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可能

2015-11-27董敏勤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董敏勤

摘 要:现今社会各种学习数学的方法不断推行,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可是实际得到的效果却均不理想,老师无法找到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数学教学成为家长以及学校的一大困扰。因此,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及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凸显小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主体性;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目前而言,国内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统一性较强,部分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感觉极其厌倦甚至憎恨。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凸显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主体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凸显小学生的主体性,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内形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高效的目的,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学过程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小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其主体本身有选择性地接受另外主体老师所给予的教学内容,然后对学到的客观知识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形成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帮助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映照一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接触或理解的相关情景后再具体导入学习内容,融入新鲜的教学知识内容,加上新颖独特的语言文化,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方法对于小学生都将是一种新奇的感受,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刺激到反馈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本身形成强烈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起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中直接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形成求知欲,锻炼学习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耐心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互动,提出与教学相关问题,得到学生的答案后,尽量避免对比性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给小学生解释和多次思考的机会,以免使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产生羞愧感,使学生明白凭借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得到成功的机会。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减低对比情况下形成的有色眼镜,多给予积极向上的反馈信息,加之恰当的鼓励支持,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健康的心态并实现自我价值感。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给予自由发挥的空间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带有情景性的活动中的,学生只有通过现实的应用和活动才能够理解,对于创造性的培养首先要遵循不同主体学习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点基础上,进行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诸如展开学生间的小组讨论活动;教师设立适宜情景联想,多提出开放性问题不设立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寻求解决办法等变化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识和原有领悟的经验相结合,提供充分的外界因素条件便于学生发挥天性,从中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主体形成多元化的见解,渐渐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运用的乐趣。学生本身创造性的思维形成,知识网路结构的构建,才是数学学习中最根本目的与教育价值的体现,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给予学生主体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形成自主思考的方式,便于以后的深入探讨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凸显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此问题是数学教育水准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仅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起到了良好的奠基石的作用,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钱卫红.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刍议[J].数学教学通讯,2006(03).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主体性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