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慢城理念的淮安老城区更新设计

2015-11-27李鑫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专用道老城区路网

李鑫

(淮阴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223000)

1 引言

淮安是一座慢的城市,而在曾经的淮安老城区中,这种慢的气氛尤为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匆匆来去的脚步、过往快行的车辆、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这些极大冲击了老城区人们的生活。同时消费文化对老城区空间的过度索取,使得街道开始拥堵、停车问题无法妥善解决,而新建区域的规划不周、店铺的随意改建、环境整治的不积极,一系列问题更增加了老城区的拥乱不堪。老城区的空间整治已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慢城运动开始在国际上兴起。随着我国第一座“慢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生态之旅”的建立,慢城理念慢慢被国人接受。不过,国际上对慢城建设的硬性规定较为狭隘,同时,已经认定的慢城都是较小的城镇,鲜有将慢城理念运用到城中局部区域的更新与改造中,这些都限制了慢城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依旧迅速,而面临的“城中村”、“老城区改造”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将慢城理念落实到城市区域改造中,结合中国国情构建老城慢区,对于我国城中老城区的空间更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淮阴老城区资源评价

淮安老城区东西约以珠海路、北京路为界,北临漕运路,南靠解放路,现归属于淮安清浦区,古时属于清河县。明朝永乐年间,陈瑄于此开凿了清江浦河,清江浦开始兴盛并成为重镇。清朝乾隆年间,清河县治移于清江浦。由于清江浦地理位置优越,集河道、漕运、盐运、贸易、驿站为一身,一时间官商云集,市场繁荣,城区人口一度达54万人,与当时的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此时在清河境内有一处石码头,南方各省的官员商人和旅客,从水路乘船而来,都要在此舍舟登陆,取道北上;北方客商从陆路乘马车至此,都要于王家营弃车马,到境内石码头扬帆南下。故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

在漕运兴盛的年代,这里聚集着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为祭祀明代两个治水名臣建立的陈瑄和潘季驯二公祠、纪念清朝的漕运总督吴棠的吴公祠、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居、供奉玉琳国师的慈云寺、清江书院(线为清江文庙)以及古典园林清宴园等都保存尚好。同时,由于来往之人众多,加之清朝治河经费约1/3用于吃喝招待,使得茶楼酒肆林立,如今新建的淮扬菜美食街里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喧闹与繁华。近些年来,淮安极力打造“运河之都”,而清江浦作为京杭运河辉煌一时的城镇,自然受到重视。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运河文化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楚秀园等的兴建也为遗产点众多的清江浦吹来了现代之风。

综上分析,老城区作为曾经的淮安重镇,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恰逢政府的建设倾向,老城区消费需求随之提高。然而,由于人流车流增加,老民居拆迁困难,凸显了老城区现有空间的拥挤。而区域内虽遗产点众多却过于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与同类型的资源相比竞争力不强。因此,怎样扩大老城区内人文自然资源的优势,避免现有空间不足的劣势是今后对城区空间更新设计的重点。

3 老城慢区系统构建

3.1 慢区规划构建

老城慢区的总体规划构建需要基于慢氛围的培养,将慢哲学、慢文化渗透到一街一巷,一户一铺,形成基于本土文化的“慢生态圈”。鉴于场地现有资源的分散状态,老城慢区的规划发展要形成慢核、慢岛、慢区三个层次体系来引导实施,慢核、慢岛、慢区之间分别通过不同层级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紧密的联系。慢核是老城慢区规划的基本单元,是该区域内有特色的资源点。由于在规划之前这些慢核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因此通过同类型慢核的组合形成积聚效应,并通过特色主题街区的建设使慢核形成慢岛。慢岛与慢岛之间通过人行道加自行车道的专用慢行道、观景慢行道和外环慢行道进行连接,使慢岛组团形成整体的慢区。

老城慢区的总体规划体系可以归纳为“一圈、两环、三层、五类、多点”,即整体区域由一圈外环慢行道、两环内部观景慢行道组成干道,由慢核、慢岛、慢区形成三层体系结构,涵盖老街区、老字号店铺、老风景、老民居、老遗址五大类资源点,通过之间的专用慢行道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慢区。

3.2 慢区系统构建

老城慢区的系统构建基于规划形成空间系统、体验系统、视觉系统和“互联网+”四大系统。空间系统着重于慢区内空间重建,尤其是街道路网的更新设计。结合慢行系统相关建设要求,慢区内的路网主要可以分为自行车路网、人行路网以及人行加自行车路网。考虑外环的机动车辆的通行,自行车路网分为自行车专用道和机非混行道车。同时,在路网的节点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固定式自行车租赁点,并辅助以车辆运输式的移动自行车租赁点,以满足前来游客对自行车的需求。人行路网主要分为过街步行道、生活型步道、休闲型步道、购物专用道以及跨河专用道。过街专用道用于解决慢区内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立交过渡;生活型步行道主要用于解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休闲型步行道主要用于引导游客观光、品尝美食、休闲娱乐的需求;购物专用道用于解决本地居民的售卖、游客购物的需求;跨河专用道用于解决河两岸慢行道路的对接问题。而自行车与人行混行的路网则要将两者进行结合,同时注意人行与自行车道之间的隔离方式。体验系统着重于游客在慢区内体验构建。例如在慢行道上组织时下流行的夜跑和骑行,通过组织活动来带动慢区人气;借助慢区内的老民居的建筑基础通过居民自发改建或政府统一改建的方式形成特色民宿区,并将原有的老街区进行建筑立面统一改造形成特色购物街区,通过旅游消费带动当地经济。视觉系统着重于慢区整体色彩的设计、指向系统、公共艺术展示等,让慢区的视觉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互联网+则是借助互联网思维来搭建慢区内宣传平台和商业平台,如在手机安装地图类的app方便游客定位,通过社交平台搭建慢行朋友圈,将传统的私人经营模式与O2O结合等。

3.3 慢区原则构建

慢区建设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例如,慢区整体经营是建立在慢区内不通车、通过慢行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切实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同时又带动本土文化的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能源技术营造宜人的社区环境;保护好当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和手工艺,利用天然的食材和传统的制作发扬本土的美食文化;减少游客与本地居民摩擦与隔阂,促进相互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公益培训、活动来培养居民的慢区意识,从而提高老城慢区的生活质量。

3.4 慢区管理构建

慢区的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针对现状环境,老城区的管理模式集自然发展型、政府主导型和自组织联盟三种模式为一身。自然发展型模式是根据老城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较好的地方传统和深深地渗透到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氛围所决定的;政府主导型强调广泛的政党参与,期望通过各政党组织、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将慢区建设的原则和理念嵌入到政府政策和发展规划之中;自组织联盟则需要慢区内的人们自发形成委员会、积极分子、环保组织、企业组织、地方商会组织等并基于声明条款等形式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通过对慢区发展模式、政策、生产、消费和教育环节等的干涉和管制,促进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可以看到,综合发展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而是将三种模式取长补短形成体系。

4 结语

老城区的更新与改造需要深入了解场地的现状条件。淮安老城区不仅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如今又恰逢淮安政府的大力投入建设,使得老城区迫切需要更新血液、焕发青春。因此,基于慢城的建设理念,老城区更新要做好以下几点。

(1)构建慢区规划,要形成慢核、慢岛、慢区三层体系,并形成“一圈、两环、三层、五类、多点”的整体规划;

(2)构建慢区系统,包括空间系统、体验系统、视觉系统和互联网+;

(3)构建慢区原则,包括交通限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慢区环境培养等;

(4)构建慢区管理,形成集自然发展型、政府主导型、自组织联盟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老城区的更新与改造不仅仅要对街道环境的简单整治,更要整体考虑老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规划。合理构建老城慢区的居住、生产、经营、旅游的生态圈将是未来老城区更新改造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专用道老城区路网
云南智慧高速路网综合运营管控平台建设实践
城市公交专用道运营效率提升对策研究
——以深圳为例
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技术的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平台
日出老城
宁夏高速公路路网“最强大脑”上线
十里灯火璀璨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专用道:引领公交优先向远方
武汉将设置和新建共享单车“专用道”