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动物处死对学生心理影响及疏导研究
2015-11-27丁聪柳贤福
丁聪 柳贤福(通讯作者)
【摘 要】在药理实验中,经常会出现需要学生处死实验动物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们呈现的心理状态各异,处死药理实验动物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对实验动物处死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做出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法,以期能够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理实验动物处死 心理影响 疏导 学生
动物实验被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神经科学领域,科学家需要研究人脑,但他们不可能随意处置人的大脑,于是只能用动物来操作。使用动物的好处是,研究者可以损伤特定的脑区之后,观察动物出现什么样的障碍,从而推定这个脑区的功能;但在人身上,科学家不可能这样做,只能等待临床上出现符合要求的病人,这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另外,在新药研发上,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报告显示,为了评定药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最初会有5000种化合物被评估,研究者们会从中挑选出几十种具有成为新药潜力的化合物进行动物实验,来评价化合物的药理毒理作用,最终只有5种化合物会被选出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所以,在药理实验中,实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
一、药理实验动物处死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准则。在药理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让学生自己处死实验动物的情形。目前较常用的处死方式包括物理方法致死、化学药物致死、特殊实验动物的处死等。其中,物理方法致死是又包括急性失血法、断头法、空气栓塞法和断髓法;化学药物致死主要包括药物吸入和药物注射两种;特殊处死方法包括对昆虫的烫死法、对青蛙采用酒精麻醉和香烟麻醉等方法,对狐狸采用心脏注射氯化琥珀酰胆碱等。
对于实验动物,最早在1959年,动物学家威廉·拉塞尔(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雷克斯·伯奇(Rex Burch)就提出他们的理念:鉴别和减少“非人道”的动物实验。他们于1959年在《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书中首次提出“3R”原则,即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化(refine)实验流程,减少(reduce)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以及使用非生物材料来替代(replace)实验动物。“3R”原则随后被许多政策、法规、协议引用,作为它们提倡改善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原则。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动物福利的问题,提倡对动物实施安乐死。
二、动物处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医学院学生的选择条件并未涉及心理状况,因此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实验动物处死时产生紧张、逃避、畏惧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有些严重的学生无法继续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其中,尤以低年级学生的问题突出。
有调查显示,学生中在初次接触动物实验中感到恐惧的占26%,好奇的占32%,厌恶的占15%;对处死动物感到恐惧的学生占42%。另有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表示,看到实验动物可怜的样子非常伤心,但迫于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得不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会有愧疚的感觉。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7.7%的学生实验结束后会有明显的愧疚感或负罪感,尤其对于家兔等哺乳类实验动物的愧疚感更为明显,其中33.5%的学生对开展动物实验的必要性表示疑惑。
从笔者的长期观察来看,受药理实验动物处死的影响,学生很容易产生以下几种心理反应:
1.恐惧心理
学生大多处于18~20岁的年纪,在这样的年纪,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尚未接触死亡,自己动手处死动物的经历更少,再加上平时生活中家长也会传授给他们要善待动物,不能杀生的观念,社会层面上动物权利保护者的声音日益增大,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们面对试验中处死动物的情形就产生恐惧的心理,甚至有部分女同学会出现紧张得手不听使唤,脑中几乎一片空白的状态。观其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们会情绪紧张,脸色发白,动作不协调。
2.怜悯心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许多家庭都会饲养猫狗等小动物作为宠物。在现代社会中,宠物已然成为家庭的一员,甚至有网友笑谈“狗当儿子养,儿子当狗养”,可见宠物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平时能接触的实验动物一般都是小型为主,有些动物十分可爱。这两方面的原因经常会让学生在做药理实验遇到需要处死实验动物时,产生怜悯心理,不舍得将其处死。
3.厌恶心理
由于现在我国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学生在家里都会十分注意卫生,对于动物尿液、粪便,甚至血液都接触较少,并认为这是十分不卫生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在动物实验中,经常会有学生表现出厌恶的心理。除此之外,动物处死之后,动物的尸体本身也会让很多同学产生排斥,不愿碰觸,无法忍受。有的同学反映,让自己处死动物,动物从活物变成冷冰冰的尸体的情形让他们感到极为厌恶,从而从心里排斥进行动物处死。
4.怀疑心理
现代社会对动物保护的呼声和行动是日渐高涨,人们普遍接受了动物也是家庭的一员,是社会的一员,可以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学生们在接到动物处死通知之后,大多都会产生是否必须要处死动物?动物处死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类的健康就可以滥杀动物吗?等等疑问如不及时解开,就会在学生心中越结越深,最终使得学生怀疑动物处死的必要性,怀疑动物实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5.负罪心理
由于来自社会宣传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内部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杀生是不可为的行为,在这种心理认知下,部分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做完药理实验之后会产生负罪心理。这类同学通常认为自己是“凶手”,手上沾满了动物的鲜血,从而沉浸到深深的自责中去,无法继续进行同类实验,甚至产生放弃学业的念头。
三、心理疏導
实际上,医学专业性极强,从未来就业的角度而言,学生无法选择,只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药理实验中动物处死对学生心理产生的种种影响,会在日常学习中明显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有些学生从心里抵触做动物实验,甚至有些同学会选择逃避做动物实验,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这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
一般说来,对药理实验动物处死中受到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认识疏导
认知在人类的认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的认知可以推动人类的发展,不正确的、错误的认知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极强的阻力。对学生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对药理实验中动物处理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教师们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学生们对药理实验动物处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能使学生们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2.情感疏导
内心情感是所有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源。在对因药理实验中动物处死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进行感情疏导。一般说来,教师或心理辅导人员应该努力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和赞赏,帮助学生形成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其靠自身的努力去摆脱这些心理负担。除此之外,转移注意力也是不错的方法,运用一些生活技巧,如记日记、找人聊天、冥想、多进行体育运动等技巧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思想疏导
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产生了思想问题所致。针对学生在药理实验中动物处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必须注重思想疏导。思想问题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基础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他们了解药理实验动物处死的来龙去脉,使他们明白这样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自然就能让学生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上没问题,心理上一般不会产生问题,教学效果自然可以有效提升。
4.社会适应疏导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这些受动物处死影响的同学,大多都在社会适应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促使其心理问题得到好转。正如马克思在他的名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的一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本质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一个人若与他人隔绝,就不能从自然的奴隶转变为自然的主宰。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能否适应社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人社会适应如何,主要视其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情况而定。社会行为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在公开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行为,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常常是同一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觉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坏、是否相互信任友善,是一个人心情是否舒畅,生活是否愉快,工作、学习能否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人如果在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势必会影响他的发展和成长。
总之,在药理学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需要学生处死实验动物的情况。我们要明确,药理实验中动物处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验证相关药理,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动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注意教育方式,以使得学生们端正态度,改变错误看法,主动参与到药理实验中去。发现学生因为动物处死而产生思想负担或者心理问题时,应该主动采取心理疏导,以使其更快地融入学习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邹曜宇.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84,286.
[2]李凤奎,王纯耀.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41.
[3]张丽.心脏注射氯化琥珀酰胆碱处死狐效果好[J].现代畜牧兽医,1991(2):40.
[4]瞿叶清,哈惠馨,郭玉琴,等.3R原则在医学动物实验工作中的应用[J].实验动物科学,2010(06):84-85.
[5]罗勇,付岷雪.再论安乐死[J].求实,2009(1):99-101.
[6]赵阿勐,郑亚楠,刘海燕,等.学生动物实验困境的心理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 7) : 86.
[7]亚当·斯密著,余涌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
[8]潘丽,涂腊根,江婉明,等.医护学生在动物实验中的伦理意识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