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亭折子戏初探

2015-11-28范琳琳天水师范学院741001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华亭折子戏关山

范琳琳 (天水师范学院 741001)

华亭折子戏初探

范琳琳 (天水师范学院 741001)

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折子戏在长期发展衍变中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其流派、唱腔、传承对地域性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历经几百年沧桑至今依旧存活与民间的宝贵文化遗产。笔者以第一手的田野考察资料为依据,对华亭折子戏的生成背景、音乐形态、艺术特征以及传承做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对华亭折子戏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建议,希望借本文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关注到华亭秦腔折子戏的研究中来。

戏曲艺术;秦腔折子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折子戏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代表了由长篇巨制传奇向一种新的戏曲形式的转变,代表了戏曲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变,是近代戏曲的开路先锋。从戏曲形式上来说,它无疑可以与元杂剧、明传奇并列而无愧。”折子戏的产生,约在明代中后期。折子戏的形成与发展,与传奇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的审美需要、戏曲的基本精神以及它作为表演艺术的特点密切关联。

一、华亭折子戏的生成与发展背景

1.折子戏的华亭文化背景

“华亭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以境内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关山东麓,地处甘肃、陕西、三省(区)交汇处,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陇县,北依平凉市崆峒区。”

华亭县素有“陇上明珠”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已在华亭建芮、卢等方国。自周孝王时期起至西汉,华亭一直是专供皇家狩猎牧马,汉平帝罢呼池苑设安民县。关山沿线的许多乡镇地名多与边塞文化有关,如:燕马寺、骡马寺(疑为古马政机关苑马寺遗址,方言读音,年久转音)。关山的繁荣、交流和部落的冲突的大背景影响中发育、成长、成熟,形成了关山独特的气候,民俗文化风采。

边塞文化的人员频繁流动与交融造就了华亭开放、包容、多样性并存的民俗风格。华亭人修房造屋要“看字头”,讲究坐北朝南,阴阳和谐。婚丧嫁娶要“过事”,招待邻里亲戚,摆酒席讲究个“十大碗”。华亭的文明传承,源于关山,依托关山,得益于关山。关山是一条纽带,见证了华亭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华亭人的诸多讲究,涵盖了陕西、陇南、临夏、四川、青海人的习俗风格,如:华亭独有的正月二十三“燎疳”民俗;牛羊“打浪山”的放牧特征等,都保留了羌、藏民族的某些习性;“花儿”中的青海调、蒙古长调以及“脚户花儿”中的外来方言,说明华亭文化中所包含的草原文化的基本信息。这正是民族融合、异域交流的结果。把这些民俗活动单列出来,哪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些正是华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包容交替,并存共荣的过渡性特征最好的见证。

2.华亭折子戏的风俗文化背景——庙会文化

在华亭这个小城镇中,风俗文化显得格外浓郁,在每一个村镇都供奉着庙宇,名字各不相同,如“青龙寺”“双凤山”等,尤其是在有庙会的时候,庙宇香火不断,唱折子戏也是人民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比如土地爷崇拜:土地爷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华亭各个村赛基本都有大大小小的土地爷庙,在演出时也是必须祭拜演唱的场所之一。

华亭折子戏在带妆作正式表演时,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演出前后的祭祀活动,演出之前穿戏服、化妆带上锣鼓、狮子连同组织人员一起去附近庙宇祭祀,演出结束后所有人员再次前往庙宇祭拜,以报平安。

二、华亭折子戏的音乐形态

1.华亭折子戏的唱腔

华亭秦腔折子戏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有欢音、苦音。板式有原板、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滚板。唱腔有花腔,拖腔等。根据所唱的戏剧形式不同,有浑厚深沉的,有细腻柔和的,余音回味无群,为华亭人民所喜爱。

?

2.华亭折子戏的唱词

华亭折子戏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在折子戏的唱词中最常见的是七子句的结构整齐押韵,多半是比较讲究音韵和谐对仗,高雅正,押韵的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时会在唱词中加入韵脚,一般是每句最后一字押韵,采用本地方言,使折子戏成为大众的一种文化。

3.华亭折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1)乐队编制

华亭折子戏的乐队是由20余人组成的小型的民族乐队。乐队演奏人数比较少时只有4人,一般以拉弦乐器二胡和板胡为主,还有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笛子唢呐和堂鼓比较多见,大型的乐队演奏有弹拨乐器的人数比较多,乐队编制比较齐全。

(2)主奏乐器

华亭折子戏的乐器没有其他大剧种那样繁杂,最主要的乐器是板胡,板胡是折子戏中文场的领衔乐器,故有“文场一把手”之称。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华亭折子戏中使用的是中音板胡。板胡的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独特的变化特色。

(3)伴奏方法

华亭折子戏常有文场戏和武场戏两种,文场是人物主要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武戏主要是描述和表现战争和打斗场面为主。文场戏的伴奏乐器有古筝、板胡、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戏有暴鼓、干鼓、堂鼓、唢呐、小锣、马锣、唢呐、梆子等。

三、华亭折子戏的艺术特征

1.华亭折子戏角色的多变性

华亭折子戏的表演独具特色,自成一家。与戏曲的行当一样,主要有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在戏班里,每个行当的艺人都是能文能武,有时在演出时人手不够用的情况下,同一个人能演多个角色,而且丝毫不乱,秦腔表演技术十分丰富多样,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曲类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彩,给人无限的想象力。

2.华亭折子戏舞台空间的虚拟性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的表演离不开舞台的陪衬。华亭折子戏的表演更是离不开舞台,而在戏曲艺术中,舞台的布置更是此时物更有物,它的舞台是虚拟的,比如说在《花厅相会》中主要人物高文举与张美英在花厅见面时,舞台的背景只是简单的装饰,并不是真正的把舞台布置成花厅形式,除了伴奏的音乐在舞台上或舞台后面之外,全靠观众自己的想象与演员深情并茂的表演。戏曲舞台可以称的上检验演员表演功夫的试金石,真正在舞台表演自如的才算是合格的艺人。

3.华亭折子戏题材的多样性

华亭秦腔折子戏的题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一,传统剧目题材广泛,内容纷繁。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多是取才于“列国”、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二,题材源自民间故事、公案戏,内容上既有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剧口,又有表现传奇故事和日常生活内容的,爱情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如反映婚姻问题的《张琏卖布》,历史传说《李三娘研磨》《李彦贵卖水》,神话《八仙拜寿》都是常演剧目。其三,歌舞题材性质的剧目,如《十五玩花灯》《绣荷包》等。

4.华亭折子戏表演形式的灵活性

中国是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习俗的一个国家,折子戏一般在最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或比较重要的日子大型庙会中表演。华亭折子戏除了在剧院舞台上表演之外,也经常走街串巷的表演。一般以秦腔爱好者自发组织成戏班子,以娱乐为主。在村镇中表演,有时也加入了一些传统民俗表演如社火,曲子戏,划旱船,耍狮子表演。在演出结束之后,还要放鞭炮活跃气氛,村里的长者为演出的主要人物挂红,也是一种奖励。

结语

华亭折子戏在戏曲艺术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戏曲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华亭折子戏创始于民间、扎根民间、依存民间,至今仍为民间乡亲所接受、认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又扬善抑恶、寓教于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亭折子戏也而临着时代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希望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使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戏曲艺术正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缺少欣赏的观众和传承发扬的人。浮华的世界,我们理性的选择一种不同的生活追求,寻找心灵的净土。在繁华喧嚣的的城市生活中有一种精神上的心灵寄托。戏曲艺术也不缺为一种高雅的艺术选择。

[1]邵曾祺.试谈古典戏曲中的悲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华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挥公告[R].2013.

[3]萧炳.秦腔音乐唱板浅释[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4]杨志烈.秦腔剧目初考[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7]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范琳琳,现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华亭折子戏关山
关山雪里红
关山萧和墓驼车出行图研究
吃了吗
关山古镇
孙剑:倾听思考 乡村振兴是我的履职核心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仲夏夜
黄梅戏生行折子戏导演创作有感
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