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外之意
——文学插图表现中的创造性传达

2015-11-28李小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插画系讲师2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创造性画家文字

李小光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插画系讲师 210000)

言外之意
——文学插图表现中的创造性传达

李小光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插画系讲师 210000)

绘画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在文学插图的形象化表现时,我们应该尊重作家文字生动描写而为读者营造的想象空间,抓住作家文字描写的言外之意,将情节的间接化、文字“虚”的描写图像具体化、文字“实”的描写图像象征化等方式的创造性传达作为文学插图创作的表现空间。

文学插图;视觉语言;创造性传达

插图是一种限定性艺术,在文学插图中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文学插图是插图作者建立在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悟之上,使文学视觉形象化的过程。但在文学形象化的过程中插图并非是对文学内容的图解说明,而是结合绘画自身的规律用造型艺术语言对文学形象(不仅指文学人物形象,而是文学情境和意境。既包括文学形象和文学环境,也包括作家的意念和情思)的艺术再创造,应该充分体现画家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现语言。

插图形象化的表现时应给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留有想象的空间。马蒂斯在谈到插图于文学作品关系时曾说到:“书籍绝对用不着模仿性的插图来作补充。画家和作家应该一起行动,齐头并进,但是各自的作用却不能相混。”1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作者文字生动描写而为读者营造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抓住作家文字描写的言外之意作为插图创作表现的施展空间。

一、情节的间接化表现

插图的画面内容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描绘,是画家根据作家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而捕捉到的画面。并且有利于文章主题的阐明,深化插图再创作的程度。同时也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唤起读者的联想。既把握了文章语言层面,用时也能表达画外涵义。

1.间接表现情节的高潮

情节高潮的描写对于揭示文学主题,塑造文学形象具有关键意义,但对于插图表现来说故事高潮特别是已经用文字生动描述过的故事高潮往往并不适宜配插图。视觉化的处理可能造成重复,会使人觉得赘琐,甚至破坏作家的文字表达,故事高潮变得生硬而僵化。正如莱辛提出造型艺术中的“冲淡美学观”即“不表现强烈的哀号,而是以一种优美的舒缓的方式”。

孙滋溪先生在为小说《山呼海啸》创作插图时,在情节的选择刻画方面选画突围前夕的寂静时刻而非突围时的拼搏时刻。在处理人物“老赵松”时表现的是他上刺刀的瞬间时刻而非同敌人拼刺刀的场面。“正是这些看来似乎是平淡的瞬间,对于揭示文学主题和文学人物,却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瞬间。”2

黄永玉先生为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所作的插图中,有一幅是表现“阿黑打虎”的高潮情节(图1)。画家并没有表现阿黑与三只猛虎搏斗的场面,而是描绘三只猛虎都被打死在血泊里后,阿黑坐在死虎的身上,一手拿弓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猜想着:老虎虽被打死了,热布巴拉父子可能还有什么阴谋呢?这样处理一方面能使人认识到热布巴拉百般刁难的诡计,更为后面决堤放水的阴谋作了预示。”3

2.独特视角的表现

画家以相对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相应的文学情节描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想象,发挥画面视觉语言的优势,读者可以由插图已经描述的部分而联想起没有直接描绘在画面上的其他部分。会使故事的表现更加含蓄,使平常的情节变得不平常。

这是爱伦·坡小说《黑猫》中的一张插图(图2),表现的是酗酒变态的主人公疯狂的伤害一只黑猫的情节。插图作者曼索特并没有正面描绘这一变态残忍的行径,而是通过月光下主人公映射在地面上的影子,将这一恐怖惊悚的情节表现了出来。这样作避免了正面直接描绘的血腥,同时由大面积的阴影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丑陋与罪恶。插图所营造氛围正好与小说的阴郁诡异气氛相一致。

3.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是指插图在表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精减画面的非主要视觉元素,突出主要的人物主题,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空间。精减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场景。美国插图画家洛克威尔·肯特说过“戏剧欢腾热烈的场面,固然可以造成强烈的气氛,但单人的独白往往更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勃罗茨基的这幅《斯巴达克斯》插图(图3),表现了奴隶斯巴达克斯冲出牢笼,手持利刃奋勇反抗的场面。斯巴达克斯的身躯充满画面,敌人只在画面的右下角露出一只手和半个头,但我们通过这个开放式的构图,完全能够感受到战斗的惨烈、斯巴达克斯的英勇无比以及敌人的混乱溃逃。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空白的作用,插图创作也可以巧妙的利用空白,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在高荣生先生所绘《钻石项圈奇案》的这幅插图中(图4),作者将场景完全省去,甚至借助画面的边框将其意向为门,使人物情节刻画变得更加集中而生动鲜明。

二、由虚到实——将文字“虚”的描写,图像具体化

文学描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特别是文字已经生动详实描述的地方,画家不必被动跟着走。优秀的文学插图常能沿着故事发展的逻辑,发现捕捉到能够发挥视觉语言效用的文字空间。画出作家笔墨未到之处,从而给文学以形象的补充。

老舍小说《我这一辈子》描写的是旧时代北京城里一个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高荣生先生所作的这幅插图(图5)对应的小说内容是:“巡警一天到晚在街面上,无论怎样抹稀泥,多少得能说会道,灵机而作,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很明显,这段文字只是概括描写了巡警每天工作的性质,是比较“虚”的描述,并没有具体的人和事。但画家敏锐的捕捉到文字背后留给插图的视觉表现空间,发挥绘画的优势。通过设定巡警调节一个顾客和小食摊主的矛盾纠纷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情节,将前段文字所描述的巡警的日常工作,非常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表现了出来。充分发挥了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补优势。

三、将文字“实”的描写图像象征化

再造性是文学插图的艺术灵魂,插图的创作应充分体现画家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语言。画家不必重复文字情节的描述,而是深刻把握文学家的意念和情思,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段,以对等的视觉内容来进行表现,摆脱对文章内容简单的一时一物一事的表面情节描绘。

笔者曾为《读者》杂志一篇有关“自闭症”及特殊孩子教育问题的文章绘制的插图(图6)。文章以一个很具体的特殊孩子成长故事为例,表现了对于特殊孩子教育的社会困境以及进行的有益尝试。考虑到文章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这类孩子的普遍问题,因此插图中笔者没有表现文中提到具体的情节和孩子的遭遇。而是采用象征手法,通过草丛间散落的玩具熊、空置的椅子、黑色外套包裹下孩子沉默的身影等这些形象的组合来展现这些特殊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困境。

韦尔乔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所画插图(图7)也是采用了这种象征化的意象传达。《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周国平以其个人经历所写的一部纪实文学。全书以父亲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女儿妞妞562天生命的历程,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韦尔乔的插图并没有刻画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故事,甚至没有出现妞妞的人物形象,而是借以一个布娃娃的形象为主角贯穿通篇的插图创作中,并结合了诸如死神、沙漏、鲜花等象征意味的形象组合,描绘出了充满哲学意味的画面,与这本书的气质非常吻合。

插图作为一门特殊的造型艺术,十分强调图文关系。光有好的绘画技法并不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插图作品,插图创作更加强调传达的创造性。文学插图表现不是简单的重复文字描写,而应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前提下,发挥视觉语言的特点,在文字描写的未尽之处或言外之意多做文章,为插图创作拓展新的表现空间。

注释:

1.亨利·马蒂斯,啸声译.我怎样作书籍装帧[J].世界美术,1981(03): P45.

2.孙滋溪.关于山呼海啸的插图.郭振华,余秉楠,章桂征编.中外装帧艺术论集[M].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P457.

3.马克 从《阿诗玛》插图谈插图风格[J].美术,1957(03):P14.

高荣生.插图创作中的语言转换[J].美术研究,1998(4).

猜你喜欢

创造性画家文字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酷炫小画家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