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
2015-11-27陈群
陈群
【摘 要】延迟满足是个体为达成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针对中职学生在学业、行为及情绪问题上常见的无法自控与无法坚持现象,本文用延迟满足来分析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帮助提高中职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
【关键词】延迟满足能力 中职生 策略
延迟满足,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布瑞恩·特雷西(Brain Tracy)说,训练自己在短时间内延迟满足感,以便在长时间里获得更大的回报,这种能力是实现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中职学生群体中,出现学业问题、行为问题及情绪问题等现象的个体不在少数。笔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虽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且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但他们的问题多出现在无法控制自己或无法长期坚持之上。本文中,笔者尝试用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概念来分析这些问题,并运用延迟满足的相关范式来提高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改善他们的常见问题。
一、相关实验研究
早在 20 世纪初,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伊德在其独具匠心的个性理论中,阐述了延迟满足的观念以及儿童实现延迟满足的“幻觉意象”的认知机制。其后,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在其乌托邦小说《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为人们展示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意义及其相应的行为干预模型。在早期理论的影响下,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米歇尔(W.Mischel)开始了自 20 世纪 50 年代长达半个世纪关于自我延迟满足的研究,确立了研究延迟满足的米歇尔两阶段经典实验范式——延迟满足选择和延迟目标等待,该范式是以个体延迟获得更大收益的未来目标为导向。与此同时,50 年代布劳克夫妇(J.Block and J.H.Block)继承了精神分析动力学,把自我作为重要人格成分的理论传统,从自我控制(ego control)和自我韧性(ego resilience)的特质维度视角出发探讨了自我调节适应功能的个体差异,确立了着眼于冲动抑制的“礼物延迟”的实验范式。
在诸多实验中,实验者把延迟满足分为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 Delay, SID)和外加延迟满足(External-Imposed Delay, EID)。自我延迟满足概念侧重于自律,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我控制。外加延迟满足侧重于他律,是指借助外在刺激,延迟对于个体欲望的满足。外加延迟满足最终要通过自我延迟满足达到更好地控制目标。
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在之后的个体发展中表现出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时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二、中职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现状
中职学生是由于在学业水平上落后而分流到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在现实中,这些学生的学习落后大部分并非出于智力因素,而是由于从小学、初中就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如上课分心、作业拖拉、贪玩等,与此同时,他们更容易出现急躁、退缩等负面情绪。通常,中职学校中会出现许多“双差”的学生,即学业成绩落后,且行为习惯不良。人们对此有诸多分析,有人认为是学业落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出现行为问题;有人则认定是行为习惯差才导致他们学业落后。这些分析试图找出“双差”的前因后果,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但却无法解释“前因”来源于何。
笔者认为,不论是学业落后,还是其他行为习惯不良,都归因于他们延迟满足能力的不足。例如,面对枯燥的课程时,虽然学生明白必须仔细听课才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但这个相对遥远的目标根本不足以抵挡某些诱惑,因为东张西望或偷完手机能令他们体验到即刻的快感。正是这种抑制冲动、抵制诱惑的延迟满足能力不足,他们总是沉浸在享受当下的即时满足状态,需要以约束与坚持作为保障的学习进程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于他们,很难得以进展。
情绪问题同样如此,当出现对抗情绪时,他们缺乏意志力控制自我,只出于人类的本能,将对抗情绪宣泄出来,令自己得到暂时的舒适,而全然不顾场合、时机。基于现实,延迟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延迟释放后的舒适感觉,这种能力正是他们缺乏的。
三、中职学生延迟满足能力提高策略
延迟满足不仅是个体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个体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一个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人有各种不同的目标,有些目标比较近,有些比较遥远。不论远近,要实现目标,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付出的代价就是要放弃即时的享乐,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为了达到目标,先要完成一些比较单调的工作,在从事这些单调的工作时容易疲倦,甚至因沉闷而感到厌恶。这时候,一些可以令人获得即时快感的活动便成了一种很大的诱惑。
如何有效抵抗这些诱惑,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为他们创设恰当的外在环境,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诸多策略,提高延迟满足能力。
(一)创设外加延迟满足环境
延迟满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意志力的体现,针对中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其创设延迟满足的环境。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来自较少子女的家庭,生活水平高,从小的物质要求都能得到即时的满足。他们一直身处即时满足的外部环境,因此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都没有学会如何“等待”。
教师可以探知学生的急切之事、心爱之物,令学生无法立时得到,以之为“引诱”,促使他们完成一些平时较困难的任务,并最终将“引诱”之事或物作为完成任务的奖励。或者采取代币制的方式,促使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达成目标,获取事先约定的奖励。
创设外加延迟满足环境,就是人为地阻止学生享受即时的快乐,“强迫”他们去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延迟他们得到满足的时机。当千辛万苦终于达到目标时,他们不仅可以得到预期的满足,更可以获得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因延迟而得来的更多满足感的体验。
(二)指导自我延迟满足策略
借外力创设外加延迟满足环境来“强迫”学生延迟满足体验,始终非长久之计,他们需要的是自觉的延迟满足能力,以此来指导他们今后更长远地发展。
其实,许多中职学生心中也有目标,也想努力,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抵制诱惑。因此,教师在为他们创设外加延迟满足环境的同时,应指导他们如何提高自我的延迟满足能力。
首先,他们需要学会在面对诱惑时如何转移注意力。例如,冬天看书时,很想钻进被窝睡大觉;让床远离自己的视线,或者暂时站起身来走一走,就是转移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其次,分解目标。将一些较远、较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令每个小目标都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如此,才可以降低目标与诱惑间的对比度。看到一个个小目标可以达成的希望之时,正是他们成功抵抗诱惑之时。
再次,指导学生适时进行自我赏罚。当学生抵制住诱惑而完成目标时,可以自己给予自己一定的赏赐,并且这个赏赐要优于他之前放弃的诱惑;反之,则给予自己一定的惩罚。自我赏罚即自我心理暗示,长期坚持,能有效地强化学生抵制诱惑的行为或思维习惯。
最后,无论何种方法,最重要的在于实践。教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只是停留于认知层面,要切实提高学生延迟满足能力,必须督促他们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实践,辅之以外加环境的帮助,这些方法的运用方能慢慢根植于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之中。
【参考文献】
[1]R.M.利伯特等著.发展心理學[M].刘范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99-425.
[2]刘岩,张明,徐国庆.学习困难和优秀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跨情境比较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63-67.
[3]于松梅,金红.两种延迟满足实验研究范式的分歧与整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4):54-57.
[4]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认知特征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