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安徽歌舞艺术的理解和保护

2015-11-28汪巧玉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4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歌舞黄梅戏安徽

汪巧玉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41000)

浅析对安徽歌舞艺术的理解和保护

汪巧玉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41000)

在众多歌舞艺术的艺术发展领域过程中,我们对其理解和保护的思维力度还是不够的。安徽歌舞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当下新一代思维理解有许多出入的地方,从而导致社会及个人对于这方面的保护理解处于空白一面,就此而言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歌舞艺术的表现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怎么去把安徽人民的艺术生活归纳到我们的社会歌舞发展中,这就是我所关注的问题。

歌舞艺术;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歌舞艺术就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歌舞既能抒情又能叙事,声情并茂,通俗易懂,能表达比较细致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广泛的生活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那么对于安徽歌舞艺术来说就是把歌舞艺术在区域位置上进行缩小和划分,并且仅局限于安徽地区的歌舞表现艺术及与之相联系的歌舞艺术形式。在现当下安徽地区的歌舞艺术处于什么样的现状以及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的广泛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理解,在新时期的特征下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和发掘这些歌舞艺术和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这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

安徽歌舞艺术整体来说均具有徽派的风格,但不排除个别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影响就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同样也会给歌舞艺术带来风格及特点上的差异。

如黄梅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过融合和升华的,从原汁原味的地方乡土气息到专业的表演和表现,其影响的程度从阶段性的历史发展来看也是比较悬殊和有差别的。那么与之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的还有徽剧、庐剧以及泗州戏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同样受到地理位置、人文特色及其它的艺术形式影响。这不仅是自我的创新也是对真正艺术的一种考验,所以在整个安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衍生出来的艺术只有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人民的认可、社会的包容才能继续流传和发展。

黄梅戏起源主要在安徽的西南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形成生活生产中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等。黄梅戏的产生集结这些艺术形式与一体,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舞艺术。它的唱腔流畅淳朴,表现抒情丰富,表演生动活泼,成为演绎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黄梅戏的发展也是有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的实力推动才会有此今天的成就,同样在历史沿革中也结合一些其他剧中的优秀成分,成就而今闻名内外的黄梅戏艺术。

如今在对黄梅戏的传播和保护上,在我实地了解后还是很肯定这样的努力的。为此以安徽安庆为中心,建立了黄梅戏博物馆,通过对其历史发展,著名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家的介绍及相关演出物品的保留展示和利用当代先进的传播传媒技术的结合,这都将黄梅戏艺术的内在艺术感染力和外在表现魅力很好的向社会展示和推广。还有设立黄梅戏剧学院,在改革创新中,让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传承这样的艺术。我觉得在此种歌舞艺术的保护领域还是有许多学习借鉴的地方,值得其他领域的文化艺术在保护上做一个创新改革的举动。

歌舞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供其表演和传播的平台的,安徽歌舞剧院就是传播和发展安徽歌舞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的有力平台之一。安徽省歌舞剧院俩任院长曾经谈及过关于“舞台艺术的根”方面的关于艺术发展的种种理解和建议,他们从现状、发展、市场及定位四个方面谈及歌舞事业与舞台艺术方面的担忧。

为何而忧?忧其现状,缺少好的苗子。“当家人现在最焦虑的,不是市场,不是资金,而是年轻队伍的缺乏,说的严重点,及时整个演艺人才生态链的断裂。”这是安徽省歌舞剧院老院长宇洪杰说的原话,当然他这是在为歌舞剧院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上所表达的观点。不可否认这句话确实是在为歌舞剧院的发展而担忧,但仔细的思考一番难道就单单是在为了一个院团而如此忧虑嘛!我想没有这么简单,更多的还是对表现在舞台上的艺术的担忧,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安徽歌舞艺术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另外关于其市场、发展、定位三个方面也是具有一定的建设性的,比如在市场方面对意识思维的培养,就是在新时期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怎么的将安徽歌舞艺术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传播和发展,从而有效的为其艺术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这是我们该关注。关于发展中保持精品所在,定位中不失水准,这都是我们在对安徽歌舞艺术发展延续下去所要思考的关键。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安徽有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安庆的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以下是安徽歌舞艺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罗列。

以上所陈列出来的只是安徽众多歌舞艺术中已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已,由此可见安徽歌舞艺术的丰富性。那些还没有被重视的,或者濒临流失的歌舞艺术又何尝不想被真正的得到保护呢!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在安徽歌舞艺术这一区域性内发生,走出去看看,涉及到的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些地方性的艺术在时间的冲刷下正面临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可能最终的结果只有流失或灭绝。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应对这样的窘境;一是通过自身的蜕变革新来不断加强个体艺术的生命;二是在外界的帮助保护等措施下能够使在历史的长河里所沉积下来的人类文化产品得到很好的流传和发展。当然,这其中需要多方面的契合努力,才能从人类的角度去思考对待这些犹如生命一般的艺术。我想这是一种深度的敬畏,一种对文化对历史以及对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敬畏。所以,在今后对艺术文化的保护中树立这样的思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对年轻一代中新生力量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安徽歌舞艺术是一代代群众辛勤智慧的结晶,更是每个历史时期的见证。在现如今步伐紧凑的社会大环境下,丢失的东西太多太多,可能现存有的在今后只能通过文字、影像资料上才能找到,而那些未被重视的或许只有随时间流逝。但首先我们得了解,否则它存在的意义又在哪?

在对安徽歌舞艺术的理解方面或者说是体会安徽各地区民众智慧结晶的艺术时,我们做的太少包括在一些专业院校的师生及现当下所谓的艺术家门手中都没有很好的把这种带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去很好的发掘传承和保护。然而现状是这些艺术在逐渐消失或慢慢淡化在民众的视线里,某些仅存的不是很出名的艺术形态只有在极少的年迈艺术传承者手中才能去发现和体会。在安徽肥西县的“小倒戏”或者是“倒七戏”这种剧中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然而由政府部门的正式介入后将其更名为“庐剧”后,其趋势却依旧没有改变多少,多有的就是将其纳入到艺术院系的教课书本中而已。随后的每一个小剧种是不是依旧会如此或者更糟呢!

对歌舞艺术的保护上我们在此领域的专家、艺术家以及表演家们是否真正的做出效力的行动,或者从另外一个层面说在某些欲望的驱使下而失去原先的本真在这种真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上更是不作为不效力了,不可否认这也是社会对待歌舞艺术的一种现状。我想在这些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亲历亲为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大家”。为什么我们与国外的艺术相比有那么多的差距,难道是我们本身艺术的不可取吗?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差别,但这些所谓的借口在今后会成为我们追悔莫及的疑问。我们该效力的是真正的用心去专门的探究怎么保护和实际行动的关切和挽救而不是大声呼吁不行动,我们的歌舞艺术是前辈们的心血和时代的写真。这是情怀也好对文化艺术的尊重也罢,总之不能成为消失的回忆。

当然我在这篇文章里所谈及的对安徽歌舞艺术的理解和保护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更多的理解和保护不是单单只用文字语言就可以描述清楚的。我们需要的是执行,有效的执行起对安徽歌舞艺术的细致了解,包括地域分布、艺术形式的种类、音乐特征以及时代背景等等,这都是我们该去思考的。用实践来证明发现安徽歌舞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会比在这纸上谈兵更加有意义。在今天还是缺乏一种对艺术敬畏的思维,这样的思维需要时间去形成,这样的思维需要全方位的参与,这样的思维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重要一笔。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歌舞艺术的魅力还需要我们去发现,用心去发现和感受,我们从理想主义的角度去认为它是有自己的明天的,这就是辛勤、努力和智慧的结合。

猜你喜欢

歌舞黄梅戏安徽
《安徽记事》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黄梅戏《中国梦》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黄梅戏《祝福》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