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面小康属于每一个海南人
2015-11-28三人的路
□三人的路
让全面小康属于每一个海南人
□三人的路
海南全面脱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全面落实省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众志成城,打响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耳熟能详的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深情寄语,标示了全面小康的要义和难点:消灭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因此必须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全面小康属于每一个海南人。”这掷地有声的话,是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省委六届九次全会上的庄重动员,号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时期,举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全面脱贫当做海南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志。
可以说,脱贫攻坚的战略性、基础性、重要性空前凸显,如果推进不力,这个“短板”将对全面小康形成“一票否决”之势。
从人类命运看,消除贫困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迄今世界上1/5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造就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美好愿景正以越来越强的感召力,凝聚各国人民共同奋斗。从中国历史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两千多年梦想已经近在咫尺,“从先富到共富”的改革承诺兑现已经时机成熟,党带领13亿人民将完成一代又一代先辈志士没有完成的国家夙愿,整个中华民族将第一次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从海南发展历史来看,古代远离中原、孤悬海外的积贫积弱,近代九死一生、闯荡南洋的悲壮故事,也让人对贫困有切肤之痛。如今全面脱贫只能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海南的持续发展,使脱贫力度和底气也日益充沛。在“十二五”期间,海南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43.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2%,减贫36.3万人,扶贫工作卓有成效。老区扶贫的海口“塔昌经验”、旅游扶贫的琼中“奔格内经验”、产业扶贫的“儋州”铁匠村经验、智力扶贫的“雨露计划”和天津科技大学少数民族特招班10年实践等针对性、实效性、精确性经验之举不断涌现。
但是实现“十三五”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还极为艰巨。目前,海南尚有47.4万贫困人口(包括农垦0.8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加之海南还属于欠发达省份,扶贫财力投入也较困难。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面对十分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海南正自我加压。按2000年以来年均5.1万人减贫进度,现有47.4万人全部脱贫至少到2024年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只争朝夕。海南部署“三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提升”,前三年至少实现每年12万人脱贫,这是2000年来年均脱贫人数的2.4倍!海南全面脱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海南脱贫攻坚,在措施上一定要精准,因人因地施策,创新扶贫方式,提高扶贫实效。对适合发展特色产业的,要立足当地资源,先行解决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综合开展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尤其是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做到“路通财通、一通百通”;对适合教育培训和转移就业的,要立足“扶贫先扶志、授鱼更授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引导,克服等靠要的懒散思想,实施“雨露计划”和技能培训,切实落实“对所有贫困户适龄孩子都实行免费注册上职校、上高中”举措,使之无论是留在乡土还是外出务工,都有一技之长、一身之用,从根本上拔除穷根;对于生态核心区和“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要实施搬迁扶贫、异地脱贫,切实解决好移民的就业、上学、住房、社会保障、经济补偿等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问题,使之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致贫的,要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和医疗保险救助扶贫的方式,使他们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做到“精准滴灌”,不浪费一分钱、不错过一个人。
海南脱贫攻坚,在保障上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激励、强化资金管理、形成“大扶贫”格局。这就要一是不缺钱,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靶向投入、从严审计、重点攻坚,绝不能让扶贫攻坚的进度卡在钱的问题上;二是不缺人,将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脱贫攻坚的一线选干用人、配强班子,签订军令状,层层不落空;三是不缺力,要充分动员和组织各方社会力量扶困济困,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扶贫”格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全省各级党政干部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全面落实省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众志成城,打响脱贫攻坚战。相信“全面小康、天下无贫”的理想生活,一定可以属于每一个勤劳、勇敢的海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