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
2015-11-27王晓征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MOOC模式;信息服务工作
摘 要:文章从MOOC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出发,探讨了MOOC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影响,进而从 MOOC 信息资源导航、增加 MOOC 线下技术支持培训和开展 MOOC 学员交流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MOOC模式下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1-0059-02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线学习带了新的机遇,2012年,MOOC席卷全球,成为近几年最热门的网络学习模式。MOOC对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对于参与式互动学习的支持、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其优质便捷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依赖于大学的推进,同时也在变革着大学的教育模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资源和学习支持中心,受到了MOOC的影响和冲击。如何更加理性和科学地利用MOOC的影响来加速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需要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1 MOOC概述
1.1 MOOC的发展现状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最早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Coursera、Udacity、edX是世界上影响力较广泛的三大网络学习平台,它融合了顶尖高校的MOOC课程,有自己专业的学习管理系统。MOOC提供的课程主要针对大学课程,且全部免费。学习者只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参与课程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和测试即可,学习过程中会有专门的师生和学生互动环节,使网络学习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更加明显。如果学习和测试合格,学习者会得到相应的证书。面对MOOC风潮,我国也在筹备并积极参与其中,例如:组建了翻译团队和“果壳网”的MOOC社区,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翻译和咨询服务。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学堂在线”是我国尝试参与MOOC的典型代表之一。清华大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使课程在数量上达到100门课,并且保证各个学科的分布和特色都有所涉及和兼顾。随后,上海的一些高校也建立联盟,形成课程开发和分享中心,使资源在东西部地区实现共享和互通。同时,“果壳网”作为一个开放的泛科技兴趣社区也紧跟步伐,创立了我国目前最大的MOOC交流论坛“MOOC学院”,参与该论坛的人数达到4万多人,并且在不断地增加。这预示着我国的MOOC课程学习从高校在逐渐向大众人群转变。“MOOC学院”为实现这样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
1.2 MOOC模式的主要特点
MOOC模式的特色和优势:首先,学习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工具种类更加多样,它整合了多种有利于交互的社交网络工具,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都实现了多元化。其次,对课程的学习更加便捷,它打破了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习者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地学到世界名校的一流课程。最后,MOOC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人数没有限制,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的网络学习,整个课程更多需要的是学习者自己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缺乏监督和管理机制的学习模式的本质更加需要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学习相对更加持久和高效。
2 MOOC对高校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影响
2.1 MOOC服务纳入大学图书馆的基础服务
MOOC的根基在高校,势必使高校成为MOOC课程制作和参与学习的重要领域。作为以信息资源集合为主要优势的图书馆,提供有关MOOC学习的信息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服务。首先,如果高校要开设自己的MOOC公开课,就需要图书馆为课程学习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这无论对于课程开发还是学习者的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自己开设MOOC课程的还是少数,大多数的高校学生需要的是引进和推广优质的世界名校课程,为此,图书馆就更多地扮演着信息服务和提供的角色。随着MOOC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参与到MOOC课程的学习当中,课程的数量在不断更新和增加,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学图书馆将MOOC服务纳入到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体系当中,将其作为日常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关键部分。
2.2 技术支持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MOOC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流畅的网络环境和基本的在线学习系统使用技能。经常性的网络拥堵和课程视频无法播放将导致学习者对课程学习失去耐心,导致中途停止进而无法完成学习课程。这就需要以图书馆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快速的网络访问服务,让学习者在更加流畅的环境下展开学习。此外,MOOC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和交流互动性,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工具为交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并不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能熟悉地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这就需要图书馆定期开展相关技术工具的使用和操作培训,为学习者在技术上提供支持服务,进而保证MOOC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便捷和有效。
2.3 大学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资源向导方向发展
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集合书籍和各种数据库,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分类和管理信息,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由于MOOC模式下的课程教学中会提供很多的参考资料、拓展资源、相关阅读资料等,这些资源是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和延伸理解的重要材料。但现实情况却是学习者不能够较容易地获得所需资源。贫乏的资源必然导致课程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MOOC模式在改变着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要求图书馆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资料。图书馆可以参考MOOC课程的资源来购置和分配自己的图书和文献,并且以罗列清单的方式统计出相关资源的分布和获取方式,进而更好地服务MOOC学习者。这种资源向导的服务功能将越来越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和重要趋势。
王晓征:MOOC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
王晓征:MOOC模式对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
3 MOOC模式下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实施策略
3.1 建立MOOC的最新导航,为读者提供更加及时的课程信息
MOOC不仅是几门课程的集合,更是一种集合优质学习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式学习平台,该平台汇集了众多的课程、作业、资源。大学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信息资源集合的优势,将更多的MOOC课程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集合,使其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保存并呈现给学习者。由于MOOC平台的内容各有特色,初学者可能对其基本情况不够了解,大学图书馆可以将MOOC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出导航页面。MOOC导航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每个月的课程信息进行统计,也可以按照学科、开课院校等进行分类汇总。这样的导航页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学生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学习,直观清晰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创新点。
3.2 增加学习培训,为读者提供MOOC课程使用帮助和服务信息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到MOOC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当中,但大部分的课程为国外知名院校所授,即大部分的授课是以英文语种为主。虽然有一部分课程已经由专门人员翻译成了中文,但对于学习者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提交作业,如何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如何获得准确的拓展资源等。对于在线学习而言,这些操作和流程中的困难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大学图书馆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服务,如定期开展一些有关MOOC学习的技术指导培训,进而为学习者提供初步的入门指导和全面的技术支撑,并及时解答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即将开展的课程,学习者可能由于缺乏了解而错过学习,图书馆可以提前以公告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及时推荐优质MOOC课程。图书馆作为离学习者最近的场所,可以为MOOC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支持和信息传输服务。
3.3 提供课下交流场地,为学员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互动空间
MOOC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其缺点也在不断凸显,例如:较高的课程注册率和较低的课程完成率,大规模的在线学习变成了大规模的在线注册,能够从始至终全部完成的人数在整个学习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尽管MOOC的学习模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及互动交流,但在线学习中人与人之间的生疏感和学习的孤立感依然存在。为此,大学图书馆作为一所高校的学习者聚集地,可以利用本身的群体优势组织更多的线下交流活动,让本校的学习者可以集合在一起就课程学习中的感受、体会、问题等进行交流和互动。学习需要同伴之间的互相鼓励才能走得更远,知识需要在不断的碰撞中才能体会得更深。
4 结语
MOOC模式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高校更是处在风口浪尖当中。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信息集合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MOOC的深远影响中寻求突破。特别是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更需要全面考虑自身和MOOC的结合点,在不断的创新中适应和支持MOOC的学习,同时也要吸纳和采用MOOC的最新理念,将其应用到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 董玲玲.“慕课 ”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45-146.
[2] 付君,秦鸿.MOOCs 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2):19-26.
[3]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EB/OL].[2014-04-10]. http: //baike. baidu. com /view /10187188. htm?fromtitle=MOOC & fromid=8301540&type=search.
[4] Gore H.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and their impacton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s: Exploring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J].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1) : 4-28.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