难点,紧扣标题来设计提问。首先,可以分析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个动宾短语,谓语是“记”,宾语是“演讲”,“梁任公先生”“一次”是修饰演讲的定语成分。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记事的散文。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不是就写了演讲这件事呢?通过继续分析标题的定语成分,启发学生阅读寻求“看似记事,实为写人”的答案。

二、发问、侯答、叫答的艺术

在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可以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在导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就可以提出促进迁移的导读性提问,说出关于梁启超的一些特征和事迹,让同学们来猜他是谁。发问时,一次只提一个问是确保学生能够明白的最基本要求。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抽符合问题难易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比如这个“知道·领会”层度的问题,就可以抽水平比较低的同学起来回答。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该耐心等待,进而追问标题中为什么要以“任公先生”相称?如果发现学生的回答与预想答案有距离,就可以提供相关的补充知识,提示被学生忽视的课文注释来启发学生了解到作者流露出的敬仰之情的答案。

在梳理出“记事——写人——表达情感”的线索后,就该具体分析课文了。记的演讲这件事,那怎么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的呢?提问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通过提问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它包括导学、导思、导做三个方面。即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在划分段落时,不应该给出内容让学生找段落,也不是给出段落让学生归纳概括内容,而应该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裕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时,就应该提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以追问学生“这篇文章就直接写演讲了吗”,学生就会去找,并没有一开始就写演讲,而是先交代背景。再次提问“写完演讲就完了吗?”,学生就会去看,写完演讲还写了什么。这样就做到了导学、导思、导做。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

这篇散文重点落在写梁启超这个人,那么如何概括梁启超的精神品质,这时就可以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概括,然后予以评价。可以评价回答的内容、思路、语言,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归纳总结,适时还可以让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场景。

三、理答评价的艺术

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就应该有所差异。首先要分析学生回答的正确程度,分析学生回答的思路和误答的原因。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采取相应的行动,为正确理解提问的内容做提示,为理解和深入思考做提示,还可以提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并且对学生的回答做修正。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用信任、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学生,并仔细听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从教师的语气中得到信心。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先予以肯定,概括学生答案中的要点,将答案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强化,再重复强调这个答案以加深本人和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于回答不完整或者部分正确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首先肯定对的部分,然后由错究因,寻找正确的思维方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者换个角度再追问。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弄清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提问结束以后,还应该予以评价和总结。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钱梦龙老师说过:“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还应避免模糊的、公式化的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内容、思路、语言、语态进行评价总结。

总之,提问分成“设计问题”、“实施提问”和“理答评价”三个阶段。设计问题时,要与已知的知识衔接,紧扣教学目标。实施提问时,要注重把握发问时机,选准回答对象,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保证每个学生尽量有均等的回答。理答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做出判断和分析,予以提示和追问,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确认归纳、评价。

四、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语文教师使用较多的几种教学方法之一,也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回答问题是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的了解,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差异性,从而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所以,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往往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教师是学生发言的评判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过程。学生就像是一只需要哺育的幼雏,探究分析问题能力的养成也需要老师的引导。想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应当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需要在自身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上多花心思,深读课文,细读课文,类读课文,不断反复地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勤思考、勤查阅并敢于形成和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可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老师之间互相探讨,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还应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有利于增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24-29.

[2]张卓君.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D].苏州大学,2009.

[3]汪新华.关于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刘晶.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语文教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