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行学长制+导师制提高90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

2015-11-28唐委校王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24期
关键词:学长制学长导师制

◆唐委校 王康

推行学长制+导师制提高90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

◆唐委校 王康

经调研发现,90后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仅受高校环境资源影响,还与创新意识建立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及其有效性紧密相关。通过在本科阶段推行“学长制+导师制”,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创新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学长制;导师制;90后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10.3969/j.issn.1671-489X.2015.24.156

1 前言

目前90后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在校生主体。但调研分析发现,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成绩在用人单位被看重程度居前三位的依次为47.8%、42.5%和41.6%[1]。用人企业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实践能力偏差。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但团队合作能力较差,过于自我;竞争意识强,但功利倾向化明显;思维开阔,但创新毅力缺乏,情绪控制欠佳[2]。此现象与我国高校多年来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改革与探索的投入和预期相差甚远,说明目前国内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体系仍存在漏洞。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能单纯从“能力”去思考,应深入挖掘阻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及综合素质水平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已实施的“导师制”“学着干,自己干,领着干”阶梯式创新能力训练方式[3]、基于“大实践”的培养机制[4]、科研立项和实习经费投入增加等举措的基础上,针对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2 以学生为主体、“学长制+导师制”为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观察近几年大学生科创比赛及作品,真正达到“创新”水平的作品很少,这是因为90后大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擅长考试,但在创新方面缺乏实践。他们的创新能力差别不大,主要差别首先是创新意识。国内部分高校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由专业导师负责新生引导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尝试,发现“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新生提供帮助,但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导师制”无形中会“错位”将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仍习惯于服从配合教师。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很难保证随时与学生联系;年龄差距使师生之间存在代沟,实际上学生与导师联系频率普遍较低。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控专业为例,实施“导师制”近两年来,仅不到10人与导师有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大一新生没有任何过渡,便从高中封闭式管理跨越到大学思想行动充分自由式管理,往往被各类课外活动吸引并参与其中,但缺乏规划性,浪费时间精力。究其原因,“导师制”由于时间安排等因素无法及时为新生提供合适引导,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

图1 新型“学长制+导师制”师生关系优化模式

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学长中选出“班级助理”(以下简称“班助”),作为新生与学院之间的联络人,对新生提供帮助。在“班助制”基础上,建立“学长制”,与“导师制”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学长制+导师制”引导制度。“学长制+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优化模式如图1所示。以机械学院过控专业为例,在多门实验课、四个设计、三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学长可以传授给新生更实用的经验,帮助新生快速顺利地完成各阶段、各课程的学习。尤其在设计阶段,学长的引导帮助更为直接有效。同时,专业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设计过程中实际锻炼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由于年龄相近,学长与学弟交流沟通更为方便。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与学长保持不同程度的联系,充分保证了该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学院的各类活动都以“学长制+导师制”为运行基础,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师生之间联系方式和渠道,通过学长引导,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动手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3 优化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模块,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购、“外卖”等行业快速发展,快速便捷的“上门”服务,使很多90后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宅”,交往圈不断缩小,大大降低了学生与老师、同学沟通的频率及户外运动积极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发散,也成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激发90后大学生自主积极性,让“宅”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除需不断完善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建设,还应不断优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积极拉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科研结合,帮助大学生摆脱课本和应试中的自我臆想,在企业项目实际生产中进行创造;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企业对高校活动的渗入程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场所与机会,引导大学生“走出去”,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保驾护航;企业协同高校举办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而高校则负责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不断促进高校优秀毕业生走进企业,提高企业员工整体学历与素质水平,实现互惠共赢。

4 加大企业科创活动参与度,确保奖励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

图2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流程

图3 大学生创新比赛流程与奖励机制

目前国内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涵盖了电子类、机械类、化工类、设计类等各方面,奖励设置也非常诱人,极大鼓舞了大学生参加比赛的热情与积极性。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评比流程和形式较为简单,如图2所示,各类比赛通常以“证书+奖金+保研”收尾,易对大学生造成“参赛的最终目的是获奖”的误导,使其急功近利,滥竽充数,甚至导致如资助奖金被队员均分、同一项目反复参赛等现象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将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提高的道路上越推越远。且比赛评委往往由高校教师组成,对参赛作品的点评大多基于理论基础,缺乏实践性的检验。

通过“学长制+导师制”与“加大企业参与度”结合,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及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为目的,改进优化科创类比赛流程与奖励机制(图3),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节点,让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整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实践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实行“学长制+导师制”指导比赛选题,优化参赛项目选择 倡导大学生同一时间段参加各类比赛活动不超过三个,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推行“学长制+导师制”,为大学生提供正确引导。学长与导师深入了解其参赛项目创新点设计及实施计划等,避免滥竽充数,重点关注该项目是否已在其他比赛中出现过,同一项目允许优化改进,但需要评委决定是否有资格进入复赛,且同一作品参加同类比赛不得超过两次。

加大企业对创新实践类比赛的参与度,加强创新实践活动过程管理 增加企业在创新实践类比赛中的参与度,复赛准备阶段由企业(或高校)派一名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大学生参赛项目准备进程,使比赛过程透明公开、管理有序,杜绝投机取巧。加大评委中企业人员的比例,参赛作品的评价更重视其“市场开发价值”,更强调参赛作品的实用价值、自我定位以及创新水平。通过“以市场检验为标准”对参赛作品的评价导向,加强并优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使大学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显著提高创新实践意识与能力。

合理设计各类比赛奖励机制 优化过去单一的“奖金+证书+保研”等奖励机制,可适当降低奖金金额,为获奖团队提供企业实习和毕业后优先面试与优先录取的待遇,通过“参赛→获奖→参与企业实习→优先录取”的奖励模式与导向,将大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结合在一起,将比赛作为企业选贤任能的试金石,不仅可以极大促进大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也有了质的飞跃与进步。

4 总结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突出特点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现状,顺应90后大学生思维发展模式,在“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学长制+导师制”,通过学长和导师共同引导,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师生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大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以“优先培养科技创新意识”为主导,加强创新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优化科创比赛流程和评价标准,对参赛作品的评价更强调其实用价值、自我定位以及创新水平,为获奖团队提供企业实习和毕业后优先面试与优先录取的奖励模式,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强化创新意识,进而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1]朱生玉.大学生就业力调查:基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81-85.

[2]黄金.“90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2):150-151.

[3]辛绍杰,黄金.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1(7):22-23.

[4]唐委校,郭冰,宋清华,等.基于“大实践”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11(2):11-13,27.

G642.44

B

1671-489X(2015)24-0156-03

*项目来源:2014年山东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作者:唐委校,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康,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250061)。

猜你喜欢

学长制学长导师制
白鹭起舞
“学长制”拓宽学生成长空间
大学新生管理中实行学长制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学长制的思考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基于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学生自治模型探究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