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风格流变

2015-11-28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210013

大众文艺 2015年18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创作

徐 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210013)

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风格流变

徐 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210013)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发展变化做了一次梳理,分析了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风格特征,以期揭示风格背后深层的的社会观念。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不管是在内容上、题材上的变化,还是在形式、材料、观念上的探索,都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政策倾向;二是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人物肖像雕塑;内容形式;国家意识形态;西方文化

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雕塑还保留着强烈的古典形态,雕塑创作者主要是不留姓名的民间能工巧匠,雕塑服务的对象也是延续了几千年来的宗教雕塑(石窟、寺观)、宫苑、陵墓雕塑、民居建筑雕塑等。

民国时期,随着第一批留法学习雕塑的雕塑家李金发、王静远、江小鶼、刘开渠等陆续回国,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雕塑队伍。区别于传统的宗教人像雕塑和民间人物雕塑样式,中国逐步开始了现代人物肖像雕塑。随后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在内容题材上和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一、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内容上、题材上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雕塑脱离了以往传统雕塑功能,题材从“神”到“人”的转变。当时出名雕塑有:如李金发创作了《伍廷芳》《邓仲元先生》(图1)等肖像雕塑;江小鶼创作《孙中山》就有5件,还有《龙云》《谭延闿》《陈其美》《黄兴》《蒋介石》等等;

问题是所有这些创作都是政府的订件,出于纪念丰功伟绩的人,以对国人树立榜样为目的。李金发说:“我直到现在所做的雕刻,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创作:一切皆是人工订造的商品……”1他并非谦虚,他在法国学习的是以人体为主,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是痛苦呻吟之状,他的创作人物不做写实的追求,而求情绪的表达。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随后,刘开渠创作了《无名英雄纪念碑》《农工之家》等;付天仇创作了《反内战组雕》《暴风雨》《丰收的愤怒》等;王朝闻创作了《民兵》等。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受日益加强的意识形态的控制,雕塑家们受前苏联等东欧纪念碑雕塑语言的影响,大家事实上在用一种语言共同做一件事情,就是表达“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创作了以毛主席纪念堂门前群雕、收租院和沈阳红旗广场的《毛主席万岁》(图2)、毛主席纪念堂座像等为代表的巅峰之作。当然免不了的图解性、口号性、内容空洞和语言缺乏个性。但是单从纪念碑式肖像雕塑语言上和气势上极其辉煌蓬勃,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次高峰期。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说从个性化的语言全部被压制,政治任务在民国是可做可不做的,在文革集权下,是一项政治任务,雕塑家在工作态度上全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奉献,在艺术创作上一丝不苟,和古代工匠们在做帝王陵墓雕塑工作态度是一样的。和民国时候的人物形象相比:民国雕塑人物形象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比如:江小鶼1929年创作的《孙中山》,右手持拐杖,面容憔悴,刻画的是孙中山为革命奔波劳累的情形,并不是理想化的。而毛主席纪念堂的毛泽东雕塑,完全是理想化的形象,面带微笑、淡定从容,没有一根皱纹。这一时期其他人物形象都是激情、高亢、阳刚、乐观,有着浓重的神圣感、理想性和非肉身化特色,具有强烈的程式化。其高尚性之强,让人多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打倒四人帮后,雕塑家创作以回避政治唯美清新的作品为主。代表作有:汤守仁的《林多娜》表现的是背着小孩的少数民族少妇,白澜生的《海花》背着渔网的少女,程亚男的《虎妮》表现的是虎头虎脑的农村娃、张德蒂《日日夜夜》刻画了轻吹汤药美丽的小护士的生动细节;余志强的《醉》表现的是一个喝醉酒状态的藏族女孩;王济达的《月亮花》,夏肖敏的《少女》、吴慧明的《遐思》、潘锡柔的《西湖春晓》、张德华的《少女像》等。大部分作品女性和小孩题材为主,作品内容上没有深刻的主题表达,只是表现了人物甜美、有趣、可爱。在经历了文革的梦魇之后,社会整体都在回避这段事实。更多的雕塑家还惊魂未定,处于观望时期,

很快随着政策的稳定,改革开放逐步实施,各种以西方新的艺术理念为主导的艺术思潮、艺术流派烽烟崛起。雕塑上以王克平的《偶像》为代表,正式对文革的偶像发起挑战,在当时却是引起轰动。

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艺术家们由莽撞变得冷静。大批的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对准文革的偶像。渠晨明的《沁园春——毛泽东在1945》忠实于照片表现了生活中毛泽东,即使如此,当毛泽东真正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反而让人们接受不了,因为它从根本上颠覆和解构了曾经对领袖的天经地义塑造。

雕塑界先后产生了以隋建国为代表的波普雕塑艺术和以刘国力为代表的艳俗雕塑艺术。隋建国创作了《中山装》系列雕塑作品,其《衣钵》象征性的让偶像缺位,只有空空的衣钵。其后来创作的《沉睡中的毛泽东》,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力国似乎一定要把偶像砸碎为快,他用“很业余”儿童的手法做了大量的毛泽东肖像的雕塑。正如渠晨明所说:“领袖是人,不是神,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上,探索领袖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并力求寻找切合作为平凡人的造型语言特征,还领袖及历史人物的真实、自然面目。我认为将更符合时代进步的人文精神。”2这种风气延续到现在,许多人以名人开刀,出现了裸体的王小波雕塑、裸体的莫言雕塑、裸体的陈光标雕塑……李象群创作的《有个老头叫巴金》《郭沫若》等也都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塑造。李象群创作的裸体性感的慈禧雕像,表现了慈禧作为普通女的一面,也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小市民心态。这种火力点的分散,表明了艺术家门对意识形态的兴趣逐渐消退。

90年代的另一股势力,新生代的崛起,雕塑家们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平民社会,不再纠结于宏大的主题,重要的题材。题材的广泛性,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作品。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朋友的作品:如刘杰勇的《站立的人》(同学)、汪玉峰的《男孩》《女孩》;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事情的作品:如瞿广慈的《街角》、展望的《人行道》;有开始创作关注自己的内心的作品:如玩世艺术家岳敏君的《笑脸》系列、女性艺术家向京的《女孩》系列(图3)等;有开始创作关注世井生活的作品:如李占阳的《丽都》《人间万象》等。

这些类型创作在21世纪继续延续,对日常和身边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到职业身份和事件的纪实性。如梁硕创作了大批的《农民工》、孟福伟的《2005年12月4日的三锅石》(图4),作品落在了实处,不再是假大空。

在意识形态下,“红歌再唱”在每个时期都有出现,这和政府经常组织的大型展览有关,如: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和各种纪念抗战纪念建党等展览,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一定要出现的。这在21世纪初,表现尤为明显,出现了以李象群为代表的北方群体热衷于表现以毛泽东为主的政治名人肖像。其表达人物的视角和深厚的雕塑语言功底,给了其后继者以提示——在表现主旋律题材上,还有很多空间。田世信一反以往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建国政治名人肖像,2009年做的《王者之尊》,取材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毛泽东六尊高大的塑像。毛泽东肖像极不美化也不丑化,颜色金碧辉煌,反应了老一代雕塑家对红色年代的不释怀。

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 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图像的时代,二手图像资料成为人们了解和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新一代的雕塑家在没有时空界限的大量图像资源中异想天开地演绎,于是出现了大批的异化了的形象雕塑。这些作品表现得极具个人化,以视觉的冲击为主要的方向。如石向东的《前进》、陈文令的作品《英雄的奋斗》《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悬案》等。

因为脱离了对生活的亲身的体会,大多变成了表面摆弄的游戏。看起来很宽的道路实际表现出来的面很窄,前面的新奇很快被后面更新奇的景象所掩盖,实际上还是在关注社会现象的表层,没有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

二、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在形式、材料、观念上的探索

民国时期,当时的巴黎正是现代艺术风云崛起的时候,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都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正在兴起。先后在法国学习的李金发、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滑田友等留学生,他们对在校任教的立体派大事阿基本科和其他的先锋雕塑家并不感兴趣。他们最崇拜的是罗丹和与其风格接近的雕塑家,布夏因为艺术风格和罗丹接近,成为留学生们选择最多的老师。曾竹韶和滑田友的老师布沙尔也是以劳工为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李金发说:“世界本来美丽无限的,偏有新派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将其渲染的不可向迩,这种时代狂徒,给了文艺以耻辱……”3曾竹韶后来回忆中也谈到开始也喜欢新派的东西,也搞过,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想想也没人了解哪些东西,那不适合中国人的文化。道理很明显,一个之前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留学短短几年,相当于一个本科生,对西方艺术发展的的脉络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可能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民国时期雕塑家注重的是现实主义的造型,对形式、材料、观念上几乎谈不上设及。

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雕塑家们运用和发挥了从前苏联学习来的的雕塑语言,创作了一批辉煌的纪念碑群雕,但是由于雕塑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赋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化的使命,艺术上其它的东西必须要为宏大的革命叙事让路。形式、材料都没有新的探索,雕塑家很少有个性化表达,更谈不上观念上的表达。

改革开放后,雕塑家开始对雕塑形式、材料的热衷,在早期雕塑家更多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回避和反拨,多表现形式的探讨。后来逐渐表现为雕塑家回到雕塑材料语言的探讨。

“星星美展”的王克平创作了系列木雕作品,随木头形态,人物形象只做少许雕琢。孙家钵利用布料树枝废物等杂物,用石膏直接在上面成型,创造了许多有意味的形式作品。

80年代中国雕塑基本上形式革命的年代,雕塑家们已经了解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的雕塑。比如以形式为主体的立体派雕塑、未来派雕塑、构成派雕塑和以强调材料为主的布朗库西、阿尔普等大师以及直接金属焊接雕塑。他们强调作品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诸种关系(空间、材质、形体、质感、色彩等)。

在形式上探讨的艺术家和作品代表如胡博、曾成钢等。胡博受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影响创作了《樊於期》(图5)等一些作品。曾成钢受立体派查德金的影响,他结合中国青铜器元素,创作了梁山好汉系列,对雕塑的空间和重量感上做了探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材料上探讨的艺术家有殷晓峰、吴为山、何力平、杨明、焦兴涛等。殷晓峰的成名作《通古斯》是对石材的探讨,之后创作的《修复的嬷嬷人》(图6)木头结合了金属;吴为山创作了大批的文化名人肖像,追求泥的塑造的偶然性;何力平探讨木头的榫接构成和刀在木头上的痕迹。杨明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创作了一批熔化了的人物形象雕塑。通过改变硬质材料(他对石头、木头、不锈钢等材料都有尝试)的坚硬度,改变人的心理习惯上,来探讨材料的语言;焦兴涛直接锻造焊接了一批戏曲人物形象的金属雕塑。在这里,材料的材质支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材料表达社会与人文的多种可能性在作品的转换中被逐渐打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当代,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西方艺术资讯如潮涌入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原有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已经不适应时代,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与研究已成为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的迫切课题。雕塑家在这种艺术逻辑与社会变化的关联中,必须改变他的说话方式,才能建立起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这段时期隋建国、杨建华、刘力国、姜杰等一批年轻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积极研究各种材料,探讨材料对于观念表现的可能性,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

隋建国的《衣钵》等中山装系列是典型政治波普雕塑,《被俘的奴隶》《掷铁饼者》《马克思》(图7)等对西方雕塑经典名作的演绎,我们尴尬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被破坏与被利用。杨建华、刘立国创作了大批的具有波普特征的艳俗主义雕塑,调侃了文化大杂烩时代的中国现状。姜杰以女性视角,创作了《平行男女》《魔针魔花》等系列作品,以现成的塑料模特儿为基础,运用棉线、纱布等材料,通过包扎、针灸等与医疗有关的方式,多以装置性的场景出现,来表达她雕塑观念。

结论

纵观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所发生的所有变化,不管是在内容题材上,还是对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根本上是两点:一是围绕着国家意识形态,和政策关系密切;二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学习和碰撞。但问题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集体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统一思想,明确共同目标,劲往一处使,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富国强民。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奉行的是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国家鼓励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学习的目的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表现在人物肖像雕塑艺术上,从题材上看,民国出于救国愿望,要树立的一个真实的“楷模”;随着国家政权逐步稳定,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逐渐发展到文革时的造“神”时代;随着改革开放,政治偶像的价值体系瓦解,个人价值得到承认,雕塑造像由回避偶像制作的被动到对平民造像的自觉;随着政策的宽松,雕塑造像由对偶像的批判变成对偶像的嘲弄,之后造像日益平民化,世俗化、纪实化、个人化的特点。从形式风格上看,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来是具有选择性的,民国时期“民主”思想觉醒,雕塑家们选择了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田园写实主义雕塑;文革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统一思想的需要,雕塑家们只能选择以苏联为主的东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理想主义雕塑;改革开放的初期,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规避和个人主义的逐步觉醒,雕塑家们开始了抽象形式主义的雕塑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后期,出于批判反思,雕塑家们接受新的欧美艺术理念,开始了以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主义为主体的带有观念的人物肖像雕塑。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中国肖像雕塑艺术处于转折期,中国肖像雕塑出现了较为“百花齐放”的局面。

附图

图1 李金发《邓仲元先生》铸铜现立于广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

图2 鲁迅美院集体创作《毛主席万岁》1970年竣工 水泥沈阳红旗广场

图3 《女孩》向京 铸铜着色2000年

图4 孟福伟《2005年12月4日的三锅石》陶瓷 2006年

图5 胡博《樊于期》铸铜1989年广东省美术馆藏

图6 殷晓峰《修复的嬷嬷人》木头金1999年

图7 隋建国《马克思》1998年

注释:

1.李金发《诗问答》《文艺画报》第一卷 第三号 1935年2月15日

2.孙振华《重塑毛泽东》《福建艺术》1991年第六期

3.李金发《文艺与人生的价值》香港《文坛》月刊第一二三期1955年5月

[1]刘礼宾著.《时代雕像: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孙振华著.《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3]刘淳著.《中国前卫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04月第一版.

[4]潘绍棠,郑觐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02月.

徐飞,男,1975年1月10日,籍贯:湖北大治,学位:文学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雕塑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