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研究*

2015-11-28王若宾杜春涛张白波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交教学模式课堂

王若宾,杜春涛,张白波

(1.北方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014034;2. 北方工业大学 教务处,北京 014034)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研究*

王若宾1,杜春涛1,张白波2

(1.北方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014034;2. 北方工业大学 教务处,北京 014034)

智能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但不当使用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该文提出一种创新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连接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不仅解决了手机课堂使用不当的问题,还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实践的数据分析表明,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勤率、电子学习资源使用频率以及学习成绩,在教师引导、模式新颖性、工具开放性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获得较高的学生评价,同时学生普遍认为该模式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就感较高。该研究为以移动社交网络为工具进行O2O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移动社交网络;O2O;教学模式

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泛在性、即时性成为手机应用的优势。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手机入侵课堂的现象比较严重。上课时聚精会神听课的少了,埋头玩手机的多了,相当一部分在刷微博、发朋友圈,而这种情况还呈现不断蔓延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因为手机而导致的师生冲突[1]。

首先,移动社交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尽管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问题主要是技术使用不当而非技术本身,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简单地一禁了之的做法不仅粗暴,也难真正起到作用;其次,在各类手机应用中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用户粘性高而一直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高校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比例已经相当高,而且很多高校可以做到Wifi覆盖全校园,因此,移动社交网络进课堂已经具备了用户和技术基础;再次,线上到线下的互联网发展模式(Online to Offline,O2O )在电子商务及服务体验领域方兴未艾,设计创新的基于O2O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教学和学习的发展趋势亦正当其时。因此,我们认为,深入研究移动社交网络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基于O2O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社交网络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截止到2015年6月,社交网络的用户达6.06亿,占网民总数的90.8%,其中手机用户高达5.40亿。微博(Microblog)以其轻应用的特点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简单、快速、无所不在交流的社交需求,是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典型代表。报告[3]显示,手机端微博用户占总用户的比例为79.4%,表明通过手机使用社交网络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本节将从移动社交网络特征、使用行为以及O2O模式教学适用性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移动社交网络工具特征及教学特征分析

郁晓华、祝智庭[4]认为微博具有沟通便捷、支撑“表达欲”的特点,并提出了微博用于教育教学的三种模式,分别是聚集模式、关联模式和发散模式,并对相关模式的教育应用情境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对于具体的设计及实践则没有涉及。卢和琰[5]对微博的工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即时、偶然发现、记录与分享以及“围观”是微博区别于传统博客的核心特征,从而将微博定位为远程教育中的电子笔记记录及分享工具,是对微博在远程教育中工具性应用的定位,但是未给出具体的系统构建方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也没有给出详细设计。缪蓉、范璐君[6]通过对微博内容的量化分析发现完全沿用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微博直接用于教学是不适宜的,但是微博应用过程中的确发生了学习,其学习特征包括要达到思维的高层级必须具有启动过程,高层级思维具有聚集现象。基于此,我们认为微博的学习特征应当与工具特征进行有效结合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另外,如何实现启动过程以达到思维的高层级的学习是教学设计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王若宾、杜春涛[7]在以微博为创新型教学工具的持续使用行为研究中对学生感知工具质量的维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丰富、教师参与、交互扩展、信息与课程内容匹配以及感知便捷功能是构成感知工具质量的5个有效维度,这也体现为移动社交网络在教育应用中的使用特征,对于后续将移动社交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引入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社交网络工具可以成为课堂交互的载体,以它为课堂过程的记录器,并以此扩展为在线讨论。教师在讨论中,特别是讨论的初始阶段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当一个话题聚集越来越多的讨论时,高层级思维的学习过程就可能发生,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设计教师引导成为关键。

(二)移动社交网络教学使用行为分析

除了针对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的工具及教学特征的研究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教学使用行为的。

国际上对社交网络及移动社交网络工具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开展得相对早一些,Ebner Martin等[8]通过跟踪澳大利亚某大学课程中学生使用Twitter的行为对微博客用于面向过程学习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微博是一种全新的通信形式,可用于课堂以外的非正式学习,通过Twitter搭建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面向过程的学习。Junco Reynol等[9]通过实证方法发现教师参与、将Twitter与教学理论相整合以及要求学生使用是促进学习效果的3个因素。Imlawi Jehad等[10]对师生使用Facebook进行课程学习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程度对学生参与、学习动机以及满意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教师调整其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以及学习表现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研究方面,赵玲、张静[11]对微博用户的从众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做了分析,但没有具体到教学设计。王若宾、杜春涛[12]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和持续使用意向之间的关系,为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持续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工具提供了应用建议。蔡晓平、龚映红[13]对教育行业社交网站的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角色、不同权威度的传播者会对传播内容的流动方式和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汪学均等[14]在媒体变迁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中关注到社交媒体的引入导致了传统教育的F2F(Face to Face)教学向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的转变。

以上研究或者从行为分析或者从传播分析的角度关注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行为,但其中专门针对社交网络移动特性的研究仍然较少。此外,相关研究对教学模式设计的深入稍显不足。但这些研究仍然为合理设计教学模式提供了部分研究参考,特别是其中不乏基于实证的依据。较多研究仍然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学习定位为非正式学习,我们认为除了非正式学习,只要设计合理、应用恰当,移动社交网络也可以作为正式学习,包括课堂学习的平台。

实践教学方面,郝兆杰[15]把微博引入C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形成基于支架的局部探究教学模式,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赵秋锦、王帆[16]对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的整体参与积极性高,但也存在部分边缘学生。以上研究均是在微博平台上形成封闭的班级或课程社群,成为相对封闭的社群,但开放性是移动社交网络工具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发挥这一特点值得后续研究关注。以微博为例,它的开放性可以为学习话题的讨论带来更广阔的参与度,如在线校友或行业专家,如果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开放平台上的资源则学生可能获得完全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体验。

(三)O2O模式教学应用适用性分析

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由Alex Rampell于2011年8月提出[17],是一种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18],本意是指电子商务中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O2O的提出最初的确是基于商业模式的考虑,但我们认为,广义而言,O2O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将线上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它不仅适用于电子商务,任何领域,只要有交互和价值扩展的需要,借助移动互联技术,O2O的活动就会发生。从这一角度讲,O2O模式应用于教育教学有其适用性。

O2O教育应用的研究刚刚起步,相关文献还不多见。王佑镁[19]分析了整合O2O与MOOCs的泛在阅读新趋势。郭春才、金义富[20]通过对O2O模式的分析,结合教育空间站的构建设想,提出了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O2O应用模式。宋述强、高瑄、钟晓流[21]借鉴翻转课堂的思路构建了基于O2O环境的翻转学术会议模型。胡小勇、李丽娟、郑晓丹[22]在关于在线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中虽未专门针对O2O模式学习,但是也提出了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交流以注重学习的社会性的观点。

综合以上文献分析发现,O2O教育应用的相关文献数量仍然很少,研究方向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针对某个方向的研究集群。就模式应用而言,翻转课堂是O2O模式的一种典型教育应用,其他还包括将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与面授课程相结合、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应用等等,均可看作是O2O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总体来看,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而课程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课堂组成的,但针对以课堂为单位的微观层面教学设计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从微观入手,以课堂为单位设计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课堂交互连接课内外的互动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是具有实际意义和发展空间的。

二、O2O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

(一)模式设计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移动社交网络轻、快、开放性的优势,基于课程属性,结合使用行为分析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形成课堂交互讨论、课下跟踪学习的O2O教学模式。不同于既有研究着眼于课程设计的思路,本研究把重点放在以课堂为单位的分节设计上。具体理由如下:

1.在课堂引入移动社交网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手机入侵课堂的问题,既然智能手机已经普及,Wifi也已全面覆盖,完全禁止难以真正奏效,那么不如顺势而为,将课堂教学的部分内容迁移到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完成部分内容,把“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变为我们一起玩,既解决了手机入侵问题,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如上目的,交互设计是关键。

2.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课程实现了部分或全部信息化支持,如本研究所依托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就已经实现了e-Learning系统全过程支持。但传统e-Learning支持的电子学习模式主要针对线上学习,如机房实践等,课堂讲授则几乎没有涉入,这就使得系统应用与学习过程部分脱节。引入移动社交网络可以连接从课上到课下的交互,既可以实现泛在学习,又能够提高e-Learning系统的使用效率。

3.即时交互在大学教育中往往有所欠缺,传统教学中多是教授课堂讲课,下课走人,虽然多数课程有课后答疑的环节,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如答疑时间与课程冲突,学生与教师有疏离感等等,导致课外答疑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果能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增加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有切实帮助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将移动社交网络与既有的e-Learning系统相融合并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衔接的O2O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O2O教学模式模型图

教学模式左侧是系统构成,其中e-Learning系统与课堂教学在未引入移动社交网络前二者的交互是有时间差的,即只能在课下或者上机实践时发生,引入移动社交网络后,它不仅分别连接了e-Learning系统和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引导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e-Learning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中间是课堂实施,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实现了微博签到和微博记录树,而教师根据课堂讲授可把部分课堂内容形成课堂讨论迁移至移动社交网络,这就是以移动社交网络为载体的课堂实施。右侧是课外实施,借助移动社交网络把线下的课外答疑和微博互动相结合,对于需要面授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博预约进行线下答疑,对于可在线上完成的问题则能够直接获得指导,并且借助移动社交网络的开放性获得校友以及行业专家的帮助,由此可以产生完全不同于传统答疑的课外学习体验。整个教学模式中,移动社交网络起到连接枢纽作用,而课堂的交互设计是关键。

(二)教学实施

开学之初,教师在e-Learning系统中部署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作业提交、课程考核等环节使用e-Learning系统,但课堂讲授过程中基本无法用到e-Learning系统。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工具,教师可以即时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下使用e-Learning系统中的学习资源。此外,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环节加以设计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完成部分课堂讨论。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了微博签到,由教师发布一条当堂签到的微博,所有学生在课堂完成跟帖签到,签到规则由教师当堂公布,并且可在讲授过程中以微博签到中的记录请部分同学回答问题,这样既避免了虚假签到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一应用的直接效果是出勤率显著提升。完成微博签到后形成了一个记录树,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开展微型讨论,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反馈学生可进行微博跟帖,这样就形成了以微博为载体的课堂互动,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手机使用失当的问题。而这种新颖的互动形式除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对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亦很有帮助。由于微博是轻应用,适合做简单的图标或简短的文字,我们采用以表情符号表示对知识点理解程度的方式,课下教师通过阅读微博跟帖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简单、快捷,同时也非常有趣。对于尚存的疑问可简单描述,在微博上以@的方式向老师或同学提问,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于是在微博上就形成了协作讨论的环境。教师的微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会有大量的往届学生好友,微博推荐也可连接更多校友,他们可被吸引加入到某个话题的讨论。此外,亦可以通过@某些行业专家或从其微博中获取更多资源,这样原本封闭的课堂就扩展为更大范围的学习环境,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封闭式e-Learning学习所无法做到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14级统计专业2个班共67人,实验课程为《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时间为2015年春季学期,共持续16周。检验教学效果的对照组选择该校2013级统计专业2个班级共计66人,教学时间为2014年春季学期,持续时间也是16周。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分为模式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3个阶段。其中,微博记录了课堂签到、课堂讨论以及课下答疑的行为数据。e-Learning系统则记录了学生的课程访问统计,主要采集学生上机课以及课外学习的行为数据,期末考试采用机考,由系统自动判分,以上3项是客观评价数据。此外,还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学生对教学模式的主观评价,调查的评价维度包括模式新颖性、工具开放性、教师引导、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参与积极性以及师生距离,采用Likert-7量表,各测量项采用文字表述,回答选项为1到7,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4表示中立,7表示完全同意,数字依次递增表示态度从负面到正面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教学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完成教学设计。定量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方法。出勤率、考试成绩以及e-Learning系统登录次数为客观数据。通过对教学组和控制组的数据对比来检验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另外一部分是主观数据,通过学生回答问卷获取,目的是测量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主观评价。每个维度下有若干测量指标,需要检验各个维度是否具备合理的信度和效度,信效度合理的前提下取各维度测量指标的均值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四)研究实施

在实施O2O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均需要注册微博账号,但学生无需加入特定的群并且可以使用彰显个性的网名而不是实名,这些措施有助于发挥移动社交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并释放学生的个性。每节课的O2O交互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嵌入到课堂中,即教师根据讲课的具体情况来实施即时的课堂微讨论,每个微讨论都针对某个知识点。而每节课进行的微博签到不仅能够快捷完成签到,形成的微博记录树还是课堂微讨论的支撑。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即时交互,课堂中的讨论以表情符号以及简单文字为主,它是课堂师生面对面交互的补充。这种O2O的交互除了课堂应用外还延续到课外学习,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答疑的课外师生交互体验。在期末前一周完成问卷调查获取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态度评价,社交网络记录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这些数据为后续的行为分析提供了依据。期末考试后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两者结合完成该模式教学效果检验的实证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

实验组的出勤统计由微博签到获得,对照组采用课堂点名。上机作业及课程实训均在e-Learning系统中提交,此外,课程资源和课程考试也在系统中完成。期末考试两组学生均采用机考,使用同一考试系统和相同的题库,测验成绩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

通常,课堂点名能够提高出勤率,被当作促进学风的一种手段,但它终归是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提升听课效果,因此,对于那些认为课程索然无味的学生,他们宁可旷课。此外,对于容量较大的班级,课堂点名也会过多占用课堂讲授时间。采用微博签到的方式将点名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既减少了无谓的课堂时间占用,又能够和课堂内容相结合,因此,签到不再仅仅是强制到课的手段,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数据显示采用该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出勤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成绩方面,实验组的基础成绩和提高成绩比对照组均有大幅提升,其中基础成绩的提升幅度为10.5分,提高成绩的提升幅度为6.83分。基础成绩的提升幅度要大于提高成绩,这可能与基础测验中内容识记、理解的比例较多有关,而提高测验中考核应用能力的题目比例较高,但不论哪个部分的成绩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关,数据显示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e-Learning系统登录次数是学生使用e-Learning系统资源频繁程度的客观指标,使用越频繁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程度越高。登录次数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来看,对照组只是在上机实验、提交作业时访问该系统,而实验组由于教师通过社交网络实现了O2O的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的学习资源使用指导,促进了学生使用e-Learning系统资源的积极性,使得登录次数显著增加,数据也支持了我们的推测。

(二)教学模式的学生评价

编制问卷前对部分学生做了访谈,在访谈基础上结合既有文献的测量指标形成初步问卷,预测试后修改问卷形成最终版本。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发布,于期末前最后一次课完成。本次问卷回收有效记录65条,回收率为97%。各维度所包含测量项数、信效度和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测量维度的数据

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要求(Cronbach’s α>0.7, C.R.>0.6, AVE>0.5[23]),在此前提下,对各个维度下的测量项取均值。均值越高,表示学生对该维度的评价越高。所有测量维度均值都在4以上,表明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各个维度的评价均持正面态度。其中教师引导获得的学生评价是最高的,表明教师引导在其中得到充分认可;而最低的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原因是学生互动主要由学生之间主动实施,不同于师生互动中教师引导讨论,缺乏话题引导可能导致了学生之间互动程度偏低。

模式新颖性的均值位列第2,工具开放性位列第3,表明学生认为社交网络引入课堂教学是新颖的,这种新颖性不仅是工具本身新颖性的体现,更是它用于课堂教学新颖性的体现,如在第一次微博签到中就有学生留言“威武!”“酷毙了!”“有趣,支持!”等等。微博不同于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封闭的网络社群,开放性是其自媒体特征的体现。在模式设计中正是利用了微博这一特点形成了开放课堂。除了课堂内容,教师还会推荐与课程相关的微博网络资源,如MOOCs等,此外,校友帮助也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课堂学习的体验。数据显示,微博在该模式中的这两个学习特征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

学习成就感的评价均值为5.43,在8个指标居中偏上。事实上,学生对学习成就感的评价是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反馈之一,它的正面评价是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可。因此,该指标均值在整体评价指标中处于较高的位置,一定程度反映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

此外,师生交互、师生距离、参与积极性的均值也在5以上,表明对这几个指标学生持正面态度。而客观数据也显示e-Learning系统的登录次数有所提高,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课外线上答疑的交互对于促进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师生距离与师生交互有一定的关联,学生对教师没有距离感有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积极性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有一定的关联,参与积极性高会促进学生加入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而高互动的讨论式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加以验证,以得到准确的关联关系。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结合一个学期教学实践的感受,我们总结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引入微博互动的教学设计,变禁止为疏导,通过一起玩的方式有效抑制了手机入侵课堂的弊端,其新颖性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移动社交网络进课堂,不仅把它的应用范围从非正式学习扩展到正式学习,还把线下的课堂学习与线上的电子互动有效结合,是O2O模式结合移动社交网络在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

(2)通过微博签到形成的课堂记录树不仅极大减少了无故旷课的情况,还能够在课堂就某一知识点形成轻讨论。所谓轻讨论是指就某个知识点当教师讲解完后由学生通过简单文字或表情符号进行评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在课堂展开讨论还是课下予以专门辅导,微博中的学生评论可供教师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把O2O的学习活动具体到知识点。

(3)以社交网络工具为连接枢纽的O2O教学模式极大扩展了课下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发挥移动社交网络泛在学习的优势,对于有e-Learning系统辅助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微博发布e-Learning系统中教学资源的使用并根据课程进程加以推荐和指导,提升了课外e-Learning系统的使用效果,对于没有e-Learning支持的课程,这种模式也能够起到提升师生课下互动的作用。

(4)发挥移动社交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以微博为例,不设立封闭的课程社群或圈子,完全开放,如果任课教师有较长的微博使用历史,会聚集大量的往届学生或者校友,对于某些知识点的讨论,他们往往乐于加入,这种模式给在校学生以不同于封闭课堂的全新体验。对于刚刚开始使用微博的教师,除了逐步积累网上关联外,还可借助微博上各种行业专家提供的资源,如本次教学实践就向学生推荐了不同类型的MOOCs,扩展了课程资源。

尽管具有以上优势,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首先,微博签到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就微博本身开始讨论而偏离课堂讨论;其次,新颖的形式固然可以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新颖性衰减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最后,由于学习过程大量依靠互联网操作,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效应可能会扩大他们学习效果的差距。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以移动社交网络进行课堂签到或讨论时教师需要进行适当引导,使得讨论聚焦于课堂知识本身而不是偏离,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话题引导,如集中于某个知识点的讨论,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政策,限于课堂时间,不宜在课堂开展太大规模的讨论,但可以把讨论延伸到课下,切实发挥O2O模式的优势。

(2)微博签到是一种新颖的签到形式,但如果仅仅是签到,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热情就会衰减。因此除了形式新颖外,还要做到内容新颖,这样才能不断吸引学生参与O2O活动,其中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师有必要结合知识点做深入设计,如本次教学实践中除了使用微博签到,还增加了知识点表情评价,“话题王”跟踪等悦趣化设计,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交互感受。

(3)不同学生群体数字鸿沟效应的影响应当引起教师重视,即使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普及,数字鸿沟效应仍然存在,甚至随着课程的进展会有所扩大,教师应当加大对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不感兴趣以及技能水平较低学生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跟上学习进度。

六、结束语

O2O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线上和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模式;社交网络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而移动性则赋予这种新型人际交互以泛在性的特征。基于移动社交网络设计O2O的教学模式,不是新模式和新技术的简单引入,而是要以教育规律为指导,教学特性为依据,进行根本性的设计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发挥两者的优势,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该模式的应用对教师而言是教学设计和教法实践的有益尝试,对学生而言则是新的学习模式的体验,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Techweb.带iPhone6上课被发现,老师让学生自己砸碎[EB/OL].http://www.techweb.com.cn/internet/2015-05-31/2158884.shtml,2015-06-15.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015-07-22.

[4]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0,20(12): 97-101.

[5]卢和琰.微博客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 78-80.

[6]缪蓉,范璐君.微博的学习特征研究——基于认知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 2013,(5): 8-14.

[7][12]Wang R-B, Du C-T. Mobile Social Network Sites as innovative pedagogical tools: factors and mechanism affecting students’continuance intention on use[J]. 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2014, 1(4): 353-370.

[8]Ebner Martin, Lienhardt Conrad, Rohs Matthiaset al.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 - 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orient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92-100.

[9]Junco Reynol, Elavsky C. Michael, Heiberger Greg. Putting twitter to the test: Assessing outcomes for student collaboration, engagement and suc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2):273-287.

[10]Imlawi Jehad, Gregg Dawn, Karimi Jahangir. Student engagement in course-based social networks: The impact of instructor credibility and use of communi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5, (88): 84-96.

[11]赵玲,张静.微博用户的从众行为特性与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9): 60-64.

[13]蔡晓平,龚映红.基于SNS的教育传播模式之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2,(5): 49-53.

[14]汪学均,熊才平等.媒介变迁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3): 49-55.

[15]郝兆杰.微博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1): 101-105.

[16]赵秋锦,王帆.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实证分析——以新浪“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14,(11):37-45.

[17]红黑联盟, O2O概念的提出者[EB/OL].http://book.2cto.com/201302/16151.html, 2015-08-17.

[18]陈端.移动互联时代:O2O入口布局[J].北大商业评论,2014,(6):102-109.

[19]王佑镁.跨媒体阅读: 整合O2O与MOOCs 的泛在阅读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22-28.

[20]郭春才,金义富.基于未来教育空间站的O2O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6): 24-30.

[21]宋述强,高瑄,钟晓流.从翻转课堂到翻转会议——O2O环境中学术会议的组织模型及技术支撑体系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4): 38-44.

[22]胡小勇,李丽娟等.在线环境下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 44-50.

[23]Sun Hesh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erd behavior in the adoption and continued use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2013, 37(4):1013-1041.

王若宾:博士,研究方向为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以及电子学习交互设计(robin945@163.com)。

杜春涛:博士,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教师职业发展。

张白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化教学管理。

2015年8月12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Research on Pedagogy with Online to Offline Mode Based on Mobile Social Network Sites

Wang Ruobin1, Du Chuntao1, Zhang Baib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014034; 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014034)

Smart phones have changed the way which people use Internet dramatically, however, students’ misuse of smart phones in class spoile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nnovative pedagogy with Online to Offline mode based on mobile social network site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which links learning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through social network. It expend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earning as well as avoids misuse of smart phones in class. The data analysis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revealed that students’ attendance rate, e-Learning material use rate and learning scores were improved under the pedagogy. Teacher’s guidance,pedagogical novelty, social network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were well acknowledged by students.Most of students admitted that their study enthusiasm and achievement were increased. The research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pedagogy design on mobile social network and O2O mode.

Mobile Social Network; O2O; Pedagogy

G434

A

1006—9860(2015)12—0113—07

* 本文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项目“基于项目反映理论的数据库课程实验教学自适应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421)、北方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分层教学中学生接受移动学习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2014-2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交教学模式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甜蜜的烘焙课堂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美在课堂花开
社交距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