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化元素教学研究
——以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为例

2015-11-28浙江外国语学院310023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钢琴创作音乐

陈 晶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23)

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化元素教学研究
——以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为例

陈 晶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23)

从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角度,从钢琴传入中国、扎根中国至今,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钢琴作品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洗礼与积淀,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非常蓬勃、繁荣的发展。虽然在战略高度上,中国钢琴作品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世界钢琴界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基层钢琴教育领域并没有遍地开花。本文将通过探究中国钢琴作品从最初的萌芽期,经过摸索期、繁荣和发展期,寻找钢琴作品的音色与韵味。此外,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挖掘中国钢琴曲并未像西方钢琴曲那样易于流通、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原因,最终寻求解决方法。

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教学研究;高校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高校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化元素教学研究——以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为例》,课题批准号:2015SCG408)

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西方钢琴艺术从18世纪初现代钢琴问世之前的古键盘时期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洗礼与积淀后,已经形成了严谨、丰富、辉煌的教学与演奏文献宝库。

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古组曲、海顿的旋律和节奏广泛地取材于奥地利民间歌曲与舞曲1、肖邦的《波罗奈兹舞曲》、《玛祖卡》等具有波兰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李斯特具有匈牙利民间曲调素材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19、20世纪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都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

西方钢琴艺术的文化瑰宝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作曲家们在创作这些音乐作品时,首先立足于本民族,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创作元素,最终将这些伟大的音乐作品流传到全世界。就像匈牙利著名教育学家柯达伊所说的:“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本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文化中。”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乐,进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直到20世纪初,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钢琴的教育活动才真正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经过一个世纪的摸索与发展,钢琴在中国已经入乡随俗、生根发芽了。中国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风味的民族化、本土化的钢琴作品,它们的创作历程与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的钢琴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基本沿用着西方传统的学习脉络,即练习曲、复调、大型奏鸣曲和乐曲等模式,虽然有许多涉猎中国钢琴作品,但是并未形成规范、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中的认识和地位,并且让钢琴教育界人士重视编订、研究中国钢琴教材。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模仿、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与经验,直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曲折。大致可以把中国的钢琴作品创作分为三个重要的时期:

模仿期: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是赵元任1915年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和平进行曲》,此后又创作了《偶成》《小朋友进行曲》,这些作品都是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结合欧洲的功能和声的配置进行创作。直到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发起的“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征集活动,才涌现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和《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等,这些钢琴作品处处都充满着对西方音乐的模仿与借鉴,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全曲分为三段,第一和第三段,左右两手分别代表一支笛子的吹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运用巴赫二部创意曲的对位创作手法写作而成。

抗战胜利后,另外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分别是瞿维的《花鼓》、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三首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这些作品都各有千秋、特色鲜明。瞿维的《花鼓》是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的,借鉴了西方钢琴作曲理论的创作手法,为后来的原创性钢琴作品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运用民歌的素材创作的现代无调性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中国民族风味钢琴曲创作的创新与尝试;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三首序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他跟德、法杰出的作曲家B·弗兰克尔、T.Aubin、A.Gallon等学习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中国民族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创作技法与元素创作而成的。

摸索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琴艺术与钢琴音乐创作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不但有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作品,如储望华的《解放区的天》、刘福安的《采茶扑蝶》、林尔耀的《社员都是向阳花》等,还创作了大量的运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作品,如石夫的《塔吉克鼓舞》、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云南风俗记事)、郭志鸿的《新疆舞曲》等。

成熟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音乐视野的开阔、创作理念的成熟、理论体系的丰富,使得此阶段的钢琴作品创作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这个时期,中国的作曲家们都谙熟和积累了扎实的西方作曲技法,同时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与理论,如作曲家桑桐教授在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的同时,还着力追求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研究民族和声,并发表了《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1980年)、《多调性写作手法简介》(1982年)等多篇民族音乐创作的技法研究论著;作曲家赵晓生教授在掌握西方音乐精密深奥的音乐组织结构和作曲理论技法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音乐神韵的作曲技法——太极作曲技法;汪立三、罗忠镕、陈铭志等中国著名的作曲大师都在西方成熟的作曲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作曲理论系统。

模仿期——摸索期——成熟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通过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精髓的基础之上,发掘、创造、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与韵味的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必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本土作曲家们的努力,将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推向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元素

(一)来自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曲调

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大部分属于改编曲,由于文革时期,一切西化的文化形式都不允许存在,钢琴音乐同样如此,钢琴以及钢琴改编曲(即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作品原有曲调基础之上,结合钢琴的演奏技法与作曲技法等,将它们改编成钢琴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幸存下来,钢琴改编曲成为当时以及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的作品种类。例如:

?

(二)不同地域创作的钢琴作品

?

(三)虚实相生的民族性

与西方钢琴曲不同,由于中国钢琴曲很大程度上模仿着中国民族乐器的气韵,而中国民族乐器向来讲究虚实相生,因此,在钢琴上,同样需要表现出民族乐器所特有的魅力。如古琴中的按音和走音所形成的“实”和“虚”的音响效果,在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某些模仿古琴音色的段落以及《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随处可见虚实相生。

(四)节奏的民族性

锣鼓是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吹打乐,不同的锣鼓具有丰富多样的节奏,瞿维的《花鼓》、陈培勋的《双飞蝴蝶》和《思春》、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等作品均借鉴了锣鼓吹打乐的不同种类的锣鼓节奏,创作除了千姿百态的节奏形态。

(五)模仿不同的民族乐器

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借鉴着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不同的民族乐器拥有独特的演奏技法,这些演奏技法对应在钢琴上,则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牧童短笛》中段的短颤音模仿着牧童欢快的笛声;两个远距离的音程之间,填入五声音阶各音,向上(或向下)构成了历音(如《冀北笛音》)等。钢琴虽然是一件单一音色的乐器,但是它具有交响乐队的音域,因此它可以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奏中国钢琴音乐时,需要联想不同种类的民族乐器的音色,并在钢琴上创造出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主体对象中“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背景与意义

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钢琴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从音乐内涵、音乐表达还是对技术的提高,都是西方钢琴作品所没有的,此外,作为中国钢琴学派的建立来看,推广、鼓励创作和演奏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对高校音教专业中“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作了较为细致地调研与分析。调研目的主要是揭示中国钢琴作品在师生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为今后在专业和业余钢琴教学中把握、使用和建构中国钢琴作品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为编订合适的中国钢琴作品教材起到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式

1.调查对象:主要面对高校音乐专业的(含已毕业的)学生;

2.调查内容2:调查对象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情况;

3.调查方式: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网上发放问卷;

4.有效问卷:共回收249份问卷,根据问题2——您是否为音乐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含在读),有30人选择“否”,因此,有效问卷数为219份。

5.调查结果:

问卷通过跟踪调研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自己学琴的过程中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意愿、重视程度等,反映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中国作品的情况。笔者对关键的十大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问题一:受访者开始学习钢琴的年龄。十岁之前学习钢琴的占了45%左右,10-15岁之间学习钢琴的占了14%,15岁之后学习的占了4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童子功与非童子功各占了45%和40%,学生的演奏水平参差不齐。

问题二:大学阶段的演奏水平。调查结果显示车尔尼299水平的占了38.3%左右,车尔尼740水平的占了32.4%左右,肖邦练习曲水平的占了29%。钢琴演奏技能特别突出的较少,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属于中级左右。

问题三:受访者是否系统接触或者学习过中国钢琴作品。接触或者学习过中国钢琴作品的占了60%左右,没有接触或者学习国的占了40%左右。

问题四:受访者学习过多少数量的中国钢琴作品。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占了4.6%左右,0-3首的占了28%左右,4-8首的占了42.5%左右。

问题五:受访者是否喜欢演奏或者学习中国作品。喜欢的占了一半,一般的占了43%左右,其余为不喜欢。

问题六:受访者是否使用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教材:没有使用过专门的教材的占了63%左右。

问题七:假如受访者正在从事钢琴教学,他们是否会让学生专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57%的“小老师”认为会使用,无所谓的占了36%,其余为不会使用。

问题八:假如受访者将来从事钢琴教学,他们是否会让学生专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77.4%认为将来会使用,无所谓的占了22%,其余为不会使用。

问题九:受访者使用过的钢琴教材中,对中国作品的编订数量可观吗?不多的占了76%左右,基本没有涉及的占了16%左右,其余为涉及较多者。

问题十:受访者所学习的中国钢琴作品占所有钢琴作品的比重:学习比重为5%以下的占了42%左右,比重占5%-10%之间的占了30%左右。

问题十一:受访者学习过哪些中国钢琴曲。北风吹、放马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谷粒飞舞、平湖秋月、采茶扑蝶等。

6.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发现对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存在着一定的不客观性、盲目性与不科学性。

第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年龄、演奏技能、音乐理解能力等参差不齐,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驾驭能力不同,缺乏衡量中国钢琴作品的难易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等;

第二,接触中国钢琴作品的机会有限,甚至存在着从未学习过民族作品的案例;

第三,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有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好愿望,但是对于选曲、练习具有盲目性,针对性不够,并且没有专门的教材进行学习与研究;

第四,作为现在或者将来从事钢琴教学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愿意运用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教学,但是同样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意识到这些民族钢琴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五,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的数量和比例较为欠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曲库庞大,但是学生选用的作品不够全面,且主要集中在文革时期或文革时期以前创作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特别是采用十二音技法、无调性等近现代创作的作品鲜少有涉及;

第六,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引导较为欠缺,在中国的钢琴教学领域,教师们都习惯西方钢琴教育的模式,即选用的钢琴教材具有思维定势,大多数仍然集中在西方钢琴作品的学习上。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又发现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非常希望将来在自己的钢琴教学中引入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但是由于在学习阶段对中国作品的输入性学习的不足,直接导致将来输出性教学能力的不足。

第七,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从小一直沿用着西方钢琴教育的教材和传统模式,缺乏学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积极性,从未系统学习过中国作品,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五声音阶的指法编排等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因此对弹奏中国钢琴作品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愿意弹奏这些作品。

第八,教材的编订不够完善、系统与科学性。大多数的教材都是某位作曲家的作品合集,或者中国钢琴作品的合集等,师生在选择作品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不能向西方钢琴教材那样具有由浅入深的阶梯性编排。

7.问题的解决

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硬实力,加入大量演奏基础训练,特别是相对于西方大小调音阶与琶音,应该特别中国中国五声调式的技术练习;

第二,通过观摩音乐会、学术讲座、视唱练耳、乐理、作品分析和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熟悉与理解;

第三,广大教师应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曲集的编定工作,并且需要分级、分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整理与编订,让学生能宏观理性地学习中国作品;

第四,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师资对中国钢琴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

五、中国钢琴音乐在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建构

当今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各个领域都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中国钢琴作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其教学质量,当务之急便是构建有效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学体系。

首先,教学大纲的构建。笔者调研浙江省三大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比如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现并没有将中国钢琴作品定性为必备曲目。通常规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必须演奏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和乐曲,中国钢琴作品只是笼统归在乐曲这一领域中。如果能在教学大纲和专业考试中规定必须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一首的话,不仅能提高中国钢琴作品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帮助师生积累更多的中国作品的曲目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可以借鉴西方钢琴作品分层归纳,规定大一的学生演奏1949年之前较为浅显的作品,大二的学生演奏建国以来的钢琴作品,大三大四的学生演奏文革之后的钢琴曲等。

其次,循序渐进的中国钢琴曲教材的编订。目前的中国钢琴曲教材主要以某位作曲家的作品集,或者某一个时期的钢琴作品集等形式出版为主,很少编订根据学习者演奏能力与技术的进阶性民族钢琴教材;编订阶梯性、递进式的教材,必然会很好的解决师生盲目、随意地选择曲目,提高学生的演奏兴趣与激情。

再次,在一些必修课程中加入“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环节。通常的“钢琴教学法”课程,主要都是针对纯粹的演奏问题以及西方钢琴作品的教学,却忽略了中国钢琴作品的介绍与演奏教学。钢琴的民族化教学同样也是曲目熟悉、曲目教学、教材选用、曲目编订、演奏技能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整体。同样,“钢琴作品赏析”课上,也需要加入非常有分量的一章——中国钢琴作品赏析,通过大量的赏析,接触不同风格的民族钢琴作品,积累丰富的听觉曲库,为今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实践环节的建构。艺术实践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成果最好的展示与检验,是对民族音乐作品学习的最好体现。艺术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校内、校外以及专业比赛等。

校外的艺术实践主要包括社区、敬老院、乡镇周末剧场等各种不同的场所,因为民族钢琴作品相对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音乐曲调,能够被老百姓广为接受和流传。校内艺术实践主要包括学生音乐会,中国钢琴作品专题音乐会,中国钢琴作品学术交流活动等。

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不仅是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更是担负着发扬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重任,如何深入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实例分析与教学研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调研、分析与研究,引起大家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极大关注与发人深省的思考,为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注释:

1.菲利普·唐斯著,孙国忠、沈旋、伍维曦、孙红杰译《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时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2.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问卷调查:http://www. sojump.com/jq/5636456.aspx

[1]陈晶.《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通俗歌曲,2013(09).

[2]卞萌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6年第1版.

[3]赵晓生著.《通向音乐盛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袁静芳编著.《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第1版.

陈晶,男,讲师,浙江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钢琴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创作随笔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