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的新概念产业研究
2015-11-28武祯妮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明晰的“共同体”理念和经济、人文合作主线,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契机。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是引导产业发展的流动环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然走势。所以,“一带一路”赋予了产业经济新的概念,与此同时,也让中国的产业经济走上了全方位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研究分析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产业经济有明显发展的几个重要城市的情况,论述了产业经济的“新概念”。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 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81-03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2013年9月,由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走出由中国特色发展路线的重要战略。2015年3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联合发布《推动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了18个省市,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内陆地区则是重庆。“一带一路”给这些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情况的转机,更是使这些地区的产业资源以及产业条件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真正实现经济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在这些地区重点发展农业、海洋、环保、旅游、能源、信息、材料等产业。
二、各地区发展“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
(一)西南三省市的崛起
2014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出台《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将重庆建成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
在优化产业布局上,重庆正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和港、澳、台经贸往来,促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协作,务实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积极组织周边地区货物搭载“渝新欧”班列,推动国际邮政专列正式运行,增加“渝新欧”开行班次和集装箱运量。地处西南的重庆,提出依托国际大通道,完善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平台,承接、培育具备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腹地。
在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中,重庆港无疑是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其旗下的寸滩港、果园港都是上述战略的重要载体,并通过铁水联运打通“渝新欧”大通道。
云南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中有独特地位。从地缘上看,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北上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孟”,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路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云南和邻近国家的交流源远流长,历史上长期发挥着内陆门户的重要作用;南博会、昆交会、边交会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平台作用并已产生品牌效应。
长期积淀的睦邻外交、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经验是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云南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桥头堡的重要门户作用,发挥好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升级版的高地作用,发挥好东南亚、南亚经济合作睦邻外交战略的通道作用。
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位置重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除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外,更重要的是依托产业优势,实现内联外通,发挥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作用,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奔流之势。当前,一些没有对外开放地缘优势的省份已在积极思考如何借助产业和产品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国际大通道运输体系建设,促进区域间货物运输和贸易的便利化;通过加快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步伐,来引导企业打造有竞争力的工商业及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只有这样,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真正发挥出云南的独特优势,开拓全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此外,广西具有发展“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将成为有机衔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在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做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广西更多地参与了各种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南宁至新加坡的经济走廊建设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等,成为多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将发挥区域合作新高地的作用,充分发挥睦邻外交战略通道作用,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促进人文交流,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发挥起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效应。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作为动力。
(二)东南部沿海三省份的稳中现进
“十二五”以来,江苏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从业务规模看,截至2014年11月,江苏省共有对外投资企业(机构)396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65亿美元,境外企业已遍布六大洲149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至2013年,江苏省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从10亿美元连续跃上20亿美元、30亿美元、50亿美元和60亿美元台阶,预计2014年江苏省对外投资协议投资额将超过70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单体规模显著扩大,截至日前,超亿美元投资项目已达16个。
从发展质量看,新兴投资方式迅速发展,产业领域持续拓展,对外投资项目分布于三大产业的76个行业,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超过六成。抱团“走出去”集聚效应显著,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已有79家企业入园生产,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及周边也汇集了23家中国企业。与此同时,江苏在徐圩新区部署了环保产业园,通过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加速环保产业发展。在旅游、新材料、信息技术、海洋等产业领域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紧密、经贸往来频繁,具备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拥有全球集散的区位、物流优势。浙江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海运大通道的交汇处,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互联互通,向西通过“长江经济带”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中西部,具有“一带一路”货物中转、集散的独特区位优势。拥有强劲的电子商务产业优势。浙江电子商务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浙江拥有扎实的贸易投资合作基础。2013年,浙江与中亚五国、东盟、俄罗斯的进出口总额达436.5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3%。“一带一路”是浙江突破经济转型难题,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浙江经济进入转型调整的关键期,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产业转型较缓、资源要素制约等难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转变为布局全球发展浙江,以“大进大出”的理念来突破。
此外,福建产业基础完备,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强,产品性价比高,尤其是建材、纺织服装等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福建紧紧抓住机遇,在巩固港澳台的同时,深耕东盟、东亚、扩展中亚、中东,将历史优势、经贸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和竞争力。
三、“一带一路”下的新概念产业经济的主题
1.“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2.“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我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我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面临艰难转型,全球贸易环境不佳,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我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3.“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
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路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我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我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我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需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仅约1655.52KWH,而同期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约为7579.49KWH,前者仅为后者的21.84%。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国家的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伴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气设备需求。
由于这些国家国内制造业比较薄弱,“一带一路”所涉及的主要国家电气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上述国家的总体进口比例约为56.73%,按照此比例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地区的未来投资趋势计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OECD国家大约有年均1396.06亿美元或更多的电气设备进口需求,今后我国的电力企业有可能会分享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
供给面来看,现阶段我国电气设备的产能明显过剩。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我国的年均装机水平只有5000万~6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有“出海”消化这些产能的迫切要求。
我国电气设备的技术水平在诸多领域都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水电项目及设备在国际上是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的水电工程中约有80%是我国企业建设的。在光伏市场方面,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品的转换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出口组件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展开,我国电气设备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电气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非OECD国家市场上占有4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是很可观的。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我国地区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地区间的产业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赋予了新的概念。建设“一带一路”同时有利于我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推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与各国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最后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武祯妮,女,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