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毛山、董家口明长城要塞考

2015-11-28闫乐耕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06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大毛董家小毛

闫乐耕 (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 066000)

大毛山、董家口明长城要塞考

闫乐耕 (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 066000)

明长城跨崇山峻岭,越沟壑天堑,形成了众多的雄关险隘,在众多气势恢宏的关隘中,秦皇岛地区不仅有“天下第一关”那样的雄关,同时在北部山区也有像大毛山、董家口那样独具防御特点的长城要塞。这些依险隘关口而建的城堡、依峻岭山峰而建的长城、敌楼、障墙、斥堠及装饰精美的石刻、砖刻高浮雕纹饰等都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建筑原则,充分展示了大毛山、董家口长城的要塞历史文化。

长城关隘;防御工程;长城文化

明 大毛山、董家口长城要塞形势图

一、喉衿要地,因地形、用险制塞

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东部的大毛山、董家口现为两个自然村,这里地理位置险要独特,古代是辽西进入石门路(今抚宁县石门寨镇)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护卫山海关北翼山区边塞之喉衿要地,所以明朝在这三公里多范围内的沟谷中先后建有四座城堡:董家口、柳河冲、大毛山、破城子(小毛山)。山谷北侧高耸的山峰叫龙扒山,当地人俗称大石砬子山。大毛山关堡、董家口堡分别建在大石砬子山的两翼,两堡相距约1公里,遥相呼应、互为依托,构成了扼守东西隘口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建筑原则。

大毛山、董家口要塞的建设,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修建阶段;后期主要是整固、增修、完善阶段。

要塞初期建设可追溯到明初。明初大将徐达奉命分兵经略永平、蓟州等地,为了巩固其边防防务,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动员组织了一万五千一百余军民,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长城修建活动。在“永平、界岭”等地“度地依险”修筑城垣,阻塞隘口,创设“三十二”关隘,建立了长城防线。董家口关厄,柳河冲、大毛山关、破城子(小毛山)城堡,均为这个时期所立。这从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大毛山关、小毛山关“以前俱旧设有城”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进一步证明。大毛山、小毛山这时期已经建起了城堡。城堡基本为毛石砌筑,较为简陋,但已经初具规模。

从明弘治时期开始,大毛山、董家口要塞建设进入后期整固、增修阶段,防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进入明朝中期以后,城堡经上百年的风雨侵蚀,多有坍塌,再加战事日益增多,边防防御任务加重,作为军事工程如不能适应战争防御的需要,对城堡进行合并、加固整修势在必行。

大毛山关城堡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至十三年(1500年)春,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固整修,历经两任巡抚督建。据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弘治十一年,巡抚都御史张维躬督参将白琮、指挥罗岗、推官周瑄率领官军舍余民壮,于大茅山等处扪萝蹑险,极力修治,功未就绪而张卒于边。”“大茅山”即今大毛山。

明弘治十二年,都御史洪钟接任了张维躬未尽的事业,抚莅兹土,为国家长治久安百年大计,实地勘验、经营规划,“召募军民刘俊等创修长城二千四十八丈”。弘治十三年春,洪钟再次令“参将高英、白琮、同知邵逵督率军舍民壮一万余人,自山海关迤西至李家谷(在迁西喜峰口西北李家峪村)止,延袤三百余里,凭山据岭,伐木堑石,分工创修长城二万八千一百七丈,复于山川要害处,所相其高下之宜,创立寨堡。及用石包砌城垣四十二座,不逾年而功成,屹乎华夷之界限,巍乎军民之保障也。”(《永平府志》)

在洪钟修完大毛山关后次年,即明弘治十四年,小毛山堡发生了一场战斗,因小毛山堡太小,只居住十余户,相当于哨城,守兵少,未能抵御住侵袭,城堡失守后,并堡于大毛山。这段历史记述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中:“大毛山关:有城,弘治十三年洪钟重修,明年小毛山失守其堡移入于此。”小毛山堡从此就没有再用,现被当地人称为”破城子“。

董家口堡的大规模加固整修要晚于大毛山。

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记载:“董家口堡:洪武初为关厄,嘉靖元年移于石门儿,隆庆五年并柳河冲堡于此。”董家口最初只是设立了关隘,隆庆五年(1571年),把石门儿、柳河冲堡并于董家口堡。

这个时期,明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矛盾进一步恶化,边关由初期小规模的侵扰发展到大规模的甚至是十几万人的战役,搞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为了提高抵御能力,保障一方百姓平安,明朝进行了大范围的并堡,把一些小堡居民集中在一起,充实到重要关口,加强关隘力量。董家口堡就是在伴随并堡过程中整修确立的,当时柳河冲堡只居住二十户人家,在隆庆五年他们被迁入董家口堡管理。

这次并堡非常及时和必要,随之而来就发生了战事,时隔一年,即万历元年(1573年),在大毛山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攻防战。当时的董家口堡在一定程度上协守了大毛山堡。明万历元年七月,朵颜卫都指挥董忽力率部落袭击边关小河口(小毛山东部关隘),纵恣杀戮,掠抢焚伤,夺关掠城后,率二百余骑分三股突至义院口关、大毛山关、偏坡下攻墙。在大毛山城堡及南门外偏坡下展开攻防,战斗异常激烈。明守军依城据守或出城敌战,动用了滚木雷石、机牙石炮,继以火铳攻击来犯之敌,“人遇之披靡,马望之辟行”使董忽力的百余骑兵阵脚大乱、伤亡惨重,没有攻下城堡。

董家口堡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进行了一次整修。这一次是由永平道叶梦熊呈报,总督王一鄂、巡抚蹇达批准,大修边关重镇、险隘关城,令边工不得休假,加紧修固,历时两年完成。

明中期,不仅对长城、城堡进行重点并堡、加固维修,同时对大毛山关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提升,委以重任,“以重事权”,处理地方大小事情。为加大边塞的控制,便于对当地军民的治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设立大毛山关把总,后升格为提调,“以都指挥体统行军指挥佥事”管辖六座关堡:大毛山口关、城子峪关、董家口堡、水门寺堡、平顶峪堡、长峪驻操营。另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记载:“大毛山口关,官军一百二十五员名,军器二百五十三件”“董家口关,官军一百八员名,军器一百二十七件”。这时对要塞的兵员、兵器都进行了充足的配置,并设专管官员,进行操练巡守启闭。

我们不得而知万历元年的时候,要塞军队的配置情况,假如也按上述记载标准配置的话,那么在万历元年大毛山关之战中,交战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战斗人员,共约三百余人,双方力量对比大体相当。明守军之所以伤亡不大,有效击退来犯之敌,完全得益于坚固的大毛山城堡的保护。

明朝边关要塞几度废兴,为加强边防建设,明朝对城防工程长期采取“官为助修”,同时鼓励军民自盖房舍,并对其土地实行了“无粮地士任其垦种”的自由开垦政策,使要塞居民日渐增多,人丁兴旺。据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龙塞略》的记载:“大毛山关:城石,高丈五尺,周百五十丈余,东南门各有楼,居五十二家。董家口:城石,高丈六尺,周百九丈六尺,西门有楼,居五十八家。”到明中后期,经将士们几代人的努力,边关生产能力得到恢复,物产得以丰富充实,要塞防务得到巩固,生产生活自给自足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具有了坚固的城防,畅顺的通信系统,充足的火力配置,完善的管理机构,并有长期定居下来的居民。使要塞自我保护、防护能力更加巩固。

二、长城文化独有的风采

(一)障墙、斥候

“障墙”就是用一道单墙做屏障,遮身护体,确保自身不受到攻击。大毛山长城上建有多处障墙,均梯次建在山势陡峻的长城顶面,即在长城顶面建一垂直垛口墙的短墙,仅在宇墙一侧留有可一人通过的通道,每个短墙后面都是一个小平台掩体,并沿着山势梯次增高。一旦有战事,每个障墙后面都是一个独立的战位,既可正面攻击敌人又能防止侧面受击。这种建筑使长城作战防御体系更臻于完美。

大毛山要塞当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烽堠通信系统。不但建有14座用于站岗放哨,瞭望警戒,传递军情的内外烽火台,而且还建有一座用于瞭望侦察敌情、指挥协调汇总判明信息、进行快报的斥堠。斥堠的选址很严格,一般都要靠近关堡或上级指挥机关处,便于向有关将领通报敌情。

在大毛山堡东山顶长城上,跨长城墙建有一座建筑,外看像敌楼。下部用大条石砌筑台基,上部砖砌楼体,通高6米,面积长5米,宽4米。但内部却与敌楼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敌楼中的铺房,只建有一间望亭。在望亭四面的墙壁上,错落有序地开设24个小瞭望孔,能够很方便地观察到周围的情况。这座建筑应该就是斥堠。这里视线非常开阔,向东南可望到龚家楼、庙山一线,直至2.5公里外高山顶上的敌楼;向西北可看到董家口、城子峪、平顶峪、板厂峪一线的敌楼;向下可俯视整个大毛山关城。斥堠周围由近及远,分布着十余座烽火台,传递军情,由斥堠汇总并判明情况后,再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大毛山关指挥部。烽堠遇警,用旗炮接传。远使用烽火和炮声,近配以旗语的办法来传递情报。明成化二年(1466年)就曾规定:敌来“令边侯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举放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举放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举放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举放五烽五炮”。烽火之举能使其一昼夜信行300里,尤速于邮递。这里建成了规模庞大、系统完备的长城军事通讯体系。

(二)石雕、砖刻

在石门路辖内长城敌楼建筑上,分布着大量的装饰性图案,一般雕刻在敌楼的门柱、门额上,有的刻在瞭望孔口、吐水槽口、箭孔口等处。

图案风格来源于民间文化传承,有着浓郁的民俗情节,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图案有:“二龙戏珠”“双狮绣球”“天马行空”“犀牛望月”“麋鹿衔莲”“喜鹊登枝”,盆景花卉、缠枝莲、花团、神树及线刻门神等。在有的券门上还刻有:“忠义报国”“天下太平”“人马平安”等大字。在大毛山、董家口要塞附近的敌楼上,集中地反映了大部分内容。

大毛山堡北山顶,大石砬子山东部有一座敌楼券门上,镌刻着一组非常形象生动的“双狮绣球”图案。在券门两侧的横眉上,用高浮雕的方法分别镌刻一组对视的双狮,两狮之间镌刻着用绶带捆扎好的花绣球。绣球在空中滚动,双狮欲跳欲跃,拿不定主意。画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另一座敌楼上的高浮雕图案,飘逸清秀,似金鱼,似祥云,似飞天,给人无尽美奂的遐想。

董家口堡西北山顶扁楼碑附近的敌楼门柱上,镌刻着盆景花卉。在门柱两旁的外侧面上用高浮雕法镌刻着长颈花瓶,瓶里插满荷花。图案取“荷”“瓶”两字的谐音,喻意“和和满满”“平平安安”。

(三)石砲、石礌

石砲、石礌在长城沿线上多有发现,一般用花岗岩石做材料,精工雕凿而成。

石砲外形为圆柱体,中部略粗,两端稍细。砲身前部是砲膛,深度为砲身的多一半,砲膛内径渐粗,口略敛,内置火药。砲身后部外面有长方形装柄槽,装柄槽于砲膛之间有直径1厘米的引火孔口(引信火门)。装柄槽可安装木柄操纵杆,用于掌握石砲左右俯仰,调转砲口角度,调节射程弧度。石砲一般长80至120厘米,腹围在170厘米上下,砲口直径约10厘米。这种石砲一般都集中摆放在重要的通道上,组成一组石砲阵地。

石礌,在大毛山堡长城上曾被发掘出土数百枚,大小各异,长度在25至30厘米之间,口径5至7厘米,其外形有如半卵,从粗的一端开口向内凿膛,内壁一侧凿一通入膛内的小沟槽,用于安装引信,用黄泥封口,放在城上备用。石礌外表是修整时留下来的凹凸凿痕。

石砲和石礌,都是守卫长城的重要武器。当年大毛山关之战中,石礌作为重要的武器,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城旅游开发的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这两处在长城防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要塞,重新梳理曾经硝烟弥漫的历史,不仅仅是因为长城独特的魅力吸引,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把握理清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把长城保护和有序利用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为长城旅游提供详实的历史文化支撑点。

长城是中华各族人民用血汗和智慧造就的一座历史丰碑。大毛山、董家口要塞作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以独具的魅力和独有的文化内涵赢得社会广泛的关注,研究它、开发它、保护它必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大毛董家小毛
天上地下
学习是进步阶梯,做不放弃的自己
当老公上辈子的小情人来寻仇
红包
董家口
小猫大毛
当几天老板
三娘
城里怪现象
小毛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